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谁能大概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故事梗概?

谁能大概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的故事梗概?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592 更新时间:2023/12/21 16:12:23

春秋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应该从周平王迁都开始计算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推翻周幽王,宗周(镐京)被毁坏,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成周(雒邑)。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周室衰微首先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师,害死女婿周幽王,恢复外孙周平王的太子地位,拥立平王,使平王有弑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故平王东迁后,周室渐渐衰落。周室只有一小块小地盘,而失去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另外,由于卿士郑庄公连打胜仗,势力越来越大,于是逐渐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郑国太骄横了,不愿把处理朝政的大权都交给郑庄公,想将一半的权力交给另一个卿士虢公翰,郑庄公知道后很不满。而且,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就将王子狐作为人质让他住到郑国去;而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住到都城雒邑,史称“周郑交质”,此两事使周天子的地位大为降低。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于边境问题与郑国争执,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庄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春秋诸侯齐桓公称霸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齐桓公建立了会盟霸主的制度。宋楚之争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楚成王称雄一时。晋文公践土之盟在北方的晋国,与周室同宗。晋献公时期晋国向四面扩张,领土和国力大增。但献公宠信爱姬,废嫡立幼,导致使国政大乱。前636年,晋献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秦穆公称霸西戎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秦晋肴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也有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宽地千里,称霸西戎。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在攻克陆浑戎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之),大胜晋,晋人谓然叹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晋楚大战与弭兵晋楚两大国之间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但是不久之后,会盟破裂。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战、前557年的湛阪之战),虽皆以晋国获胜收场,但楚国在中原地区仍与晋国保持势均力敌的态势,很多中原小国都备受到影响,疲惫不堪。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出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宋国再次出面斡旋,邀请晋楚和各诸侯国举行第二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史称‘向戌弭兵’。吴越雄霸东南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敬王三年(前473年)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三家分晋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为世袭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士大夫)的手上。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三家分晋。到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统计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政治春秋五霸的崛起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次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经济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文化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时期。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如儒家的孔子创办私学,首开私学风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而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不稳定,学术受政治影响小,学术思想得以获得发展,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如道家的老子等。老子著有《道德经》,道德经阐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论语》是孔子弟子将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的。其后,儒家开始发韧,在学术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尤其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更是占据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后这为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艺术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春秋时代的木雕艺术以南方的楚国最知名。春秋时代的青铜祭器数量极多,大小各异,西元前六至五世纪发展出来的精致装饰为其特色。相较之下,春秋时代这类的青铜器较通常不加装饰的战国时代青铜器为重要。考古挖掘出的春秋时代印章为目前所知最早的,然而有文献证据显示印章出现的时间更早。此外,中国的金器制作亦在春秋时代开始普及。科技铁器和牛耕在春秋时期得到推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春秋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传统农业在春秋时期才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的人们发明了以前没有的铁犁铧、铁锄、连枷、石磨等新农具。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铸造也是这一时代的特征,以曾国和楚国、徐国的青铜器为代表。建筑春秋时期诸侯国渐强盛,兴建大量城市和宫殿。其时多为以阶梯形夯土台为基的台榭式建筑。以夯土台为中心,附建木质结构房屋,形成多层次宫殿。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纸上谈兵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

  • 纸上谈兵是什么历史时期发生的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的赵括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

  •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说赵括是战国时期最悲催的将领,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反对,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战成名,接下廉颇都不愿意打的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赵括同样也是一战成名,不过他的成名却与赵奢截然相反,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接替廉颇,与秦国白起正面对决,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即纸上谈兵。那么问题就来了,长平之战发生

  • 纸上谈兵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长平之战失利的故事。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精通兵法,可却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地按照书上的方式行军打仗。秦国听说了赵括的事情了用计谋使赵惠文王用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赵括以为秦军实力疲弱,强行突围,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国大败,从此也失去了与秦国对抗的实力。赵括本人

  • 揭秘春秋战国史:赵括“纸上谈兵”“误国”了吗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秦昭公派大将王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这是赵国的长平,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去世,丞相蔺相如又重病,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率兵守长平,安抚韩国的难民,抵御秦国的军队。廉颇身经百战,交战几次后,改变战术,

  • 纸上谈兵是什么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纸上谈兵的赵括公元前262年,秦

  • 用"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朝秦暮楚 纸上谈兵"写一段春秋战国的历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

  • 纸上谈兵到底是哪个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的赵括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

  • 历史上纸上谈兵的事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比如项羽这个笨蛋。如果不是他纸上谈兵,怎样能让刘邦这个混混得了天下。分析几件项羽纸上谈兵的几件大事,给大家分享1下。战争的描述我就不写了太多了的,估计3岁小娃娃都能背的出来。从巨鹿之战看项羽的战略战略是指在地图上指挥战争的艺术,而战术是在地面上指挥战争的艺术,派兵布阵,具体部署是指大战术,使兵器的气

  • 《纸上谈兵》的故事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