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典故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限售起来的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在历史上称之为“春秋五霸”。
齐国在山东的北部,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成强大的常备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域。
公元前七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求会盟,齐桓公成为了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注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晋国很快成了北方的一大强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楚争霸持续了百余年事件,最后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近过夜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湘西吞并了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一洗一代称霸。
五霸之首:齐桓公
齐桓公:管鲍之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五霸之首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乃姜太公的封地,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是东方的一个大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支持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鲍叔牙举荐管仲,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
在鲍叔牙的力荐下,齐桓公决定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齐桓公于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