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伤亡率高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吗(战死率达到多少会溃败)

伤亡率高会导致一个军队崩溃吗(战死率达到多少会溃败)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17 更新时间:2024/1/8 0:59:53

比伤亡率更恐怖的情况是被包围或陷入绝境。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伤亡也没有,军队也会崩溃。比如巴丹半岛战役后期,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60000名菲律宾士兵和15000名美国士兵,直接投降了。这还需要什么伤亡率?

相反的,则是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或是始终把握战场主动、或是战场形势逆转了、或是援军赶到了。这时候,就是被杀得溃不成军,也不会崩溃。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都被打成一片焦土了,但苏联红军崩溃了吗?

在不考虑形势的情况下,如才能确保军队始终不崩溃?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军队和士兵才会血不流干、死不旋踵?

要成功、走极端。

塑造一支从不崩溃的军队,也必须走极端。但这种极端不是物质装备上的极端,而是精神化上的极端。

举两个例子,都是国外的。用这两个例子说明这种精神文化上的极端有多可怕。

公元前401年,波斯帝国的小居鲁士子,雇佣了10700名希腊重装士兵。这些希腊雇佣军要跟着他一起杀回波斯、抢夺王位。

小居鲁士带着他的雇佣兵,一路上魔挡杀魔、佛挡杀佛,东推进了1500英里。在库那克萨战役中,希腊重装士兵像一把利刃,直接刺破了波斯皇家军队的阵列。而己方付出的代价,仅是一名士兵受到了箭伤。

希腊雇佣军马上就能为他们的雇主小居鲁士王子抢到王位。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冒进的小居鲁士,竟然冲进波斯人的军阵,去追杀他的哥哥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然后,小居鲁士就被波斯军队乱刀砍死了。

小居鲁士一死,波斯军队立即士气大。小居鲁士阵营中的波斯军队,瞬间溃不成军。死亡还是生存,摆在了希腊人的面前。他们要么向薛西斯二世投降,要么死在异国他乡。

面对生死抉择,希腊人竟然采用了投票方式。经过投票,这个万人远征队决定:拒绝向波斯大王屈膝投降,同时也拒绝死在异国他乡,而是要一路杀回故乡。这时候,还用担心什么伤亡率吗?

希腊雇佣军,已经处于必死之地。

他们在波斯人的地盘上,哪哪都是敌人。他们被数以万计的敌人包围、他们的将军已被斩首示众、他们在返乡途中要遭遇至少20个野蛮部落、他们还要穿越冰的雪山和荒原。而且,肯定还要面对波斯优势军队的围追堵截。

但是,希腊人居然成功了。每六个人中竟有五个人活着回到了家乡。而大多数死在途中的人,不是被波斯人杀死的,而是被亚美尼亚的白雪冻死的。

希腊人能够活着回家的原因是什么?

就如《杀戮与文化》一书中所描述的:既是雇佣兵军队,同时也是“移动的民主政府”的团体。

士兵们会定期举行集会,对当选将军的提议,进行投票表决。在危急的时候,他们会组建特别委员会,来管理军中事务。在面对天灾人祸、河流险地以及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也会组织集会,讨论和决定新的战术和新的组织制度,甚至还要打造新的武器。而当选的将军,也会同士兵们一起行军、一起战斗,同时还要为自己的花费提供详细的账目清单。

每一个士兵都是一个独立的公民。他们不止为集体而战,而且为自己而战,甚至更多的是为自己而战。

每一个士兵,不仅保持了高度尊严,而且拥有高度自由的个人权利。“任何对行军方式心存不满的人都可以投票决定离开大部队,按照自己的路线返回故乡”。你们打得不好,那我就自己去打、自己回家。

独立的个人,靠着当事人的合意,竟然把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最后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这是一种极端。

而围追堵截希腊人的波斯军队呢?即便是精锐的长生军,也是靠着马鞭督战才能去冲杀敌人。这时候,统计伤亡率根本就没有意义。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那就是绝对放弃个人独立的集体意识。

二战的时候,西方国家的军队,投降和战死者,通是4:1。简单说就是:一旦遭遇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伤亡,西方军队就不会打下去了。这就相当于崩溃了。

军官和士兵们会认为继续打下去已经毫无必要。要么彻底认怂,估计也跑不掉了,所以直接投降;要么直接退兵,估计还能跑掉,然后承认战败。

但是,日本人却不这么玩,日本军队的调性是打死也不投降。

在北缅会战中,日本军队中有17166人战死,而被俘的却只有142人(统计数字来自于《菊与刀》)。而这142人中,大部分是在负伤或昏迷的情况下被俘的。当然也有主动投降,但人数非常少。

在日本军队中,投降和战死者比,达到了惊人的120:1。所以,这时候,统计伤亡率与军队崩溃的关系,已经毫无意义。

日本军队第一次大规模投降是霍兰迪亚战役。但是,被俘和战死者的比例,仍然是1:5。粗略统计就是:6个人中至少有战死5个,剩下的日本人才会投降。但这跟120:1相比,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然而,日本就一定不会投降吗?日本人要是投降起来,都能让盟军大跌眼镜。

等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时候,别说军队了,就是国民也都投降了。前一刻还要集体玉碎,后一刻竟然五体投地了。而且,连对美国占领军的恐怖活动,都没人去制造。甚至,很多日本人竟然跑到美国军营前摆摊做买卖。

这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个人毫无独立意识,一切都是集体说了算。

所以,伤亡率到多少才会导致军队崩溃,这就是一个没法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的问题。

能够眼见的就是形势,自己一方捏着战场主动权,就是杀到最后一兵一卒,军队也不会崩溃。马上都能打赢了,还有什么理由崩溃?

除了形势的问题,就是文化上玩极端。

与大唐帝国打了两百多年的吐蕃帝国,这家伙是怎么打仗的?“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前面的人死光了,后面的人才上。战争对于吐蕃人来说,就是一个一个地杀,杀到最后一个人为止。这种对手,也只有生猛的大唐才能应付。

难道吐蕃战士就不怕死吗?投降之后,自己一家人会不会被赞普全都杀光?根本没那么严重,只是脸上或家门口挂根狐狸尾巴,仅此而已。“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但一根狐狸尾巴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这也是一种极端。

所以,在忽略形势的因素后,塑造一支从不崩溃的军队,需要精神文化上的极端。一种极端是独立个人意识下的当事人合意,一种极端是彻底集体意识下的权威服从。如果再有一种极端,那就是吐蕃人的这种生猛无极限,对敌人残忍,对自己人比对敌人还残忍。

更多文章

  • 如果光绪帝掌实权历史会怎样(清朝如果不是慈禧当政)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绪帝掌,实权,当政,慈禧,历史,清朝,怎样,如果

    西方列强之所以强,不在于坚船利炮,而在于新的国家组织模式。以前是帝国模式,现在是民族国家模式。帝国就像大象,大是大,但它是吃草的。民族国家就像豺狼,大小不论,但它是吃肉的。吃草的,与吃肉的,有啥区别?前者打架,点到为止;后者打架,死磕到底。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传统帝国与民族国家的较量。大清够大,却做不

  • 洪秀全为什么采取宗教形式起义(洪秀全天父诗宣扬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洪秀全,父诗,宣扬,宗教,观点,起义,形式,采取,为什么

    为何洪秀全读书读的疯狂了,还搞出个天父理论出来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是,你还要看怎么学和怎么思。满脑子子曰孟云,却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就只能子曰则曰、孟云则云,或言必称孔孟、或言必称希腊。这就是书呆子。书呆子,不是真得呆,而是迷。迷惑于经山史海之中,而不能再向前一步。本来,读书是桥梁,格物

  • 西汉初期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朝代,发生,西汉,初期,哪个,怎么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七国之乱,不一定非要发生。雪崩之前,雪山上首先要堆积足够厚的雪。而当时来说,雪还不够厚。也就是只有远忧而无近患,削藩是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汉景帝和晁错这两个人,一个神操作、一个神助攻,硬是让雪崩提前爆发了。当时,就是景帝和晁错在雪山里

  • 安史之乱李亨为什么囚禁唐玄宗(太子李亨在哪登基)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亨,安史,囚禁,登基,玄宗,太子,为什么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为什么是四川?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

  • 为何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称为千古一帝的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千古一帝,评价,称为,为何

    汉高祖说:嬴政,你这个郡县制太极端。齐人齐语、邯郸学步,大家不仅说话不一样,而且连走路都不一样。哪能郡县制一竿子捅到底,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看我:郡国并行,秦地郡县、六国因俗,这多好?秦始皇说:刘老三,你这个楚地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的泥腿子,我不告诉你郡县制,你搞什么郡国并行?你想象力的极限,也

  • 曹爽有击败司马懿的机会吗(司马懿夺权曹爽有兵不反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爽,司马懿夺权,反抗,击败,机会

    你能指望“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结束八王之乱吗?曹爽就这么个货色。“肉食者鄙,焉能谋”,但肉食者未必鄙。只有肉食者堕落了,才会鄙。而曹爽恰是这样的肉食者。如果曹爽死不投降,他能力挽狂澜、剿灭司马懿吗?可以说,在政变的关节点上,天时、地利、人和,曹爽全占了。为什么这么说? 司马懿的确发动政变了。但

  • 刘邦为什么把儿女踹下车(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谁的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邦,汉惠帝,刘盈,儿女,下车,儿子,为什么

    刘邦是个狠人。别说是儿子,就是亲爹,为了逃命,他也敢踹。因为这家伙足够薄情。甚至,薄情已经不足以形容了,而是无情、无耻以及冷酷计算。 彭城战败后,妻子吕雉和父亲刘太公当了项羽的俘虏。被俘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205年四月;释放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03年九月。这期间,主要是成皋荥阳之战。这是

  • 简述什么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人文主义,简述,意义,时期,思想,中心,文艺复兴,什么

    什么是文艺复兴?一群欧洲土包子,在弱鸡意大利的引领下,突然搞起了文艺范儿。这是文艺复兴表层现象。威信扫地的天主教会,为了重拾威信、找回面子,于是搞了一场文化运动。这是文艺复兴的底层动力。教会威信扫地、文化一片沙漠,这就是当时的欧洲。但是,怎么突然冒出了一大批文化大牛呢?当然,还有一个时代契机或历史背

  • 汉景帝为什么削藩(汉景帝时期削藩失败引发诸侯叛乱)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削藩,诸侯,引发,汉景帝,时期,叛乱,失败,为什么

    西汉的内政线索大体是这样的:先剪除异姓诸侯王、再削掉同姓诸侯王,之后再收拾豪族和商人。剪除异姓诸侯王的工作,刘邦全给干了。楚汉争霸从公元前206年打到公元前203年,差不多打了四年。但是,刘邦汜水称帝后,立即发动了剪除异姓诸侯王之战,从公元前202年一直打到公元前195年。刘邦死的时候(公元前196

  • 李世民为什么娶萧皇后做爱妃(萧皇后嫁给李世民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萧皇,李世民,后嫁,爱妃,原因,为什么

    文艺作品为了营造喜剧矛盾,会有意识地改变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周瑜,他原本文武双全,温润大度,却被《三国演义》描述为心胸狭窄之人。还有隋唐年间的一位奇女子,正史上的她贤淑有德,深受各方尊敬,演义小说却将她曲解为妖艳的风流女子,她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妻子萧氏。萧氏于公元567年在兰陵出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