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800 更新时间:2024/3/2 10:06:20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的方面太多了,这个要说可就长了,简单举几个例子好了。

比如建筑,最典型的莫过于故宫了,故宫的布局讲求的是“中正”,一条中轴线不仅平分了故宫,而且平分了整个北京城,故宫中的三大殿、三大宫全部位于中轴线上,尤其是太和殿更是位于故宫两条对角线的中心点上。

这一点更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皇上为世界的中心。

再说,汉字亦体现了“中正”的思想,最忌讳写的像螃蟹一样,要求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要横平竖直。

再说绘画吧,西方的画重形,重真实,画的像照相机拍的一样,而中国画重意、重神,象山水画,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一种很高的意境。

就连中国的雕塑也是“意象性”,重意大过写实,看古希腊的雕塑重在写实,突出人体的实象,而中国的雕塑会用到夸张等手法,有的雕塑料人物耳朵特别大。

总起来说,中国人重意不重实,正如中国哲学很宏大,宏观性强,而不追求细节;西方的更追求实用性、技巧性和具体化。

孙子兵法放到今天的视角来看,其军事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为兵书的鼻祖,《孙子兵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拥有崇高的声誉。比如美国前中央司令部司令汤米弗兰克斯就曾在他的自传《美国一兵》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军事准则。而如今,《孙子兵法》的应用早已超出军事领域,扩展到个人成长、商业竞争、国家战略等更为广泛的空间中。那么孙子兵法到底有什么智慧值得大家如此推崇?今天,微思考就再用一篇文章为大家通俗地解读《孙子兵法》中三点精髓智慧。

【重在不战而胜,而非百战百胜】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就是追求不战而胜。

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孙子兵法》的最大不足,也是其独步优势。不足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从长期来讲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思想极端,那就是想方设法追求“不通过战斗而能取胜”,但有时战争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中国从古至今在与西方的正式战争中是极少取胜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其实缺乏足够的“战争传统”和“战争文化”的积累,更多是“不战而胜”的智慧。独步优势在于,只要不通过战争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即使在最贫弱的时候处理的也不会太差,比如外交、情报等,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像是“一带一路”这样具有智慧的战略在西方的文化中是很难构思出来的。

那么不战而胜有哪些方法呢?按照孙子所说,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这里举一个伐谋的典型案例:

晋平公想攻打齐国,派范昭为使去刺探。齐景公设宴招待。酒至半酣,范昭对齐景公说:“想讨您杯中酒喝行不?”景公说:“这有何不可!来人,把我杯中酒倒给客人。”范昭一口干了景公的酒,下人正要给双方斟酒,晏子却喝道:“且慢!给国君换一个新杯子!”范昭不高兴,佯醉起舞,又对太师说:“我想跳支舞,能为我奏成周之乐吗?”太师冷冷地说:“这个我们没人会奏。”把范昭给气走了。酒宴毕,齐景公问:“今天你们怎么回事,这大国使者,来观摩我们的政治,你们惹他生气,有什么好处呢?不是惹麻烦吗?”晏子说:“就是给他观政嘛。您看这范昭,绝非不懂礼貌之人,是故意要跟我们挑事。君臣有别,要国君杯里的酒,就是挑衅试探。所以我给您换一个杯子,不跟他喝一个杯中的酒,乱了尊卑。”太师说:“成周之乐,是天子之乐,不是人臣能舞的,当然不能给他奏。”范昭回到晋国,回报晋平公说:“齐不可伐。我想侮辱他的国君,被晏子识破了。想犯乱他的礼仪,又被太师识破了。齐国有贤臣啊!”

“不战而胜”的关键在于摸清楚厉害关系并对症下药。对比近来热闹的南海仲裁争端,相信大家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说句题外话,在这个时代生长在中国这种大国算是一种幸运,因为一方面,我们有机会亲身体会大国崛起过程中的纵横捭阖是怎么玩儿的;另一方面,中美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双方怎样见招拆招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大家要注意中美手中重量级棋子们的行动变化: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俄罗斯、朝鲜和充满分歧、矛盾的欧盟。

也许你会问,孙子为啥会有如此之强的“不战而胜”的思想倾向呢?原因很简单:“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一定要仔细省察!”孙子是希望为政者、为将者都能有一颗敬畏心、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他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此可见,“仁”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中拥有着多么至高无上的地位。

【出战,则追求先胜而后战,一战而胜】

不战而胜固然美好,但如果要战,该怎么办呢?按照孙子所说,最重要的就是“先胜而后求战”,也就是说要先通过计算判断胜负的可能性,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孙子认为,战只是一个过程,而结果实际在战前应该算好,而不是战的过程中去碰战术运气。

计算什么呢?按照孙子的说法,就是要对比双方“道、天、地、将、法”谁的更强(具体参照《孙子兵法》)。那么,如果自己在这几个方面没有对手强怎么办呢?那就要养精蓄锐,让自己变强再考虑出击,也就是所谓的蓄“势”。所谓“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意思就是准备时间要充分,至于打也就那么一下子。

这部分的案例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最著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0几年去准备,最终才灭了吴国。为什么那么久呢?因为“道、天、地、将、法”不如对方嘛!曹操准备官渡之战的时间也不短,但最后大家看到的都是胜利的那一刻,但实际上,为胜利做准备其实花费了最长的时间。下面再说一个著名的案例: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将领。李牧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匈奴。李牧优待兵士,严格训练,频繁侦察,但军令就一条:不许出战!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这免战牌一挂就是好几年。由于李牧把全部人缩入营垒,坚壁清野,匈奴来袭扰也都无功而返。李牧几年不战,不光匈奴受不了,他自己的士兵都受不了,赵王也受不了了,认为李牧胆怯,把他撤换。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策略,频频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答应不再干涉他的军事策略。李牧回去后,又是几年不出战。但他可没闲着,练兵抓得很紧,比打仗还忙。经过数年的经营,李牧的边防军兵精马壮,军队士气高涨,士兵憋足了劲,宁可不要赏赐也情愿与匈奴决一死战。而匈奴则松懈了。李牧决定决战。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勇于冲锋陷阵的步兵五万人、善射的弓兵十万人,出兵。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先派大批牧民驱赶牲畜放牧。匈奴遣小股人马进行劫掠,李牧佯装战败,故意将几千人丢弃给匈奴。获得小胜后的匈奴开始轻敌,单于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广布奇兵,从左右两翼包抄匈奴,一举击破匈奴十万骑兵。李牧乘胜攻灭(chān)褴,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匈奴单于落荒而逃。此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十年戍边,换一个大将,可能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他退休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换一个大将来接着打。李牧十年不战,憋到时候打一仗,就解决了问题。所以一战而定是真名将。百战百胜,那是打了一百次胜仗了,还没解决问题,还要接着打!那要胜仗来干什么呢?所以百战百胜,是兵法没入门,不会打仗。再说世间哪有百战百胜这回事,那是把败仗藏起来不说。

【取胜?必须靠“奇正变化”,“出奇制胜”】

曹操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比较来说,“正”是指所谓的先遣队,“奇”则是指留下的预备队。所谓“出奇制胜”就是说手里要留些军队,准备在需要的时候加以运用。说起来有点像打牌,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运用好了其实不容易,因为奇正的变化不都是一次变化,有很多是相互的多次转化,就像孙子所说,”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其实,“奇正变化”和“出奇制胜”后来有过很多的误读,尤其是后人把”奇“衍生出了更为复杂的意义,带上了”与众不同“、”创新”的味道。孙子所在的年代打仗还没有现在这么复杂,所以就当时来讲,单单把先遣队和预备队的互换能够运用得炉火纯青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过,我倒不觉得“误读”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今天还靠仅仅死抱着孙子的那些战法原则去作战或者竞争是万万难以取胜的。就今天的竞争情势来看,不拿出点“与众不同”的“战法”还真的不行。而且,我认为,“出奇制胜”在今天应该成为一种标配而不是选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能让“出奇”成为镶嵌在思维中的潜意识随时自由调用的话,我们就不能指望在竞争中有什么出众的表现。那么,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究竟该如何施行现代的“出奇”战法呢?那就是坚持“不平衡战略”,接下来我将从一战著名的“施里芬计划”说起。

“施里芬计划”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1891年至1906年)提出,德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一套作战方法。其主要目标为在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与法国(英法联军)的夹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施里芬计划”最终没有在一战运用,但是建立在它不平衡进攻战略基础上的二战“曼施坦因计划”却在德国对法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施里芬计划”的思路究竟是什么呢?

施里芬计划”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8:1。西线又分为南北两翼,北翼部队为68个师,南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8:1,南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北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施里芬计划”要求北翼部队主力自动员下达后第十二天前打开列日通道,第十九日拿下布鲁塞尔,第二十二日进入法国,第三十一日达到提翁维尔——圣康坦一线,第三十九日攻克巴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于判断俄国军事力量的充分动员需要6到8周,因此,施利芬计划中要求德国在这一时间内彻底击败法国,进而转身应付姗姗来迟的俄国。

“施里芬计划”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极端不平衡”,初看上去有点“赌徒心理”。但事实上,这项计划是建立对于当时政治局势、武器装备和地理地形的精密分析基础之上的。在施里芬参谋长看来,“不平衡”才是最安全的,最危险的方法恰恰是“平衡战法”,而后来接替施里芬的小毛奇将军在一战中的失败也恰恰证明了“平衡战法”的不明智。

如果细思起来,我们会发现,“施里芬计划”和今天主流的做事思路非常相似,比如“80/20”原则、时间分配象限等。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想取胜,只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资源置于决胜点上去,虽然有时看起来有点冒险。站在现代意义上,“出奇制胜”的精髓应该是制定比对手更胜一筹的“不平衡战略”。虽然这意味着某种风险甚至取舍,但却比所有的看似安全的“平衡战略”都更加安全。

《孙子兵法》中的诸多智慧几乎都是上述三点的衍生和扩展,准确地理解上述三点智慧精髓将有助于为我们抓住孙子兵法的主旨,建立富有远见的、独特的、有建设性的思维框架和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西方哲学思想主要异同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烈的务实的倾向,很多是政治哲学。但西方哲学派别较广。而且西方哲学理论化、体系化程度高,在笛卡尔革命之后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信奉奥尔弗斯教义的人时时追求一种所谓神我合一的狂喜迷醉的状态,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其他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神秘知识。这种神秘的成分随着毕达哥拉进入古希腊哲学特别是

  • 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何异同?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通过人的本身去观察世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多属伦理学.(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哲学多属自然哲学.(主要以物质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哲学方面那是地道的唯心主义,也就是所谓的“虚而不实”,而西方则讲究一个“实”字,也就是“实而不虚”,人家那

  •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都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与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我可以告诉你: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或者宇宙有一个可以由理性去把握的、逻辑性的、普遍性的、永恒的、固有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则认为根本没有这样的“真理”,因为宇宙万物是变化无常的,根本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固有的东西,而且这个世界还表现出辨证的特性。【退一

  • 哲学思想究竟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一提到哲学,人们都仿佛认为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政治说教,好像是泛泛的推理,不具备实际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其实不然,哲学就存在于你的身边,她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生活活动的一种正确的理念。当然,人们社会活动方面的正确理念是带有一些人为理念色彩的,因为统治阶层要用自认为正确的理念,能为他们政治服务的说教

  • 中西方古代思想文化差异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即孔子所主张的谦、信、恭,为人做事主张谦虚恭谨、和善忍让。而西方国家却大大相反,处理事情以己为先,先考虑自身利益。在文学方面,也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学讲究主谓关系,文章主旨强调以意会来把握,所写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

  • 1.中西方哲学思想主要异同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烈的务实的倾向,很多是政治哲学.但西方哲学派别较广.而且西方哲学理论化、体系化程度高,在笛卡尔革命之后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中国的哲学在理论推导方面差,讲究体会、感悟.相同点是都有对形而上学(此处形而上学不是老马说的,而是指道学,即“形而上学谓之道”)的研究.2、先秦哲学偏应用,其哲

  • 古代的思想哲学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没有,而是没有继承和发展,也没有把它写成理论,也是受到封建帝制的影响。论科学世界还是首位如易经里面的阴阳五行医学周易。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就是现在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撵不上,我们的祖先。还有天文地理都比外国早上2000多年。这一切的罪过,都是帝制贪污腐败固化造成的。如何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哲学

  • 庄子的书里写的基本都是故事,他的哲学思想干货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干货,也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因素。”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见于百经之首的《易经》,其中讲到,老天的运行变化规律是我们所说阴阳变化规律;地的运行变化规律是刚柔变化规律,;而“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则是阴阳变化和刚柔变化的产物,是依赖天地你自然而生存的生命个

  • 古代的“和”与“同”是什么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回答齐景公时指出,“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是不同因素的相互协调,好比是调羹,水、火、盐、梅等佐料经厨师调配适度,烹出的鱼肉才好吃。“同”则好比是不断添加同样的调味品,这样做不出好吃的食物。用于君臣关系,所谓“和”,也就是在君主说“是”的时候,臣子就应该指出

  • 为什么中西方古代神话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巧了我也喜欢对比很有意思神话其实就是民间百姓意识形态的反映你看我们的女娃蛇身西方最早的第一代大神是巨蛇其实用蛇来做形象都是对男性生殖器的远古崇拜必定那时候人类对生育是最在意的因为条件恶劣死亡率高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反映大致相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的物质和精神都多元化起来中西文化就截然不同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