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儒家哲学思想是什么?

儒家哲学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96 更新时间:2024/2/28 6:42:19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正统学派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也同样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古代人“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当他们在仕途不得志之时,往往寄情于物,隐逸文化也就空前繁荣。中国古典的文人园林大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建造的,如苏州的拙政园、退思园。

儒家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山水文化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无不带有“道德比附”。这类精神体验和质量表现,特别是在文学、诗词、绘画、园林等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园林史的发展中,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理水,山水是中国园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雁山园北有乳钟山,南有方竹山,还有相思湖和青罗溪,园子的选址和规划都体现了儒家的山水文化观。

雁山园的主人唐岳,是清道光庚子科解元,又曾向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学习古文义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建造雁山园的过程中,他反复研读《红楼梦》,并邀请匠师、画家参与设计。

古代文人伤感情结的哲学思考

伤春悲秋”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下面略作解释:所谓伤春悲秋,说的就是这个人有一颗敏感的心,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到了,看到万木凋零,使引发对人生的悲叹。作家总是易感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一山,一石,都可能激起作家的思想火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川烟雨,满船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的感伤。参考资料:从古代文论的“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名家说《锦瑟》古道酣歌[转]引言:家园何处据说,人生的极至是哲理与诗情。然而,在我们看来,哲理似乎太枯燥,诗情似乎太虚浮,均非人的安居之所。其实,鲜活的哲理与深刻的诗情从不单独存在,她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生存体验,是一株常青的生命之树。哲理是诗情之根,诗情是哲理之花;没有哲理底蕴的诗情是无根的浮萍,开不出诗情之花的哲理则是一条僵死的枯根。事实上,在我们民族的心灵史上,哲理与诗情从来就没有分开过。所以,人生的极境就在于领悟玄哲之理时的那种审美感受。然而,当我们“在钢筋与水泥的丛林里,计算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的时候,“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也就成了无奈的哀号。也许,诗意本来就不为我们这个时代而存在,但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也是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一面。“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这日暮人归的图景,在初民那里原本是极普通的。为什么,数千年来不断地打动着我们的心?今日读来,犹使人在沉醉中挟有绵绵的心痛?那不是梦幻,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一种文化原型,是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是对失去的精神家园的追忆,是再也回不到故乡的永恒的伤感。历史啊,并不是一位慈善的母亲,她放逐着一代又一代的生灵,让他们去建造自己的家;而我们,这些遭受放逐的人,注定要在“美的祭奠”中艰难地前行。当然,我们深深地知道,在回归中超越,是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的历史宿命。饮杜康美酒,行山阴古道,在微醺中放歌,也许,只有在醉醒之间、真幻之际,才能让我们暂回一次久违了的故乡,作一次精神的漫游,同时,那貂裘换酒,击节而歌的豪情,也是青春浪漫的起点;而故乡之中,什么才是诗意人生呢?那就是“侠骨”与“柔情”,那“携手走天涯”的人生范式,恐怕具有永恒的诱人的魅力;当然,“历史是无情的”,我们必须直面那“为帝将相作家谱的二十四史”,我们要“从字缝里看出”它的真面目,这会使我们更加清醒与坚实。其实,古人早就经历了这个由“幻”到“真”的生命历程,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深刻的无奈,否则,他们为什么要“隐”呢?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隐士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声长啸,千古回音。然而,他们真的回到可以永居的故乡了吗?我们又能够找到这样的故乡吗?“古道酣歌”、“墨海游侠”、“史林漫旅”、“归去来兮”,这不仅是古人的心灵的驿站,不仅是他们由浪漫的人生幻想,到严酷的现实存在,再到无奈的人生归宿的生命历程,恐怕今人也难逃这一宿命。因为这不是个人的选择可以决定的,这是一种文化的规定。家园何处?她不在那缥缈的“烟波江上”,也不在那厚重的名山大川,她在我们的哲理与诗情相契合的心境,在我们领悟了玄哲之理时的那种不可言说的美的心境。有人说,中国人没有精神家园,我想,这变幻无方而又无限深邃的心境就是我们的永恒的家园,我们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不断地追询这永远无法完全把握的家园,正是这种追询把我们引向了开放和进步,也把我们引向了执著与超越。因此,还是老老实实地遵循我们的宿命,去寻找哲理与诗情,去追询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不会是徒劳的,因为“心之所在即为家”。家园,就在自己的心中!

意识反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异同?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命题,是实事命题,还是回顾命题。就实事说中国古代有经学,子学,没有哲学。经学研究对象为十三经。子学研究对象,各家学说杂谈。跟古希腊哲学不是一个东西,如何比。古希腊没有十三经,也没有先秦诸子学说。中国古代即古希腊哲学,也没有拉丁哲学。这是研究对象之异大体如是。而同则都是人类思想而已。什么叫哲学,世

  •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还是古代文人那种自嘲的心态,反映对当时社会庸俗,势力的蔑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没咋感觉到,但是从他的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背后包含了什么中国古人为人处事的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南宋宰相赵普说过的一句名言。《论语》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既是历朝历代读书人科举考试、修身养性的必读经典,也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一部治国良策。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本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

  •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笔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思想上的局限性。老子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企图开历史倒车。春秋末期,社会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大变革,奴隶主阶级走向衰落,新兴地主阶级走向倔起。中小奴隶主纷纷破产,被毁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老子做为中小奴

  • 你觉得普通人在学习中西哲学时智商与情商哪个更重要呢?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笔者认为普通人在学习中西方哲学时,智商与情商素质之比同等重要,一定程度上情商稍高于智商。理由:就哲学知识属性而言,对其探讨与研究是极其困难与苦涩艰辛的,换言之,学习哲学不同于其它知识学术门类拥有直观具象性,便于深入分析思考,哲学是抽象的思维,是高等的智慧认知。这种人与天地万物对话融通过程是需要意志力

  • 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局限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在今天,显然有人把王阳明当成了神。王阳明是个古人,那自然就有他的局限性。一个人乃至一个哲学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从王阳明时期到今天,将近五百年,科学在不断进步,哲学显然也是如此。我们今人看待古人,自然能轻易看到古人身上的局限性,起码也是来自于时代的局限,如果时至今日,若有人认为王阳明便是巅峰,我

  • 比较《论语》、《孟子》、《庄子》的思想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在我国五千年发展史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相传,这说明论语中的思想不仅适用孔子时代,更能契合时代的发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君子思想也不例外。孔子的“君子思想”不仅是当时的,更是当代的,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如今的君子思想也是在论语的君子思想上继承发展的,有其时代的含义。君子的义

  • 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品德的修养一直是被所有人都看中的,一个有才华的人必须还要有好的品质与修养才能够被大家所尊重,其实这放在我们现代也是有一定的意义。古人中最为敬重的就一定是君子了,要成为一个君子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那么古人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何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对古人来说,玉石有着不同的意义,将君子

  • 中国哲学思想多产生于春秋战国,为何统一的集权王朝却极力打压?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多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550年时间里。背景当时,由于周王室衰落,士大夫阶层崛起,各种力量对社会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文人学士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抱负,去治国平天下。于是诸侯国竞相改革、林立纷争,为在争斗中取

  • 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这与卢梭的“当我呱呱落地的时候就已进入竞技场,直到身死时才能离开”①的观点无二。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