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的历史

春秋战国的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864 更新时间:2024/1/24 1:21:51

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末君主纣,建立了周朝,这就是西周。西周时,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全国土地和人民都归他所有,他用封侯建国的方法交给诸侯和大夫统治。西周时期农业比商朝更发达,青铜铸造,陶器,纺织等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文字多铭刻在青铜器上,叫做钟鼎文或金文,所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也就更为丰富。西周代传300多年,到公元前770年,幽王亡国,平王东迁于洛邑(洛阳)开始了东周历史。东周分为两断,春秋和战国。春秋从公元770年(也有人认为应该从公元前722年算起)到公元前476年(也有人说到公元前403年)共300年左右。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左右了天子。据说周初分封诸侯几百个国,到春秋时只剩下一百多个。其中较强大的有齐,晋,楚,秦,鲁,卫,燕,宋,陈,蔡,郑,曹,吴,越等十几个国家。这此国家都想当霸主,因此连年生发兼并和战争,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斗争过程中,诸侯国先后出现了五个霸主,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这是史书中所说的“春秋五霸”。尽管春秋时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止,但社会历史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人民频频来往,相互影响,这就加快了各族人民之前的渗透,同化和融合的步伐。众多小国的合并,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战国的时代,一统天下。春秋时期,那动荡多变,错综复杂的政治,造成就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之中,即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雄心勃勃的霸主;也有卫懿公,晋灵公那样荒淫无道的昏君;还有管仲,晏子那样的伟大政治家;还有屠岸贾,伯(喜否)那样的阴谋家;有曹刿,孙武那样的军事家;也有囊瓦,先索那样的败军愚蠢之将;有孔丘,孟轲那样的圣人学者;亦有督戎,古治子那样愚智的武夫…………他们的事情,教育了后人,感化了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战国简史: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史记》将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定为战国的历史开端,从这一年,到秦始皇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现在,我简单来说说七国的疆土地理: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战国前期,“七雄”形成,各国将精力用在内部整理上。各国招贤才能,励精图治,像李悝,吴起,商鞅等人的变法维新就发生在这时期。战国中期,就是大战的时候。真是:“国无宁日,岁无宁日”“邦无定交,土无定主”的混战局面。各个国家为保持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的势力,君主们都相继称王,独霸一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图强,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在外交上频频争取别国的“合纵”“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用了“远交近攻”之计,破坏了各国的“合纵”,加强了秦国的国力,军事,成了战国时期的第一强国,削弱了各国的力量。公元前237年,秦王政亲政,以李斯为辅,开始大规模的用兵,同时又收买了六国权臣分化其内部,以配合军事。秦始皇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以韩地为颍川郡。公元前228年,用反间计杀赵将李牧,次年攻下赵都邯郸,活捉赵王迁,公子嘉逃至代,自立为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辽东。次年,秦以河水灌魏都大梁,水淹城破,魏王降。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率60万兵兵攻楚,活捉楚王,次年秦完全攻占楚国之地。公元前222年,秦攻燕边东地,活捉燕王喜,攻代地公子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公元前221年,攻占齐都临淄,齐亡。秦国一统天下。战国时期,铁工具开始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增加开荒能力,种植面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水利灌溉工程在战国时也有很大发展,最著名的有:秦昭襄王时,李冰开凿的都江堰(在四川灌县附近),解除了岷江水害,又使成都大平原地区,得到灌溉,通航。秦王政时期韩国人郑国,在关中开渠以通泾洛二水,开凿郑国渠。渠长三百多里,使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农业的生产力提高和铁器应用,同时也大大推动手工业发展。冶金,青铜和纺织品,盐业,溱哭的生产都有大发展,至使商业更发达。战国时期,还是伟人辈出的时代。哲学,文学,史学,儒学,等学术文化取得了辉煌与成就。那时候,孔,墨,弟子满天下,以后又产生了道,法,阴阳,名,兵,农,纵横各家。《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众所周知的伟大著作相断涌现,对后世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历史最为久远,为何最终被灭?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燕国被灭,与它的历史久远一点关系也没有,秦灭诸国的时候,可不管对方的历史有多么悠久,难道活得久就可以不被灭?如果是这样的话,夏、商时代的诸侯国们,肯定一个个要争着鸣不平了。燕国的被灭,说白了就是实力不济,打不赢秦军,那就只能被灭了呗,而且这也不丢脸,比它实力更强的齐楚赵等国,也一样逃脱不了被灭的命运

  • 燕国是怎样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燕国是被秦国战胜而灭亡的前232年(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前228年(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破邯郸,赵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军兵临易水,燕国统治集团一片惊惶。太傅鞠武主张与代、齐、楚、匈奴联合共同抗秦,太子丹认识到诸侯均服秦,不可能再组织合纵,而采取刺杀手段。前227年(燕王喜

  • 秦朝和隋朝在中国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相似之处1.都结束了战乱和分裂的时代,秦结束了战国,隋结束了南北朝。2.都兴办了重大的工程,并且也是最后导致灭亡的一个诱因,秦的长城、阿房宫、始皇陵,隋的大运河;3.都对后来的历史作出了重大的影响,秦统一的文字,以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隋朝的科举制度;4.都曾对外用兵,秦对匈奴、百越,隋三征高丽;5

  • 隋朝和秦朝哪些教训值得令后人借鉴?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1.相似性:都是二世而亡;都是一世皇帝雄才大略,从乱世中拨乱反正,一统天下。秦朝是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乱世,隋朝是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不同之处:秦二世一开始就是不学无术,靠赵高的策划,投秦始皇所好,登上的王位,上位后也毫无建

  • 历史介绍文500字,要求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人物或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秦

  • 秦到隋君主专制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但皇帝并不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统领行政机构,而皇帝授权的宰相主要权力有两大项:(1)参与决策,国家诏令文书虽用皇帝名义,但也必须由宰相副署,否则无效。实际上多数都是由宰相拟定,皇帝签宇认可而已。这种体制可以看作是“责任内阁制”。(2)宰相直接统领各行政机构,九卿。六部等行

  • 简述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简述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答: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

  • 秦汉到唐朝边关的战事主要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嗯,你不用讲的那么多。这首《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最后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的故事,你就可以从秦始皇建万里长城来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政权讲起,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北方先后出现过鲜

  •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一鸣惊人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

  • 春秋时期的名人和一些事例 谢谢了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老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他的学说和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