今天下午还在琢磨这个问题,打开头条,就看到这个消息了,我的感觉就是读书嘛,总是想获得点儿一些东西,因此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一种类型,比如有的人喜欢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情感深入,上下起伏,让人动容,有的人喜欢读一些实用的经济类文章,可也有些人,喜欢读史书,个人觉得读史书的人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呢就是为人处世低调,因为读史书多的人,就会发现,人生短短几十年,放在大的历史时间里,是很短暂的,有多少王侯将相,功成名就,到了最后,不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成了一个个的涟漪,消失不见,因此个人的一些短暂不顺利或者短暂走运,真的不值得过分的去在意,变得都很低调。
第二呢就是爱读史书的人一般都比较专注,读史的人总会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一段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单从中国历史来说,中国几十个朝代,几千年的时间,若非是专业的史学大家,很难说是全面涉猎,深入研究,历史爱好者大多都是喜欢某一个或者几个朝代,而且特别的深入,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历史大家有的一比。
第三呢就是看事情站得高度比较高,因为每一个朝代,每一段历史,都会有一些厉害的人,有一些出名的事情,这些历史上的人物,在时代的裹挟下,成了一个一个的弄潮儿,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名声,我们作为一个后代的阅读者,“眼看他高楼起,再看他楼塌了”,小则几十年的某个人的经历,多着几百年的某个朝代的兴亡,在我们的眼中,如穿云一样,如过眼云烟,经历过这些,眼前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还需要我们去烦恼吗?因此读史书的人,一般看事情站的高度比较高。
以上只是自己的小小的不成熟的见解,其他还有好多的好多,大家一起交流吧,多谢多谢~
挺喜欢历史的,尤其喜欢人物传记,看过的比如毛泽东,邓小平,李鸿章,梁启超,王阳明等等。刚看完万历十五年,书写的很不错。
从小好奇心就比较重,喜欢刨根问底。学数学时,没看过结论的推到过程,用起结论来总觉得别扭。后来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时,自然也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也是很感兴趣。
再后来开始懂事了,对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也或多或少懂了一些。自己还有一个臭毛病,有点强迫症,做题钻牛角尖,做事追求完美,较真。这个时候就主动看了一些曾剃头的故事,觉得看完之后对自己的为人处事和三观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从此就更喜欢历史了。
再再后来,接触的多了,越发觉得历史里面真的有很多智慧。对自己的生活,为人处事和心智成长都很有好处。随便说些侃一些自己学到的:摒弃非黑即白的认知观念;充分估计人性的两面性;看问题视角要大一点,抓住本质。
不能说多看历史的人对现实更现实一些,应该是心态更豁达一些吧。
猜一猜?(1)、木兰无兄(打一字)(2)、不准放牛(打一唐代历史人物)(3)、唐太宗自传(打一唐代诗人)?
木兰无兄的谜底是:歌(欠,表示没有的意思,欠个哥哥,就是歌);
不准放牛的谜底是:杜牧(杜作杜绝解,放牛,牧也,连起来就是杜牧);
唐太宗自传的谜底是:李白(唐太宗姓李,一个姓李的人写的自白)。
有哪些冷门但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
很乐意回答你的问题,袁崇焕将军
明末杰出的爱国将领、明朝的钢铁长城这个厉害的人物,却鲜有人知,而喜欢的有崇拜的五体投地,而不喜欢的又百般诋毁,使得他面目全非,今天我抛砖引玉,希望有见解的人一同来客观的评价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我先简述,欢迎批评指导斧正,说出你最真实的想法。
袁崇焕这个人历来在史上都是有争议的。一方面,他构建宁锦防线,取得宁远大捷,重创努尔哈赤,是明朝后期抵抗满清的坚固长城,可谓战功赫赫。但另一方面他擅杀同僚,私开合议,刚愎自用。关于崇祯杀他到底是该还是不该,至今也未成定论,那这袁崇焕到底是忠是奸呢?咱们来看看他在辽东的一系列所作所为。
纵观袁崇焕的一生,做三年县令,考核三项全优,说明袁崇焕还是有能力的,有能力就该提拔重用,于是袁崇焕由七品知县升任六品兵部主事,一般人做了京官,也该享福了,但袁崇焕连办公室都不坐,主动申请上前线,说明他不仅胆子大,还以天下为己任,作为监军,敢于否定辽东巡抚王在晋的对山海关的防守策略,并且有着充分的理由,袁崇焕的军事才能不容置疑,虽然不是天赋异,但要比大多数文武官都要强。
再说杀毛文龙,毛和满清有书信往来,如果不杀的话,毛文龙就会叛变,再加上明朝政府两线作战,所以覆灭也是早晚的事了,凝人不用,用人不凝,名义上袁崇焕是第一大将军,可毛文龙又有朝延撑腰,不听袁崇焕号令,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不服从配合当然该杀,不然二线作战,劳民伤财败的更惨,即然已杀朝延应该全力重用袁崇焕,一鼓作气,挥师长出直入,直捣清延,可明朝反杀袁崇焕,无异自断双臂,可惜一代军神,壮志末酬身先死,跟错了老板,一切付诸东流,还蒙了不白之冤,可惜可叹。
再看北京城下那一战,皇太极领兵十余万,一路杀到北京城下,其实当时的北京城守卫空虚,士气低落,按当时的兵力对比,满清破城指日可待,可是中间却杀出来一个千里救主的英雄豪杰,袁崇焕率八千关宁铁骑先锋,一路向北京狂奔而来,人困马乏之际,未经调整就与满人军队在北京城下鏖战一番,最终皇太极不敌,下令撤军,8000之数的明军都可击退10余万满人,此战足以证明如重用袁崇焕,打败皇太极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当年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乃是自毁长城。他自杀是咎由自取,不愧为大明最无能的皇帝,可惜还断送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应该做鬼也不会原谅他吧!!!
朱元璋
冯道,历经四朝十帝是圣贤还是无耻的人,乾三年(950),69岁的冯道效仿前人写下一篇《长乐老自叙》。在这篇自传性质的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后,自认“在孝于家,在忠于国”。而正是这样一个以忠自诩的人,在后世却以毫无节操、无耻之尤而为人所知。
01
冯道出生于唐末僖宗的中和二年(882),正值重创唐朝的黄巢起义之时,死于后周世宗的显德元年(954),距离北宋建国不足六年。粗略地说,他是一个与五代共生死的人。
官修史书上通常称冯道历事四朝十帝:四朝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十帝则包括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
不过,在投奔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前,冯道已经在燕王刘守光手下任职,后者在911年时自称大燕皇帝。而当后晋在946年被契丹所灭后,冯道归顺于辽,辽太宗耶律德光一度在开封称帝,想要成为契丹与汉的双料皇帝,只是不久便由于统治基础的不稳而北归,随后病死在旅途之中。
若算上燕与契丹,冯道便是历六朝而事十二主了,这份工作经历大概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自然而然,冯道被视作了一名毫无气节的无耻文人的典型代表。
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后唐庄宗时,冯道升职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不久因为父死而辞职守孝。丁忧期间,冯道学习晚年的杜甫住在茅草屋之中,且与农夫一道生活耕作,而并不自认高人一等,其后又遇饥荒之年,冯道更是把个人的薪酬所得全部用来赈济乡里。
文官最忌贪财,冯道以其安贫乐道的自我操守而被人称道,美名海内传颂,后唐明宗便评价说,“真士大夫也”。
冯道亦不好色。曾经有将领把掠获到的美貌女子赠与冯道,冯道当场收下,但却只是好生款待而不逾矩,私下里命人寻找到她的家人后便将其送还。
大体而言,冯道是一个拥有儒家传统美德之人。
大凡历事多朝的政治不倒翁多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只知一味苟全性命的家伙。因为没有强烈的政治主张,他们不会得罪当权派,同样地,他们也不会过多参与时政,这样就避免了日后的清算,这类人大抵不过是政治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与通常的政治不倒翁相比,冯道也有出彩之处,而并非一味地做安静的美男子。
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中,冯道向君主积极诤谏的事例有三处,而在更早的《旧五代史》与《册府元龟》中,其诤谏的事例更是分别有九处和七处之多,便是称其为积极诤谏也恐怕是有理有据吧。
在人生落幕之前,冯道备受从一般士人到皇帝的推崇。
不仅定鼎中原的后唐明宗、后晋高祖、后周太祖、世宗等对他礼遇有加,便是在邻国契丹他也是享有盛名。当他在后晋时期出使辽国时,契丹主本打算郊迎以示尊敬,因臣下以“天子无迎宰相之礼”为由劝阻方才打消。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冯道以七十三岁的高龄病逝。死后,世宗为他辍朝三日,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愍。当时之人更是将他的死与孔子相比,认为两人同寿,这种以圣人比附的做法不难看出时人对他的空前赞誉。
赵匡胤在960年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北宋,其政治班底基本沿袭后周格局,文人风气也一以贯之。故而在北宋前期,冯道在士林中的尊崇地位并无多大改变。
北宋第一任宰相是范质、王溥与魏仁浦三人,其中,范质称赞冯道为“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王溥更是效仿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而做《自问诗》以此明志。到了靖康之变后的南宋,因为时局的变化,对冯道的看法更是成为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几乎没有文人会试图为其做翻案文章。不仅如此,对冯道的批判变得极为激烈,“倾巧乱人,谋身卖国”、“乱臣贼子”、“惟君卖国作功臣”的极端评价俯拾皆是。
而这种批判又与程朱理学紧密贴合,并随着程朱理学的占据主流思想而成为不易之论。自此,冯道被成功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不得翻身。由此引发个人的理解,这个无论什么朝代,都把百姓装在心里,的怀揣着天下的好官!在那个乱世,他别无选择,只能保全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