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342 更新时间:2024/2/28 6:43:15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一)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学科定位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觉、经验技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其目的是追究事物的本原和原因的知识,才能称之为科学。人们通过感觉拥有记忆,对统一事物的众多记忆导致经验,由经验得到技术,最后才能知晓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从而达到科学。他认为这是一个由低而高的过程,每一阶段比前一阶段更具有“智慧”意义。其次,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思辨科学,而不是实践科学、创制科学。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科学才是真正的智慧,地位最高,所以,“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其中又可分为三类:数学、物理学,一哲学(学)。思辨科学的性质只在于“思辨”事物,认识事物的真,这类科学的本原是在对象之中,与认识者无关。另外两类科学则不同,创制的本原或者是心灵和理智,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某种潜能,它们都存在于创制者之中。实践的本原即意图则存在于实践者中,因为意图的对象和结果是同一的。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事物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物理学所研究的是可分离的但并不是不运动的东西,某些数学研究不运动,却也不能分离存在而是在质料之中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事物的属性,物理学正研究“存在的某一个种”。(二)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哲学的目的阐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在于探索智慧,但智慧是关于原因或原理的知识,那么作为追寻智慧的哲学理所应当就是关于这类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了。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是在寻求现存事物,以及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诸原理与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关于事物的原因或原理的知识是真知识,只有认清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可以说认识了这个事物,由此我们也可以顺利解决与该事物相关的其他问题。他说:“认识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人们在掌握一样东西的‘为什么’(即根本原因)之前,是不会认为自己认识了它的。所以很明显,我们对于产生、消灭以及每一种自然变也必须这样做;认识了它们的本原之后,我们就可以试拿这些本原来解决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了。”事物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有四种:其一是“质料因”,如铜像的铜,银碗的银等;其二是“形式因”;其三是“动力因”;其四是“目的因”。每种事物都由这四种原因构成,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把握事物。(三)亚里士多德对哲学产生条件的阐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哲学产生的条件要有二:首先,是“好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无论在最初还是在现在,人们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其次,是“闲暇”。“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的时候,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极为深刻地剖析了哲学的根本性质。他认为产生哲学的根源在于人的求知本性,而并非是为了实用的目的或自身之外的它物。哲学为了哲学自身而存在,不受外在的东西所束、牵制,是一种纯粹的求知的活动。他说:“把哲学称之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思辨知识以真理为目的。”哲学就是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化身,求真成为哲学的本性之一。(四)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家的事业也该能考察一切事物。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既是他对哲学界定的自然结论,也是他对自哲学产生以来的哲学研究对象情况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基于探讨有关原因或原理的知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的对象概括为整个世界,哲学成了包罗万象的学问。这在哲学史上是一大贡献,其影响极其深远。哲学的研究范围和它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哲学是研究本体的,本体有多少,哲学的范围就应有多广、多大。划分哲学的门类或分支,也应以本体的不同为依据。哲学不但区分为不同的部分,而且这些部分还有主有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的区别。他说:“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的。它们各自割取‘有’的一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例如数理科学就是这样做的。”从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意义上来看,哲学的范围应当十分广泛。例如,研究关于数的存在的,就是数学;研究关于医疗的存在的,就是医学;专门研究和逻辑有关的存在,便是逻辑学;专门研究和道德有关的存在,便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他研究了世界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地涉及到一切事物,考察了自然、社会、思维,是多种学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这种理解,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的消极影响,直到19世纪还有很多西方思想家(包括黑格尔本人在内)坚守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分不清哲学和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关系,把哲学等同于科学、知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

  • 古诗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富有哲理的诗句汇总如下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3、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戴复古《寄兴》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5、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蚁》6、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杨万里《读陈蕃传》

  • 古诗句及对应的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

  • 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比如陆游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

  •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说明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

  • 关于古诗中隐含着的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的是联系入若耶溪王籍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是对立统一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

  • 简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哲理意蕴(联系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一般有哲理的一般是宋朝的诗句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 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这首古诗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思想.这首诗经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

  •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书法和国画来体现自己的哲学观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书法跟国画之所以可以在大众之间经久不衰的流传,就是因为它有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沉着冷静的作用。学习书法跟国画的人都能进入一个恬静淡然的境界,追求宁静致远,人跟自然合一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最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书法跟国画中也体现了很多哲学的观念,例如不争不抢,保持宁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一、书法中的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