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雍正在位多少年(历史上雍正是在多少岁的时候登基的)

雍正在位多少年(历史上雍正是在多少岁的时候登基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93 更新时间:2024/1/24 15:12:21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13年,主要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新政,还有进行强力反腐,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承上下作用,在今天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皇帝。

雍正帝在位13年,放眼中国历史,不能算长,但也不算短暂。诸如对比清朝之前的明朝,明朝就有两位在位很短暂的皇帝。

分别是在位仅仅十个月的十月天子明仁宗朱高炽,还有勉强在位一个月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这样来看,雍正帝的在位时间其实并不算短暂。

但对比在位61年的父亲康熙帝,还有实际在位63年的儿子乾隆帝,雍正在位的13年,就显得很是短暂。更何况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想要持久性,在位时间长久与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雍正帝在位13年很是短暂,很多人甚至认为如果他跟儿子乾隆帝换一下,实际在位63年的话,那么清朝肯定会更加强大,不会衰落的那般快。

但其实换个角度来看,雍正帝看似在位时间短暂,但对比诸如父亲康熙在位61年的超长时间,其实是有两个优势或者说是好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雍正帝的改革触动既得利益集团利益,时间过长会遭受反噬

纵观古代史,为什么王朝改革阻力很大,经常是不了了之甚至因此是适得其反呢,就是因为改革要改革现有制度现有格局,要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答应,肯定会阻止。

像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呢,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宋神宗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总是犹豫不决,不能下定决心不能坚持下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以失败告终。

遇到诸如雍正帝这样铁腕手段的皇帝,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改革肯定会实施下去会坚持下去。

但是毕竟很多利益被剥夺,既得利益集团的确会因为皇帝的强势而隐忍,但时间久了,肯定会以某种方式爆发的。

诸如雍正时期的曾静案,曾静在书信中就列举了雍正帝数条罪状,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当时很多读书人对雍正帝反感的态度。

还有雍正帝死后,流传出雍正帝被吕四娘刺杀死的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知识阶级的某种不言而喻的希望。

为什么其他皇帝就没有这么多被骂情况,还有被刺杀死的传言呢?

因为他们没有改革,而雍正帝大力实施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不敢反对,只能以某种方式来污蔑抹黑雍正帝了。

雍正帝在位13年就遇到了这些问题,试想他在位时间更久,甚至如同他的儿子乾隆帝实际在位63年那般,又一直坚持改革的话,那么超过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隐忍限度,肯定会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的,到时候未必可以处理妥当,一个不好,这场反噬就将是要命的。

所以说在位时间短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过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隐忍限度,不至于遭受大的反噬。

二、避免了晚节不保

古代的帝制家天下,优势很明显,便是遇到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王朝肯定是突飞猛进,国力是蒸蒸日上。

但是弊端更明显,便是整个国家寄希望于皇帝一人,皇帝是明君还好,如果昏庸的话,那么国家快速衰败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因此亡国。

皇帝昏庸分两种情况,①是本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因为种种原因才成为皇帝,但德不配位,所以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

②是皇帝即便是明君,但随着在位日久厌倦政务,给了心术不正之人有机可乘,还有加之年老昏聩,肯定会昏庸,到时候酿成大错,自然是晚节不保的,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

随着年老而昏聩,最终晚节不保的这种情况,远的先不说,就说近的,雍正帝的父亲和儿子都是这种情况,当然不算太严重。

康熙帝是晚年纵容自己的儿子,以至于酿成九子夺嫡的乱象,还有过度仁政,加之厌于政事,出现吏治腐败的情况。

乾隆帝是晚年好大喜功,自称十全老人,但现实却是吏治腐败,多地爆发起义,所以嘉庆帝继位以后,清朝开始走下坡路,迅速衰败。

客观来说,这两位皇帝晚年昏聩的情况还不算严重,但破坏力也是惊人的。

再说远的,诸如南北朝的梁武帝,还有唐朝的唐玄宗,都是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却是厌倦政事,加之年老昏聩,将政事委于心术不正的臣子之手,结果是梁武帝因为一场侯景之乱被活活饿死。

而唐玄宗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是一蹶不起,自己也被架空成为太上皇,可谓是晚景凄凉。

所以说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不只是会使英雄白首,而且只要是活得久了,时间长了,还会使精明至极的皇帝厌倦政务,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更是会使明君随着年老而昏聩,这一点基本上是再励精图治再自律的皇帝,也是避免不了的。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看,雍正帝在位13年,完全是避免了因为在位时间过长,以至于年老昏聩,晚节不保的情况。

最后总结来说,雍正帝这个励精图治的改革皇帝在位13年,看似很短暂,的确是一种遗憾。

但换一种角度来看待历史的话,他同样是避免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反噬,还有晚节不保这两个坏处。在某种程度上,不恰当的来说,这也是好事也是优势,也可以说是在位时间短暂的两个好处吧。

标签: 登基雍正历史时候多少正在

更多文章

  • 常遇春和徐达谁厉害(常遇春和徐达的武力值孰强孰弱)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常遇春,徐达,武力,厉害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其中以六国公最为尊贵,徐达爵封魏国公,位列第二,常茂爵封郑国公,位列第三。朱元璋效仿汉高祖刘邦之故事,以文臣领衔功臣名录,故将李善长排至第一,实际在配享太庙时,徐达位列功臣第一位,常遇春第二位,由于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去世,朱元璋追赠他为开平王,荫封其长子常茂为郑国公。徐达与常

  • 永乐帝朱棣是谁生的(朱棣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永乐帝,马皇后,儿子,到底

    关于朱棣这个人,很多人知道他都是跟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或者是迁都北京有关,对他的印象也不算是那么坏,毕竟文治武功那么厉害在哪儿摆着。朱棣的历史评价很复杂,咱们先放到一边,今天来谈一个非常八卦的问题,那就是朱棣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这个问题虽然八卦,跟秦始皇的身世之谜,有的一拼,但不一样的

  • 王昌龄代表作有哪十首诗(王昌龄最著名的诗有哪几首)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昌龄,代表作,著名

    他被称为“七绝圣手”,在整个唐代,只有李白可与他的七绝诗相提并论。他与孟浩然、高适、王维、李白、岑参等结交,留下一段段友谊的佳话。他是王昌龄。他能写昂扬的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也能写缠绵的闺怨诗,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他还能写难忘的友情诗,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 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内容(悬梁刺股的故事概括及启示)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悬梁,启示,梁刺股,孙敬苏,概括,内容,故事

    “悬梁刺股”成语典故里的两个家伙分别是孙敬和苏秦。“悬梁”孙敬出自《汉书》,“刺骨”苏秦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孙敬是汉朝人,苏秦是战国人,两人都是刻苦用功的好榜样,并且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所以后来人们就将这两位成功人士的事迹组合到一起,成为典故和成语,警醒人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下足了功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故事中隐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剑意,沛公,项庄舞,隐含,故事

    鸿门宴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秦大业,各地纷纷起兵反秦。这其中就有项羽的叔叔项梁、刘邦。项梁起兵后找到已故楚怀王的孙子雄心,立为楚怀王,号召天下共同反秦。刘邦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也投靠了楚怀王。项梁战败身亡后,项羽继续在楚怀王麾下效力。在灭秦

  • 女作家冰心的原名叫什么(中国现代作家冰心的原名)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原名,冰心,女作家,中国,现代,什么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许多时候家庭矛盾都无法避免,中国目前最多的矛盾基本来源于家庭。众所周知,人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起家庭,由于年龄、思想、性格等众多因素,每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不尽相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很多时候,家庭矛盾只是较为平常的因某件事物而争吵,然而也有导致妻离子散、割

  • 人彘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的戚夫人为何会被做成人彘)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人彘,意思,夫人,历史,做成,为何,什么

    人彘是什么意思呢?人彘在历史上是一种惨绝人寰的酷刑,这个酷刑最开始用在一个貌美如花的妇人身上。汉高祖的妻子吕雉最后成为手握重权的太后,然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探秘志小编来和大家一起看看戚夫人彘复原图以及人彘究竟是什么吧!一、人彘是什么意思人彘是什么意思,人彘其实是

  • 阴谋论背后的共济会是什么组织(美国共济联盟是什么组织)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共济会,组织,阴谋,联盟,美国,背后,什么

    一说共济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是如果队长讲的是光明会的话,你可能不会太陌生,因为著名的光明会卡牌预言了太多的事。什么911事件,墨西哥漏油事件等等,但是讲到这里的时候,各位不要把光明会和共济会混为一谈,因为这俩严格上讲并不是同一个组织。共济会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共济会是大脑,光明会是

  • 百团大战歼灭多少日军(日军在百团大战之后有多惨)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日军,歼灭,之后,多少,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华北敌后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扫荡”战役,本身计划参战20个团,最终有105个团共同参加,因此被称之为“百团大战”。这一战我军共和日军进行了1824次战斗,累计击毙敌军20645人,可是华北日军司令部却声称在百团大战中日军仅战死2010人,战伤3359人,这比八路军公布

  • 宋朝陈抟老祖简介(关于陈抟老祖心相篇的名言名句)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祖心,陈抟老,老祖,名言,名句,简介,宋朝,关于

    陈抟老祖,本名陈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喜欢听小说的人,一般都知道。他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道家隐士,在少年时期就无心于功名,发心出世隐居,相传活了一百多岁,他对道家学问非常精通,对《周易》和相学研究得也非常透彻。他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心相篇》,文字不长,一共1304个字,117句,却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