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朱元璋24名将排名(朱元璋开国功臣排名介绍)

明朝朱元璋24名将排名(朱元璋开国功臣排名介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902 更新时间:2024/1/17 21:35:07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乃是元朝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时,意欲图谋大业的朱元璋见郭子兴、彭大、赵均用、孙德崖等北方红巾起义军将领贪图安逸、割据一方,完全没有进取之心,竟龟缩于濠州城内达半年之久.

朱元璋遂决定带领自己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于家乡钟离县招募的亲信24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从此开始了自己独立作战、由将为王的生涯。

这24位亲信(其中之一的“郑遇春”有人争论是常遇春,但学界通常认为是郑遇春,这里姑且从之)就是著名的“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也是朱元璋起兵之初的最主要依靠。

明太祖朱元璋依靠这24位将领不断攻城略地、发展壮大,花费14年的光阴,最终在元末群雄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光复中华,并重新统治了离开中原王朝达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名单图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名单: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周德兴。

1.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主要功绩为“鄱阳湖大战”大败陈友谅、“平江之战”围剿张士诚以及北伐战争灭亡元朝攻取大都等。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

2.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封信国公。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主要功绩为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镇常州、败国珍、俘友定、讨明升、征蒙元、解兵权、巡海防、设卫所等。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

3.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官至都督同知,封江阴侯。主要功绩为镇江阴城十年、讨南蛮平粤西。追封江国公,谥号“襄烈”。

4.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江国公吴良之弟。官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封靖海侯。

主要功绩为夺池州、守江阴、攻湖州、战平江、败方国珍、俘陈友定、剿海寇与山贼、督海运送粮饷、平辽东灭倭寇等。追封海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襄毅”。

5.花云(1321年—1360年),字时泽,濠州怀远县(今安徽怀远)人。官至枢密使。主要功绩为破怀远、攻滁州、取和州、渡长江、克太平城、取江东、守当涂等。追封东丘郡侯,无谥号。

6.陈德(?—1378年),字至善,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临江侯。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江南淮北、援长兴败李伯升、“鄱阳湖之战”胜陈友谅、北伐蒙元定北方、西征明夏平蜀地、出塞北击胡虏等。

追封杞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定襄”。

7.顾时(1334年—1379年),字时举,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官至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江南淮北、北伐蒙元荡平黄河南北、庆阳城大败张良臣、西征明夏大败夏军攻克成都、助徐达守北平城。追封滕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襄靖”。

8.费聚(?-1390年),字子英,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人。主要功绩为招降张家堡民兵三千余人、守长兴、援安丰、定江西、克武昌、破平江、克延平、平云南、讨广南等。

官至都督府佥事、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平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9.耿再成(?—1362年),字德甫,泗州五河县(今安徽五河县)人。官至行枢密院判官。主要功绩为瓦梁垒大败元军、渡长江克江东。追封泗国公,谥号“武庄”。

10.耿君用(?—1356年),字不详,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主要功绩为跟随朱元璋渡长江、救宜兴。无爵位,无谥号。

11.唐胜宗(1335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

主要功绩为取常州、征池州、下南昌、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定澧阳、伐中原、克汴梁、平寇乱、降元丞、巡陕西、镇辽东、平黔蛮等。官至都督府同知,封延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2.陆仲亨(1336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跟随朱元璋平定淮北江南、节制岭南、平定广东、讨平乌撒诸蛮。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吉安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3.华云龙(1332年—1374年),字不详,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主要功绩为克滁和、渡长江、攻集庆、取镇江、复太平、平江西、援安丰、陷武昌、取高邮、定山东、入大都、擒元臣、修城墙等。官至大都督府佥事、总管六卫兵留守兼任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封淮安侯。

14.郑遇春(1333年—1390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随徐达北伐蒙元、设朔州卫与建朔州城并镇守之、随傅友德平云南、造海船运粮饷。

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15.郑遇霖(1332年—1355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荥阳侯郑遇春之兄。主要功绩为攻取铁佛冈等三寨、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官至先锋,无爵位,无谥号。

16.郭兴(1330年—1384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武定侯郭英、明太祖郭氏宁妃二人之兄。官至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封巩昌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攻灭张吴、北伐蒙元、据守潼关、镇守陕西与北平。追封陜国公(后因追坐胡惟庸党而致爵除),谥号“宣武”。

17.郭英(1335年—1403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官至骁骑卫千户、指挥佥事、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封武定侯。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加“鄱阳湖之战”、通州生擒元梁王、太原夜袭王保保、随傅友德平云南(赤水河大捷)、随冯胜定辽东、据守陕西、征讨燕王朱棣等。追封营国公,谥号“威襄”。

18.胡海(1329年—1391年),字海洋,濠州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人。

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泗滁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陷海牙水寨破陈野先军、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克荆州守益阳、从征平定湘桂蜀滇四省、平定湘鄂苗乱、北伐蒙元与从征金山、平定澧州叛乱等。官至宝庆卫指挥使、左副总兵,封东川侯,无谥号。

19.张龙(?-1397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北伐蒙元攻通州、从征云南、金山招降纳哈出、屯田贵州、平定都匀叛乱等。官至威武卫指挥佥事、凤翔卫指挥、佥大都督府事,封凤翔侯,无谥号。

20.陈桓(?—1393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龙湾之战”与“鄱阳湖之战”、北征蒙元、西讨明夏、南定云南、屯田滇黔、出征东川、平定九溪洞蛮等。

官至大都督府都督佥事,封普定侯(后因追坐蓝玉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1.谢成(1339年—1394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鄱阳湖之战”、攻武昌、克湖州、围平江、北征蒙元克庆阳、西讨番人降乞失迦、平定洮州十八族叛乱、多次征讨北元残余势力、救济河朔地区灾民等。

官至都督府都督佥事、晋王左传兼府相、太原都卫都指挥使,封永平侯(后因追坐蓝玉党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2.李新(?-1395年),字不详,濠州(今安徽滁州)人。主要功绩为随军克滁和二州、参加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之地、参与“龙湾之战”、平江陵围平江、胭脂岗开凿运河等。

官至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军都督府佥事,封崇山侯(后因修筑胭脂河时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一事而致身死爵除),无谥号。

23.张赫(1324年—1390年),字不详,泗州(今安徽泗洪)人。主要功绩为参与“采石矶渡江之战”、战鄱阳、克武昌、围平江、剿倭寇、辟海运、送粮饷等。官至常春翼元帅、福州卫都指挥使,封航海侯(后追封恩国公),谥号“庄简”。

24.周德兴(?—1392年),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人。主要功绩为参与“采石矶渡江之战”、平定江南淮北、克江西、讨广西、平定慈利土司叛乱、征讨明夏、讨伐思州蛮、福建筑城修堡御寇等。封江夏侯(后因其子周骥淫乱一事而身死爵除),无谥号。

“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中:其中有12人因坐罪被除去爵位,占到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其中有8人因坐罪被杀,牵涉进“胡惟庸谋反案”与“蓝玉谋反案”便有6人,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其中有6人为兄弟(共三对兄弟),分别为江国公吴良与海国公吴祯、荥阳侯郑遇春与先锋(无爵位)郑遇霖、陜国公郭兴与营国公郭英,占到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有4人在明朝建国(公元1368年)以前便去世了,占到总人数的六分之一;而只有营国公活到了公元1400年以后,在“靖难之役”中侥幸逃生,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方才薨逝,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之中去世最晚的将领。

标签: 朱元璋排名功臣名将介绍明朝开国24

更多文章

  • 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例,战役,历史,著名,古代,我国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不断的发生政权更替,战乱频繁,因此著名的大战役数不胜数。然而如果非要列举几场以少胜多的大战役的话,我认为以下几场战役值得历史好爱者阅读与研究。1、巨鹿之战(项羽对战章邯、王离)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12月,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对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交战的原因就不做赘述

  •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儒家孔子的主要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儒家,孔子,创始人,观点,核心,思想,主要,什么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

  • 公孙龙属于哪个学派(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理论和坚白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公孙龙,坚白论,白马,学派,理论,属于,哪个

    公孙龙(约前320年—约前250年),字子秉,战国时赵国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王权衰落,天下进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纷纷不拘一格延揽

  • 清西陵在河北省的什么地方(清西陵具体地理位置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西陵,地理,河北省,介绍,位置,地方,具体,什么

    1.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之一。该陵园筹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至1924年瑾妃入葬正式修建完毕,陵区共葬有4位皇帝、9位皇后,以及多名妃嫔、亲王和公主。2.清西陵位于永宁山下,西侧为紫荆关,东侧为燕下都,最南端为大雁桥,与狼牙山隔易水河对望,最北端达奇峰岭,陵区

  • 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谁(骑鹅旅行记主要主人公人物和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骑鹅,旅行,主人公,作者,内容,人物,主要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其灵感来自于她的一次偶然经历。这一天,塞尔玛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救命”的呼喊声。善良的女作家连忙跑去帮忙,发现原来是一位小男孩遭到了猫头鹰的攻击。塞尔玛灵光一闪,于是,调皮的小男孩“尼尔斯”就这样诞生了。尼尔斯本来是一位十四岁的小男孩

  • 溥仪我的前半生小说简介(我的前半生溥仪精彩片段)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溥仪,片段,简介,小说,精彩,前半生

    他当了三年皇帝,却做了一辈子命运的囚徒。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他把自己的家族背景到做了皇帝,遭遇时代变革,直至逃亡,再到接受解放后的改造,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普通)人的心路历程。1959年,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特赦回到了北京。这时候,很多人都对这位堪称“传奇人物”的半生抱着

  • 西欧中世纪是指什么时期(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特征,西欧,时期,欧洲,社会,中世纪,主要,什么

    提到欧洲,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奢华而庄严的卢浮宫,发达的经济还是美丽的爱琴海?总之我们眼前所浮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优雅奢华和浪漫。但是中世纪时期欧洲的状况与现在欧洲的状况简直是是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的欧洲绝不是黑暗两个字可以描述的。与中国历史上朝代接替的情况不同,欧洲历史在中世纪时期都是在混乱的战争之中渡

  • 唐朝的长孙无忌是忠臣吗(宰相长孙无忌是权臣还是忠臣)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孙无忌,忠臣,权臣,宰相,唐朝,还是

    长孙无忌,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一位,在唐太宗李世民眼中,没有长孙无忌,就没有他李世民的王位。但是在李世民死后,有人说长孙无忌其实是奸臣。到底长孙无忌是忠还是奸?看看他的晚年,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晚节不保"了。长孙无忌出生于河南洛阳,父亲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生母高氏为北齐宗室,因此他也算是名门之

  • 项籍与项羽的关系(历史上项王和项羽是同一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项籍,项王,项羽,历史,关系,同一个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千百年来,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让一代又一代文人感叹。作为一个有才、有钱、有家世的官二代,项羽高开低走的人生悲剧早就初见端倪。 项羽又叫项籍,羽是他的字。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项燕曾大败秦将李信,最先举起反秦大旗的陈胜评价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 申包胥哭秦庭的典故意义(申包胥与伍子胥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申包胥,哭秦庭,典故,伍子胥,意义,关系

    申包胥,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市黄歇口镇)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乡好友伍子胥率吴军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尸,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在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哀公,史称“哭秦庭”。在秦国帮助下,楚昭王得以复国。申包胥不接受封赏,全家进山隐居,后世称赞其为忠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