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竹在胸chéngzhúzàixiōng〖解释〗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示例〗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画竹子以前,心中先已有竹子的形象。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后以喻处理事情之前心里早有通盘的考虑和打算。《老残游记》第六回:“先生必有成竹在胸,何妨赐教一二呢?”柳亚子《纪梦》诗序:“老谋深算,成竹在胸。”邹韬奋《经历》十:“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势。”亦省作“成竹”。清郑燮《题画竹》:“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柯灵《香雪海从<秋瑾传>说到<赛金花>》:“有成竹无成竹,应作如是观。”参见“胸有成竹”。
苏东坡,临川竹子和胸有成竹成语的来历故事
苏东坡有位表哥,叫文与可,四川射洪人,是北宋著名的画家、诗人、他开创了“湖州画派”,以画竹闻名于世.苏东坡一生爱竹,也画竹,经常和文与可一起切磋画艺.据说苏东坡画竹曾拜文与可为师,画出的墨竹,别具风韵.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他在住处周围种了不少竹.苏东坡喜欢吃竹笋,常于春夏竹笋盛生时,到竹林中去烧竹笋吃.有一年,文与可调任临川太守,便和夫人一起前来向东坡告别.正值东坡与王夫人在竹林里烧笋吃.文与可吃了东坡烧的竹笋,觉得清淡纯香,鲜美异常,别具风味,便问东坡:“你烧的笋咋个这样好吃呢?“东坡说:”竹称君子,竹性恬淡潇洒,竹笋清香纯正,不能杂以他味.世人往往用肉烧竹笋,肉味本浊,以浊乱清,是以小人乱君子,自然吃不出竹笋的真正本味来.我烧的笋,不用柴草,而是用竹林中的竹叶来烧的,这就把竹笋的本味集中起来了,焉得不美!”文与可听了,连连点头.苏东坡接着得意地告诉文与可:“这样的竹笋一吃下去,竹的君子风味,便沁人心肺,与我融为一体而不可分也,不是真正爱竹之人,能如是乎?”临川盛产竹子,文与可夫妇到临川后,常常按东坡的方法烧笋来吃.有一次,文与可正吃得津津有味时,想起来东坡,便问夫人:“本地的竹笋可以吃到几月?”文夫人说:“临川这地方竹的种类不少,竹笋生长时间不一,到初冬还有嫩笋可吃.”文与可听了便说,快写信告诉东坡,请他到临川来吃竹笋.不久,东坡的回信来了.当时文与可正在吃饭,拆信一看,不禁捧腹大笑,嘴里的饭菜也喷了一桌.夫人问他笑啥子,与可便把信递给夫人.夫人一看,原来东坡信中有这么两句诗:想是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夫人也笑起来,他把信看完后,对文与可说:“你连信没看完就只管笑.人家苏表弟后面还有解释,说是谓川千亩在胸中,就是说你胸有成竹,笔下的竹千姿百态,信手拈来,自然风韵无穷.这不就是苏表弟早先所说的,竹与人融为一体了吗?”与可道:“这就是说我胸有成竹嘛!”后来,“胸有成竹”这句成语就流传开了.源自:三苏祠博物馆这个故事在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林》一书中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