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515 更新时间:2024/1/24 8:05:5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23.承先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2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2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2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2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3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3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34.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36.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37.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38.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3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蕴含哲理的诗句汇总如下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3、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戴复古《寄兴》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5、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蚁》6、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杨万里《读陈蕃传》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9、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11、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3、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1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17、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2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唯物唯心常考古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

  • 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就必须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

  • 求体现高中哲学原理的成语和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无风不起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是客观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引起质变这首古诗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

  • 怎样理解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嗯,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

  • “矛盾”在哲学上怎样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单来说就是对立统一.事物与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关系。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名句是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

  • 古代诸子的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哲学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认识论老

  • 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

  • 体现哲学道理的唐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哲理】人

  • 哲学中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请具体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是马克思基于辩证法提出的一个范畴,其实就是他的本体论。他以黑格尔的辩证法(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对立统一)来解释世界,发现任何事物都具有内部的对立统一性,由此他想象这个对立统一就是宇宙的根本大法,就是世界的本质,他把这个对立统一叫做矛盾。他的意思就是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为什么呢,因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