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被称为“春秋三杰”的是哪三位历史人物?都有哪些事迹?

被称为“春秋三杰”的是哪三位历史人物?都有哪些事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512 更新时间:2023/12/11 0:24:40

谢谢悟空邀请

春秋三杰: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们均有各自的特色,介子推忠于主人;伍子胥忠于君主;管仲忠君爱国。

一、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出身于贫寒之家。为了养家糊口便去了晋国公子重耳的家里当了一名家丁。

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晋国内部也发生了争斗,当时的晋献公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丽妃千方百计想废掉太子申生,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造成内部一片混乱。

重耳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眷四处流浪,介子推非常忠心,一路追随重耳。在四处流浪的日子里,饥寒交迫,疾病不断。此时介推挺身而出,为了不让公子重耳饿死,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维持重耳的生命。

在流浪19年的生涯中,重耳终于迎来了光明的前程,成为了晋国的帝王。从此介子推成了重耳的左膀右臂。介子推一心爱国,热衷于国家,他不断给重耳晋忠言,但是无济于事,他没有办法说服重耳,只好带着母亲一起归于山林。

之后晋文公知悉介子推离他而去,便下令寻找他,当知乎介子推就隐身在山林。晋文公听信了小人的建议,让人三面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但是三天之后都不见介子推的身影。此后派人上山去寻找,才知悉介子推母子已被活活烧死。

此事晋文公知悉后非常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这种忠心耿耿,不屑功名利禄的气节,便命名一个“寒食节”来纪念他。晋文公曾多次身穿素衣,带领百官来介子推死去的地方拜祭他。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总之介子推,一片忠心爱国的崇高精神,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二、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

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出身贫寒。早期个人奋斗屡屡不顺遭难,但是这些磨难使他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政治素质,才有了他后来的一举成功!

在生活中,他认识了名士鲍叔牙,之后与鲍叔牙成为挚交。经鲍叔牙推荐,管仲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并被齐桓公尊称“仲父”。

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40年,进行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把礼、义、廉、耻看做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仲主张从庶民中选拔人才,吸纳天下有志之士,予以破格提拔重用。重视奖勤罚懒。并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把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兴,一统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三、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军事家。

伍子胥在历史上是一个受争议的人物,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提出:“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其意是伍子胥像兄长一样,随自己的父亲而死是对的,最后他强忍下来,是为了自己的父兄报仇,成就了自己的不朽之名。此意表面看是对的,实际是一种愚昧的说法。难道伍子胥与其父兄一起赴死,就正确了吗?伍子胥为了报父兄之仇而逃亡,应该是一种策略,不该受到指责!

后来伍子胥到了吴国,并受到吴王的重用,吴国倚重吴子胥的谋略,西破强楚,北败鲁、齐,成为诸侯一霸。此时此刻,吴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打齐国,吴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绝。

此后夫差听信谗言,称吴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便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刎,伍子胥自刎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果然吾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划分春秋战国的历史事件是?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历史人物的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春秋和战国是社会性质不同的两个时代,春秋从总体上来说属于奴隶制的社会形态,而战国则属于封建制的社会形态。由干春秋和战国之交是我国历史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大转换时期,这个转换的过程,就各方诸侯国来说,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不仅各诸侯国进行封建变革的时间有先后,而且变革的程度也有深浅的不同。在这个

  • 春秋战国的历史大事件有哪些 谢谢 麻烦理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控制能力,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l)更详细地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情况:关于老子,首先讲了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介绍“无为”主张的同时指出了他反对严刑酷法;在小字部分中明确提到他的政治思想影响了后来西汉的政局。关于孔子,明确指出了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指出了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 求历史年表事件春秋结束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伊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第一次“二王并立”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

  • 春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

  •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的,当时是分封制,诸侯相当于大股东,卿大夫相当于小股东,小股东联合起来就可以推翻大股东了嘛。天子把封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也就是说在诸侯国内,诸侯王的领地,实际上只有都城周围的土地,其他的都分封给卿大夫了,卿大夫拥有土地内的人口、财富、军队,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如下图是

  •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某些字眼和材料的筛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种。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直书现象虽屡遭君主专制的摧残,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不同的表现

  • 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并列而有不同时期的划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国家形态:在春秋时期,国家通常被现代学者通称为(国野)(都鄙国家)意思是主要的领地都是由周王室、大夫、王家子弟所拥有的,各自有各自分封的土地,分别在不同的地理方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最终归结于“周王室”。(图1)在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