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诗句及对应的哲学原理

古诗句及对应的哲学原理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49 更新时间:2024/2/28 6:42:47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谈谈古典诗词的哲理意蕴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比如陆游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

  •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1)白居易的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也说明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2)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

  • 关于古诗中隐含着的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说的是联系入若耶溪王籍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是对立统一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

  • 简谈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哲理意蕴(联系诗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一般有哲理的一般是宋朝的诗句最典型的莫过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 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这首古诗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思想.这首诗经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

  •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书法和国画来体现自己的哲学观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书法跟国画之所以可以在大众之间经久不衰的流传,就是因为它有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沉着冷静的作用。学习书法跟国画的人都能进入一个恬静淡然的境界,追求宁静致远,人跟自然合一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最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书法跟国画中也体现了很多哲学的观念,例如不争不抢,保持宁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一、书法中的哲

  • 中国哲学经典中有什么逻辑上的明显缺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本人自认为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感觉这是一个回答起来容易招骂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缺乏逻辑思维传统,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家们的哲学经典基本都无法自洽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充其量只能算是闪耀着哲学思维的思想火花。所以,不是逻辑上有无缺陷,而是较少有逻辑。当然,作为中国人承认这一

  • 儒家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当他们在仕途不得志之时,往往寄情于物,隐逸文化也就空前繁荣。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如苏州的拙政园、退思园。儒家哲学思想以“仁”

  •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异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命题,是实事命题,还是回顾命题。就实事说中国古代有经学,子学,没有哲学。经学研究对象为十三经。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杂谈。跟古希腊哲学不是一个东西,如何比。古希腊没有十三经,也没有先秦诸子学说。中国古代即古希腊哲学,也没有拉丁哲学。这是研究对象之异大体如是。而同则都是人类思想而已。什么叫哲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