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叔说历史,我来说几句。
我觉得刘禅之所以“乐不思蜀”,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亡国之君的角度说起。诚如问题所言,刘禅虽然贵为蜀汉皇帝,可他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的时候,蜀国已经灭亡,他哪里还有什么资格谈“尊贵”呢。放眼望去,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有几个善终的?几乎都是死于非命。而刘禅在洛阳却受到了很优厚的待遇,被封安乐侯,作为亡国之君,有吃有喝有富贵,你还想要什么呢?
第二,从刘禅本人的性格说说。一直以来,刘禅的无能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编出很多低能儿的故事来,可是,刘禅真的是个二百五吗?从历史细节上看,他当然不是大家嘲笑的那么无能。刘禅从小聪明伶俐,仁孝爱人,所以才被刘备看中,选为接班人。千万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它只是个小说,即使是名著,也是小说,里面的故事有大量都是杜撰的,对人物的评价也都存在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严格意义上来说,刘禅不是什么有作为的君主,可他也谈不上是昏君。蜀国之所以灭亡,还是诸葛亮时期多次北伐,耗空国家有关系。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享受国祚几十年,这难道是充话费送的吗?所以,刘禅还是有点心眼的。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了,“乐不思蜀”刘禅应该是自污的可能性大,只有装成憨傻的样子才能“忍辱偷生”。如果他说他想家,他还能活吗?
第三,从人情角度说一说。刘禅从成都迁往洛阳,他不是孤单的,他的后宫、子女,甚至文武百官都被强制迁徙到了洛阳。试想,如果他是孤身一人,他能不想家吗?而亲人大部分都在身边,人思乡情绪肯定会得到缓解,所以,他即使真的不想家,也在可以理解的合理范围内。
有吃有喝,又饱还暖,
复有何求,乐不思蜀。
如何评价三国蜀汉最后皇帝刘禅的“乐不思蜀”?
“尚思蜀否?”“此间乐,不思蜀。”这是亡国投降的刘禅面对强大而可怕的对手司马昭的一问一答,是最恰当的一个回答,成功扮傻保命。
巧了,对话中的两位都留下一句俗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和“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是老奸巨猾,一个是平庸惫懒。
说这话的时候,蜀国已灭,刘禅已经不是蜀汉孝怀皇帝,而是曹魏的安乐公了。刚打成都被押到洛阳,下车伊始,司马昭设宴接风,傻子也知道这饭没那么好吃吧。
那么,刘禅傻吗?不傻,十分聪明。诸葛亮说他“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同时代吴国的张温说他“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
当他爹刘备刚称帝时就立他当太子,而且从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刘备的眼光是很不错的,看看他的团队成员就知道。如果是烂泥扶不上墙,刘备绝对不会让他当这个CEO。
那么这个刘后主性格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二。史书记载,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想象一下,16岁的聪慧的少年皇帝,像提线木偶一样地扮演着国家吉祥物,看着那个智慧近乎妖的相父管理着国家。这样的状态会成长为怎样的性格?软弱,易妥协,把心事埋藏心底,没有责任心,渴望自立。
让我们把目光再投向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那场杀机四伏的宴会吧。司马昭让乐队表演蜀地歌舞,这既不是曹魏被蜀汉文化侵略了,也不是司马那么贴心迁就客人,目的只有一个,试探!刘禅身边的随从都听哭了。
刘禅明白自己危险了,当年同样投降了的刘琮就被干掉了,几百年后的李煜借文学创作发牢骚(既没写同人小说,也没涉huang)就死的很惨,刘禅那聪明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怎样回答可以度过险关。“说思念肯定不成,说不想家会不会显得太假,谁会喜欢呆在生存艰难的首都(对于已经是魏国公民的人来说洛阳就是首都,剧情需要,陕西朋友见谅,我爱西安),而不想回到安逸巴适的家乡呢?洛阳光喝汤,曹奂请客喝羊肉汤,司马昭请客喝牛肉汤,哪有我们成都的麻辣串串好恰?
说不想家这么明显的假话,司马昭这货会不会认为我很不真诚,刻意骗他,就像他爹对曹爽那样韬光养晦呢?咋办,左右为难。”
思来想去,刘禅认为必须从司马昭的立场考虑,怎样的条件会让司马昭认为杀自己得不偿失弊大于利,那就是让他相信自己是个毫无威胁的人。那么怎样让他相信这一点呢,
司马昭疑虑有二:
一,刘禅有没有不臣之心,会不会卷土重来?
二,刘禅有没可能被蜀汉的遗老遗少利用,把他当成旗帜,跟自己作对?就像秦末被项梁拿出来当旗帜的放羊娃楚怀王一样。
“此间乐,不思蜀。”刘禅给出了精彩回答,我不想家,不回去,不会被反抗组织利用来对付你,打消司马昭第二个疑虑。
此间乐,这儿多好玩多有意思啊。成功用语言勾勒出一个没心没肺的弱智形象。
偏偏有人自作聪明,蜀汉旧臣正趁上厕所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你瞅,连表情剧本都设计好了。刘禅能照做吗?不能,这剧本比刘禅的本子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一看就是三流编剧的手笔。而且故事线都和刘禅想要的不一样。
但是拒绝吗?no!本来身边就没剩下几个人了,不能凉了手下的心啊。
于是,聪明的刘禅这样演绎: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而且,司马昭在背后是这样评价刘禅的: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意思就是,安全,这货没威胁,留着也不会造反,杀了反而让人家说我不仗义,以后也没人敢投降了。
从此后,刘禅安居洛阳,又活了八年,死在了司马昭的后面。
有人说这样做太没血性没志气了,但蜀汉灭亡是形势使然,不是哪一个人说改变就可以改变的。而作为失败者,刘禅的结局是最好的结局。
刘禅并不像小说中的那么昏庸
首先,他的乐不思蜀是迫于当是的情况所迫,但是刘禅身居晋国伏地,如果回答一旦让司马家族不满意,很有可能会引来杀神之祸,死于异国他乡
其次,他是为了保证蜀地的百姓的安全
所以,刘禅并非罗贯中口中的昏庸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