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白居易的古诗和王夫之的名言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26 更新时间:2023/12/12 22:38:55

白居易: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王夫之:“太虚一实”的唯物论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现象都是客观实在的,“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日观化而渐得其原”,可以通过认识各种物质现象而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从而否定了唯心主义空无本体的虚构。唯物主义的道器观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他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所标志的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两者是“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任何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质,又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犹如没有车马便没有御道,没有牢醯、璧币、钟磬、管弦便没有礼乐之道一样。他明确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个“无形之上”的精神本体,乃是一种谬说。他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顶峰。“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与宋明以来流行的主静说相对立而坚持主动论。他提出“物动而已”,“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把自然界看作永恒运动化生着的物质过程。他否定了周敦颐朱熹所宣扬的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观点,指出:“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而静,阴恶从生哉”。说明运动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否定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原因的外因论。王夫之发展张载的气化论,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荣枯代谢、推移吐纳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旧事物的死亡准备了新事物诞生的条件。这种变化发展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并富于革新精神。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但他更强调“由两而见一”,认为矛盾双方绝非截然分开,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矛盾双方互相逼迫、激烈搏斗的状态是“反常”的,而互相联合、贯通,保持同一性状态才是“正常”的。在他看来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有时会发生突变,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转化是在不断往复、消长中保持某种动态平衡而实现的。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尤其是他的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他过分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则是时代给予他的局限。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学的“能、所”范畴,对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对象加以明确的区分和规定,主观认识由客观对象的引发而产生,客观是第一性的,主观是客观的副本。从而抓住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表述了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他对“惟心惟识之说”的批判,并非简单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学唯心论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同时,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内容,如把认识对象规定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认识能力规定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力图全面清算“离行以为知”的认识路线,注意总结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长期争鸣的思想成果,在理论上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结论。他以知源于行、力行而后有真知为根据,论证行是知的基础和动力,行包括知,统率知。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这种富于进取精神的朴素实践观,是王夫之认识论的精华。理势相成即民见天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王夫之在历史观方面系统批判了历代史学中弥漫着的神学史观和复古谬论,把对当时湘桂少数民族生活的实地观察与历史文献研究结合起来,大胆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驳斥了“泥古薄今”的观点,阐明了人类历史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过程。提出了“理势相成”的历史规律论和“即民见天”的历史动力论。王夫之反对在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神道”、“道统”主宰历史,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意识到了民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有欲斯有理的伦理思想王夫之主张人性变化发展,强调理欲统一的道德学说。他认为仁义等道德意识固然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离不开“饮食起居,见闻言动”的日常生活,这两者是“合两而互为体”的。在他看来,人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性的形成发展,就是人们在“习行”中学、知、行的能动活动的过程,以此否定人性二元论、人性不变论的观点。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指出:志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一个人应当懂得生死成败相因相转的道理,抱定一个“以身任天下”的高尚目标,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王夫之的伦理思想,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但其中包含着一些蒙思想因素,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国近代改良主义伦理思想(见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内极才情外周物理的美学思想王夫之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认为美的事物就存在于宇宙之间,这种美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他很强调亲身经历对于美的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认为作家所创造的艺术美,就是运动着的事物所产生的美经过审美主体的择取淘选的一种创造。因此,对于作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要经过作者主观的艺术创造,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王夫之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情景交融的观点,对此作了深入的阐发,在客观上启迪了后来王国维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在论述美的创造时,王夫之借用因明学的“现量”说,很强调好诗要从“即目”、“直寻”中求得具象感知,“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此外,王夫之在文学创作中的文与质、意与势、真与假、空与实、形与神,以及“兴、观、群、怨”等等诸多重要问题上,对于传统的美学思想都有新的发挥和阐述。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17世纪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但他的哲学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具有二重性,既显示出可贵的价值,也有受到封建传统意识严重束缚的弱点。王夫之思想中这种矛盾,是17世纪中国时代矛盾的一面镜子。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强也。天欲开之,机成之,圣人不作,则假手于时君乃智力之士以启其渐。

王夫之:先行后知。白居易:立身行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这首古诗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这首古诗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思想.这首诗经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

  •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何通过书法和国画来体现自己的哲学观的?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书法跟国画之所以可以在大众之间经久不衰的流传,就是因为它有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沉着冷静的作用。学习书法跟国画的人都能进入一个恬静淡然的境界,追求宁静致远,人跟自然合一的观念。而这个观念最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的老子。书法跟国画中也体现了很多哲学的观念,例如不争不抢,保持宁静淡然的处事态度。一、书法中的哲

  • 中国哲学经典中有什么逻辑上的明显缺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本人自认为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感觉这是一个回答起来容易招骂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缺乏逻辑思维传统,所以中国传统哲学家们的哲学经典基本都无法自洽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充其量只能算是闪耀着哲学思维的思想火花。所以,不是逻辑上有无缺陷,而是较少有逻辑。当然,作为中国人承认这一

  • 儒家哲学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当他们在仕途不得志之时,往往寄情于物,隐逸文化也就空前繁荣。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如苏州的拙政园、退思园。儒家哲学思想以“仁”

  •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异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命题,是实事命题,还是回顾命题。就实事说中国古代有经学,子学,没有哲学。经学研究对象为十三经。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杂谈。跟古希腊哲学不是一个东西,如何比。古希腊没有十三经,也没有先秦诸子学说。中国古代即古希腊哲学,也没有拉丁哲学。这是研究对象之异大体如是。而同则都是人类思想而已。什么叫哲学,世

  •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还是古代文人那种自嘲的心态,反映对当时社会庸俗,势力的蔑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没咋感觉到,但是从他的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背后包含了什么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南宋宰相赵普说过的一句名言。《论语》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既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科举考试、修身养性的必读经典,也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一部治国良策。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

  •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上的局限性。老子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企图开历史倒车。春秋末期,社会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大变革,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走向倔起。中小奴隶主纷纷破产,被毁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老子做为中小奴

  • 你觉得普通人在学习中西哲学时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笔者认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智商与情商素质之比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情商稍高于智商。理由:就哲学知识属性而言,对其探讨与研究是极其困难与苦涩艰辛的,换言之,学习哲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术门类拥有直观具象性,便于深入分析思考,哲学是抽象的思维,是高等的智慧认知。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对话融通过程是需要意志力

  • 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今天,显然有人把王阳明当成了神。王阳明是个古人,那自然就有他的局限性。一个人乃至一个哲学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从王阳明时期到今天,将近五百年,科学在不断进步,哲学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今人看待古人,自然能轻易看到古人身上的局限性,起码也是来自于时代的局限,如果时至今日,若有人认为王阳明便是巅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