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哲学上的矛盾双方如何解释?

哲学上的矛盾双方如何解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875 更新时间:2024/1/24 8:05:48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第一,正确把握对立.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哲学上讲的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的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抽象概括,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反映,具有广泛的意义,其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形式无限多样.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我们不能把哲学士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第二,正确把握统一.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包括两种情形: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梧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转化是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转化是有条件的.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第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常常说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就是这个道理.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反之,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矛盾双方的差别、排斥、对立和斗争都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的.统—性为斗争性提供了矛盾斗争的场所,如果没有统一性,斗争就无从发生和展开,统一性制约着斗争性,离开统一性的斗争性是根本不存在的.由此可见,不管是离开统一性还是离开了对立性来谈矛盾都是错误的,矛盾是对立性和统一性这两种基本属性的统一体.第四,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即统一的条件性和对立的无条件性的关系.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这种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正说明了统一性和对立性在矛盾运动中的有条件性和无条件性.所谓条件,广义地说,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矛盾的统—性总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受条件的制约,而自身又不能改变条件、冲破条件,只能适应条件.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对矛盾,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现实的、具体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任情况下,都能无条件的转化,要使这种转化从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因此,统—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对立性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为矛盾的对立性能够创造和改变条件,并能冲破条件的限制,使旧的统一体让位于新的统一体.从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也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即统一的有条件性和对立的无条件性的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相对(有条件性)和绝对(无条件性)的关系,表现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之中.当事物处在量变阶段的相对稳定状态时,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当矛盾双方斗争的展开打破了这种统一,使事物由量变阶段的相对稳定状态过渡到显著变化状态的质变阶段;原来的统一体所展开的统一性和对立性也就不存在了,在新的统一体中,又展开了统一性和对立性的矛盾运动.要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还表现在事物发展的趋势上.矛盾双方的转化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表现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这体现在事物的上升性、前进性,即事物的向前发展;一是旧事物的重新复辟,这又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但最终新事物又必将战胜旧事物.根据矛盾转化的条件性原理,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全面分析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主客观条件,一方面要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根据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的关系,明确绝对的斗争存在于相对的统一之中,相对的统一之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中把握对立,切不可割裂二者的关系,也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同时,正确理解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把握矛盾转化的规律,同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划清界限,同否认矛盾转化要有一定条件的诡辩论划清界限,同主观幻想的、缺乏现实根据的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就能在实践中促进事物的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诗词中的哲学道理。高中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它体现了一种什么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它体现的哲学观点:辩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言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内涵,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后面称“唯物辩证法”)通常讲的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讲的对立统一矛盾。“祸”使人悲伤,“福”使人快乐

  •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 哲学唯物唯心常考古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

  • 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就必须弄清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从两者在矛盾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

  • 求体现高中哲学原理的成语和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无风不起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是客观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引起质变这首古诗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

  • 怎样理解矛盾在哲学中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嗯,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其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

  • “矛盾”在哲学上怎样解释?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单来说就是对立统一.事物与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关系。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名句是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

  • 古代诸子的哲学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哲学思想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认识论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