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诗词中的哲理名句.

古代诗词中的哲理名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65 更新时间:2024/4/8 20:13:33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今译]在瓜田里不要提鞋免得被人误认为摘瓜,李树下不正帽子免得被人误认为偷李子。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三国61魏]稽康《赠秀才入军十九首》之十九[今译]鸟被杀了射鸟的良弓就被搁置收藏,计谋用完了献计人必然要遭遇身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61小雅61鹤鸣》[今译]使用其它山上的粗石,可用来打磨美玉成器。贞脆由人,祸福无门。[晋]陶潜《荣木一首》[今译]坚强和脆弱是人们自己所采取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决定遭祸还是得福。自古经纶足是非,阴谋最忌夺天机。[唐]司空图《有感》二首之一[今译]古代丰富的历史事实完全可以说明什么是是与非,治理国家大事最忌讳的就是用阴谋诡计取代天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维《终南别业》[今译]行走到水流已干枯穷尽之处,坐待良机等候东山再起之时。[注释]诗原意是作者在观赏行云流水时流露出的“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情趣。名高毁所集,言巧智难防。[唐]刘禹锡《萋兮吟》[今译]名望高了就容易招致毁谤的聚集,花言巧语的中伤聪明人也难预防。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无名氏《古艳歌》[今译]旧衣不如新衣颜色鲜艳质地新,新人不如旧人恩义绵厚感情深。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唐]杜荀鹤《送人宰吴县》[今译]爱护老百姓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最好的理论也不如为官清正廉洁。羊羹虽美,众口难调。[元]邓玉宾《中吕粉蝶儿》[今译]羊羹虽然味道鲜香淳美,众人口味难以统一协调。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唐]李咸用《送谭孝廉赴举》[今译]好事都是经过难处成功而得,少年不要自负妄想易中轻取。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三首》之一[今译]有志之士要有所为惋惜白天太短,忧愁之人苦思难眠感觉黑天太长。苍蝇间黑白,谗巧反亲疏。[三国61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今译]苍蝇般的邪恶小人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他们的谗言巧语使应疏反亲应亲反疏。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今译]春天的树木新叶在催换旧叶,水奔流的波浪前波退让后波。自然界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这两句诗富含哲理寓意深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

  • 白居易与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

  •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庄子》和王阳明三者的理念是否大致相同?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吧:虽然《道德经》,《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道家文化思想,而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儒家文化思想。但是倡导的都是文明社会的思想理念,只是用不同文化思想来表达而已,确实是大致相同。首先来论述一下《道德经》的思想理念:《道德经》文中核心

  • 谁提出了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和生态智慧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和庄子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核心是“互补性”与“和谐性”;而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则是人们的直觉智慧对万事万物内在和谐性的洞察与把握。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他对自然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深刻认知与体悟。他认识和体验到一切事物都是个基本统一体,在包罗一切的统一体中,所有的差别

  •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原创》我有何德,敢评圣贤。读书万卷,道德科研,马列毛著,何至百篇。大乾世界,也知点点。谈谈看法,知错可改。老子观,太广泛。无为治,法自然。乾坤广,生自然。循自然,死亦然。天法道,人法天。莫强斗,尊自然。归原始,返自然。如此生,保平安。阴阳学,他之理。道家学,源他始。孔子道,也广泛。兴周国,继绝世。

  • 历史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思想 对今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生态文明的中国文化渊源:(一)“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普遍确认为“天人关系”,这个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的哲学命题,各家学说多有论述,其中以道、儒、佛三家最为丰富精辟。道、儒、佛的生态智慧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道、儒、佛三家一系列关于尊重生命、保护自

  • 举例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早在我们酝酿提出“中国生态学”的时候,曾对于“中国生态学”概念能否成立,犹豫良久,因为这是一个敏感、尖锐的重大问题。几度春秋,随着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论证的进程,我们对于创立“中国生态学”的信心才与日俱增;仔细推敲,认真研究,历经无数次自我审问和辩论,“中国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几经不断修正而逐渐成形。经

  • 中国古代朴素生态观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和丰富资源的古老国度,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一套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保理论和实践,并且深刻影响着今天的环保工作。一,古代人的朴素环保思想1,源于自然崇拜的生态观念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生产力量的限制,很多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大自然。这个时候,讲究

  • 生态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生态哲学实际上是一个理论体系,分别由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哲学认识论、生态哲学价值论和生态哲学方法论这四个部分有机构成。生态哲学本体论是生态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世界既不仅仅指客观的自然界,也不是单纯指人类世界,而指的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社会—人”的复合生态系统。古希腊哲人认为自然界

  • 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凸显,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虽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可供借鉴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现今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已成为“显学”,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理念为基础、以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