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27年周武王元年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前1025年三年武王死,子成王诵立,周公旦辅政前841年共和行政元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奔于彘(今山西霍县),召公和周公管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前827年宣王元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行政结束”前771年幽王十一年申侯,缯侯引犬戎攻西周,杀幽王于骊山(今陕西临潼南),西周亡。前770年平王元年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前722年平王四十九年《春秋》编年开始鲁隐公元年前651年周襄王元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始霸诸侯鲁僖公九年前632年襄王二十年僖公二十九年楚军北侵宋国,晋文公联合秦齐宋,大败楚于城濮(今河南范阳西),后诸侯会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南),称霸中原。前627年襄王二十五年秦晋肴关之战,秦败僖公三十四年前598年周定王九年楚围郑,次年,晋楚战于,晋败,楚庄王称霸。鲁宣公十一年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鲁国“初税亩”鲁宣公十五年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楚鄢陵之战,楚败。鲁成公十六年前548年周灵王二十四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鲁襄公二十五年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郑国“作丘赋”鲁昭公四年前494年周敬王二十六年吴王夫差伐越,越王勾践败求和,请为属国。鲁哀公元年前482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会晋鲁于黄池,与鲁定公争为霸主。鲁哀公元十三年前473年周元王三年越灭吴前408年周威烈王十八年秦国“初祖禾”前403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晋名存实亡,战国开始。前359年显王十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前353年显王十六年魏齐桂陵之战,魏败。前350年显王十九年秦商鞅第二次变法前341年显王二十八年魏齐马陵之战,魏败。前334年显王三十五年魏宣王与齐威王会与徐州,互相承认王号。前312年周郝王三年秦楚之战,楚败。前286年郝王二十九年秦燕楚韩赵魏六国伐齐前278年郝王三十九年秦将白起伐楚,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60年周郝王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赵败。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56年周郝王五十九年秦灭西周,郝王死,后七年,灭东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即位前238年九年秦王亲政,镇压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国之职。前230年十七年秦灭韩前225年二十二年秦灭魏前223年二十四年秦灭楚前222年二十五年秦灭赵燕前221年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
春秋和战国是指两个时期。首先这两个时期都属于周代(具体一点指东周的后半部分),因为在这两个时期,周王室已经处于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实际上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根本不听周王室的指示了。两个时期中春秋在前,大约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之间。在这一时期经过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中华大地上曾经分封的上千个诸侯国只剩下百余多个了,主导这一时期的依次是齐、楚、晋、秦、宋,和东南的吴、越等国家,主导的手段是会盟,然后推选盟主,也叫霸主,这就是“春秋五霸”的来历。春秋这一名称来自一本书,书名就叫《春秋》。按照“周礼”所谓春、秋,是一年中两个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因此把一年别称为“春秋”,把按年记载的史书也成为“春秋”,因为诸侯国中鲁国的地位崇高,有编写史书的特权,所以鲁国的《春秋》成为记载那一段历史的最重要文献。鲁国《春秋》总共所记载了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因此历史上把这一段就称为“春秋时代”。相同的“战国”这一时期的命名,也是根据一本书叫《战国策》。这一时期诸侯国兼并更加剧烈,社会也更加动荡了。鲁国《春秋》之所以没记后来的历史,是因为鲁国已经灭亡不存在了。各国史官分别记录自己诸侯的事件,后来被西汉的刘向编纂为《战国策》。《战国策》记录了春秋之后的一些大的事件,时间上上接春秋时期、下至秦国开始发动统一六国战争初期。但与《春秋》不同的《战国策》没有按统一的时间顺序来记,而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等分诸侯编写的,分为12策分别记录十二个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周王室已经被降格视作与诸侯一样的待遇了)。历史上大致把《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时期,称作“战国时代”。这是个脉络,各个时期的具体事件,史书上记载得很详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