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晋时的名将刘牢之是怎样的一个人?

东晋时的名将刘牢之是怎样的一个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956 更新时间:2023/12/18 12:41:43

刘牢之功劳很大,战力很强,只是不够忠贞,如同吕布一样嬗变,为人做嫁衣的角色人物。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时期名将,雁门太守刘羲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刘牢之生长于尚武世家,其人面色紫赤,须目都异于常人,性格深沉刚毅,为人足智多谋。最初应谢玄之募入北府兵,任参军,后以功升鹰扬将军、广陵相。淝水之战时,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

太元二年(377年),谢玄镇守广陵,当时前秦苻坚力量强大,东晋谢玄招募勇壮威猛之士,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响应招募,刘牢之因勇猛而被选中。谢玄任命刘牢之为参军,率精锐部队作前锋,每战几乎全胜,让敌人望而生畏。“北府兵”为东晋初期郗鉴镇守京口时所创,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镇广陵之时加以扩大,主要由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之民参军组成。太元四年(379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刘牢之作为东晋“北府兵”主要将领,在战斗中,他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刘牢之经常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屡获大胜。

太元三年(378年),苻坚部将句难率兵南侵,谢玄率何谦等迎战。刘牢之率北府兵在盱眙(今属江苏淮安)一带夺取了句难部队的辎重和运输船只,战后以功升任鹰扬将军、广陵相。刘牢之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和家庭熏陶,养成了好学不倦、性格坚毅、善于军事谋略的习惯。刘牢之很受谢玄赏识,很快被提拔为北府兵将领。由于刘牢之英勇善战,作战所向披靡。屡立大功,所以刘牢之也就成了东晋著名战将、为世人瞩目。

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苻坚亲率80万人马,号称百万,向东晋发动全面进攻,淝水之战爆发。苻坚先派其弟苻融、猛将张蚝攻陷寿阳。谢玄派胡彬、刘牢之阻击、抵御。胡彬军驻扎在硖石(今安徽淮南西部),不敢贸然前进。苻坚再派部将梁成率两万兵马进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北窑河),谢玄让刘牢之率5千精兵为先锋抗拒梁成。刘牢之与敌军相距十里,梁成沿涧列阵,以为险阻。刘牢之带领参军刘袭、诸葛求等率部径直渡过涧水、扎住阵脚,交战中斩杀了梁成及其弟梁云、弋阳太守王咏等将,前秦军溃败。刘牢之又派兵截断敌军回撤的渡口,敌军步兵骑兵全线崩溃,争渡淮水,被刘牢之斩杀俘获1万2千余人,缴获前秦许多器械、军用物资。不久后,苻坚也在淝水之战中遭到惨败,狼狈逃回了长安,余部纷纷集结退守城池。此役,前秦军闻风丧胆,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盖源于此。

作为大战前锋的刘牢之功劳极大,晋封为龙骧将军、彭城内史、武冈县男。太元九年(384年),刘牢之率北府兵北伐,攻占谯郡(今安徽亳州)。不久又攻下刘牢之又进驻鄄城(juàn今属山东菏泽)。同年解救邺城(今河北临漳),占领枋头(今河南浚xùn县)、黎阳(今河南浮县),大败后燕王慕容垂(即后燕成武帝)。前秦苻坚部将张遇派兵攻克金乡(今属山东济宁),刘牢之派参军向钦之击退张遇,刘牢之乘机占领太山(泰山)。司马徽在马头山(今属江苏徐州)聚众反抗朝廷,刘牢之派参军竺朗之将其消灭。后燕慕容氏攻打廪丘(今山东鄄东北),高平太守徐含远频频告急,刘牢之无法分身、没法救援。朝廷以怯弱、畏敌罪名被罢了刘牢之的官。应该说,这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东晋宰相谢安去世,接替宰相职务的是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掌权后,与宦官王国宝勾结,刘牢之作为谢家班底,理所当然要遭受司马道子系统的打击。

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时,起用刘牢之为司马,兼任南彭城内史,加拜辅国将军。王恭派刘牢之击败王(xīn)后,让刘牢之兼任晋陵太守。晋安帝司马德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权利基本操纵在司马道子手里。王恭知道要想在朝廷立住脚,就必须有自己的班底和人马,因此将孤立无援刘牢之延揽己用。王国宝死后,司马道子觉得掉了一个臂膀,势力日衰,王恭却实力大增,眼见刘牢之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找机会寻刘牢之的事情整治。刘牢之闷气难出,又无可奈何!

司马道子因人心不服去职,职位由其子司马显接替。司马显见无力对抗王恭,就暗地密谋找到庐江太守高素游说、拉拢刘牢之。参军何澹之将这一密谋告诉了王恭。但王恭因为何澹之与刘牢之以前有矛盾,所以怀疑何澹之所言的真实性而没有采纳。王恭又置办酒席,盛情款待刘牢之,拜刘牢之为兄长,将精兵利器都配给他,让他做前锋。行军至竹里,刘牢之则趁机杀了颜延,背叛王恭,归顺司马显。隆安二年(398年),王恭兵败被斩,刘牢之代替王恭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的军务。刘牢之本是低级将领,一下子占据了王恭的显赫职位,刘牢之见众人无法心悦诚服,便重用心腹徐谦之等人以加强自己的势力。当时,杨期、桓玄率部威逼京师,上表为王恭申辩,请求朝廷诛杀刘牢之。刘牢之率北府兵急速行军奔赴京师,驻扎在新亭一带。桓玄等人接受诏令从京师退兵,而刘牢之则回兵镇守京口。

隆安三年(399年),孙恩的叔父、五斗米道教主、浙江新安太守孙泰被司马道子诱杀,孙恩怀恨起义。起义军攻陷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刘牢之派部将桓宝率兵援救三吴地区,又派儿子刘敬宣率军做为桓宝的后续。救兵到了曲阿(今江苏丹阳),吴郡内史桓谦已弃城逃走,刘牢之便亲率大军东征,同时上奏朝廷,即刻进军,刘牢之到了吴地,与卫将军谢琰联合进击孙恩,作战屡战屡胜,斩杀其许多叛军,一直打到了浙江。刘牢之因功被拜为前将军、都督吴郡诸军事。隆安四年(400年),孙恩又乘机攻占会稽,杀害卫将军谢琰。刘牢之晋封为镇北将军、都督会稽五郡,再次率部东征。刘牢之进驻上虞,派兵戍守诸县城池。同年,孙恩攻克吴国,杀害吴国内史袁山松。刘牢之派参军刘裕讨伐孙恩,孙恩率部退回海上。不久,孙恩浮海突然到京口,率兵十余万,楼船千余艘,军容强盛。刘牢之在山阴,派刘裕领兵从海盐堵截孙恩,刘牢之自率大军援救京口。刘裕所部兵力不足千人,与孙恩交战,击溃了孙恩。孙恩听说刘牢之已回京口,便率部逃向郁洲(今江苏连云港东),又被刘敬宣、刘裕等人再次打败。孙恩战败自杀后,刘牢之、刘裕由此声威大震。

元兴元年(402年),朝廷打算讨伐拥兵叛乱的桓玄,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兼任江州刺史。司马显派遣使者同刘牢之商议讨伐桓玄的有关事宜。刘牢之因为桓玄从小享有英名,如今又凭仗江南之众,担心无法制伏,又考虑到如果消灭了桓玄之后,必定功盖天下,司马显到时一定不会容忍自己。于是思来想去、犹豫不决,不得已才率北府文武将士进驻洌洲(今安徽和县)。当时谯王司马尚之已被桓玄打败,士气低落,军心沮丧,于是刘牢之接受何穆的劝说,派遣使者与桓玄联络。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极力劝阻,刘牢之一意孤行、所有建议一概不听。不久,刘牢之令儿子刘敬宣投降桓玄。刘牢之手下将佐闻知便纷纷离开了,当时,刘敬宣在此之前返回京口转移家室,逾期未还。刘牢之以为他被刘袭杀害了,便心灰意冷,402年,刘牢之叹息上吊自缢而死。

不久,刘敬宣返回,来不及吊、哭安葬刘牢之,便急忙投奔高雅之。还是刘牢之手下的将佐官吏代刘敬宣为刘牢之操办的丧事,并将刘牢之遗体归葬在丹徒。桓玄称帝后下令开棺斩首,将尸体暴露在街市上示众。义熙元年(405年),刘裕击败称帝的桓玄,恢复东晋王朝,刘裕上书替刘牢之申辩,朝廷这才恢复了刘牢之的职位和封爵。

刘牢之一生可以说在谢安时期非常顺利,也是他本人最为辉煌时期。到了司马道子以后,刘牢之便处于人生低潮时期、日渐式微。万不该没有听从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的劝诫建议,让儿子刘敬宣投降了桓玄。唉!刘牢之作为东晋北府兵主将、东晋之名将,一生中给别人做了许多嫁衣,临终后,还为部将刘裕做了嫁妆把北府兵交给了南朝宋武帝(刘裕)!自己死后还遭到杀戮,可悲呀!

刘牢之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376年,谢安推荐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重掌江北的军权,建立北府军的时候。

当时,作为彭城人的刘牢之与东海人何谦、琅邪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人刘轨、西河人田洛及晋陵人孙无终等后来名重一时的猛将,都在这时应募入伍。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命他率领精锐部队为前锋,与南侵的前秦军队接战。刘牢之等人率领的部队作战勇猛,与前秦作战胜多败少,号称“北府兵”,这也是北府兵这个专门称号首次出现。

淝水之战前的洛涧之战,刘牢之以精兵5000人直击前秦精锐梁成所部,前秦军迎战大败,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当场阵亡,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大将被生擒。北府军四下控制洛涧渡口,将溃乱的前秦军赶入涧中,俘斩达万余人。

淝水之战后,东晋趁机发起大反攻,蜀地、襄汉等地区都被晋军收复。刘牢之率前锋相继攻占鄄城和津(在今山东茌平)。之后刘牢之轻敌冒进,在五桥泽被慕容垂伏击,刘牢之所部溃败,深入河北的北府军前锋部队大部分被歼灭,刘牢之本人仅以身免。

谢氏失掉中枢执政权和北府兵权后,晋孝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掌握了中枢政权。孝武帝与司马道子不久便产生矛盾。为了制衡司马道子,孝武帝任命外戚王恭(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出镇京口,控制北府军。

王恭自视甚高,看不起流民出身的刘牢之。司马道子看准了这一点,派人策反刘牢之。之后,刘牢之遂起兵将王恭打的败逃,随后王恭被司马道子俘虏后杀掉。刘牢之遂被任命为都督徐、青、兖等州军事。

王恭之乱标志着作为北府首领的刘牢之开始介入东晋士族内斗。但他既没有足够威望,也没有士族根底,在诸多大族争斗中,他显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政治素质。

之后,桓玄以压倒性优势打进建康,废杀司马道子父子。与此同时,桓玄又迅速夺取刘牢之兵权,任命他为会稽太守。刘牢之明白桓玄的意图,他拒不受命,企图返回江北与桓玄对抗。然而刘牢之的反复无常早已让北府军将士心灰意冷,参与到士族内斗本非下层将士所愿,现在首领又朝三暮四,于是官兵拒不听从刘牢之的安排。此后桓玄遣军进攻刘牢之,刘牢之万念俱灰,自缢而死。

总体看来,刘牢之很能打,但只是猛将,还不知智勇双全的级别,所以容易后劲不足,被人所趁。至于他的政治能力又很差,所以导致他最后被人利用,稀里糊涂的参与到士族内斗,然后因为缺乏经验和威望,死于政治斗争。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秦朝的建立者是谁。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的建立者是嬴政。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

  • 破釜成舟,草木皆兵,暗渡陈仓三个成语,出自那三场战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是指项羽在巨鹿之战时的举措;“草木皆兵”指淝水之战中,苻坚的心理作用;“暗度陈仓”是刘邦军中贤才韩信在陈仓之战中的计谋。“破釜沉舟”和“草木皆兵”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暗度陈仓”,则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场出奇制胜的战役。破釜沉舟: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始皇病死

  • 乐不思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乐不思蜀发生在邓艾灭蜀后主刘禅被俘送往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后,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故国,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从此留下乐不思蜀的成语,比喻没心没肺,忘记亡国灭家之恨。刘禅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后主举家东迁。……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裴注:《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

  • 浙江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浙江的历史名人,说不尽写不完!借此机会,书写几位,共同欣赏!包玉刚包玉刚(19181991),浙江宁波人,华人世界船王。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读书,后入淞商船专科学校。供职于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1970年改名为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 帮我找找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供攻垛纪艹慌讹苇番俩邢台地区)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

  • 真实历史上赵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真实的三国历史上赵云其实就是刘备的一个护卫,虽武艺高强,但居于关张马黄赵的末位,三国演义对赵云的描述其实是将蜀国将军陈到和赵云的事迹合并成了一人。此为三国志赵云传全文: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

  • 历史上真有马永贞其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马永贞历史上确有此人,其位清末拳师。马永贞(18511879),回族,山东临清人(邱县古属山东省东昌府临清州)。清末拳师。曾在境内跑马厅(今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赛马会上,以骑术战胜外国骑士,轰动沪上。死于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13日)。拓展资料:《邱县志人物人物传记》载:马永贞(1

  • 大家最喜欢哪个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最喜欢的是我们的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推翻了资本家,旧社会。带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祖国上下五千年,英雄人物无数。但是人民最尊敬,最爱戴,最喜欢的人只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毛主席是为劳苦大众办事,救劳苦大众于水火,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是有史以来唯一喊人民万岁的人,毛主席

  • 下令“破釜沉舟”的我国古代将领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下令“破釜沉舟”的我国古代将领为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译文: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都把船沉了,破了釜甑,烧掉庐舍,只持有三日粮,来表示士兵们必死,无回的决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扩展资料:

  • 商鞅,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导语:商鞅是一个刻薄寡恩、为人行事功利性极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商鞅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典范。因此,商鞅受到后世的善遍赞颂。但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严厉措施,也反映出他的性格缺陷。商鞅在变法中未能对秦国百姓进行系统完整的教化,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