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康熙为什么喜欢张五哥 (雍正王朝康熙和张五哥对话)

康熙为什么喜欢张五哥 (雍正王朝康熙和张五哥对话)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305 更新时间:2024/1/23 8:39:48

康熙和张五哥这段对话在《雍正王朝》整部剧中是最温情的一幕,二人看似拉家常,却道出真实情感,因为康熙听多了恭维、颂圣的话,被张五哥的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触动,说要给他一个“天大的面子”。

十三爷行侠仗义,是有名的侠王,康熙还曾封他为“拼命十三郎”,十三爷是康熙众儿子中唯一一个敢跟康熙说真话的人,而在张五哥身上也看到了十三爷的影子,他说十三爷忠厚,真的说到康熙心坎里了。

张五哥也是一个忠厚重情重义的老实人,为了自己年迈的父亲甘愿被“宰白鸭”,结果很幸运,被十三爷和康熙亲自到刑场解救,张五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此时他跟康熙说真心话,首先报答十三爷救命之恩,其次对康熙有知遇之恩,正因为张五哥忠厚孝心才留在身边当侍卫。

张五哥的真心话为康熙顺水推舟“给他一个天大的面子”,并拿着玉佩亲自去放了十三爷。

十三爷为什么被圈禁

那么康熙为何在一夜之间将大阿哥、太子、十三爷三人都圈禁呢,究竟怎么回事?

在热河秋闱的时候,康熙带众皇子展开狩猎竞赛,还有众大臣和蒙古王爷们都在,蒙古王爷带来一柄如意,是地位和身份象征,原本要送给太子胤礽的,但是康熙用这柄如意当做狩猎竞赛的奖赏,所以意味谁得到这柄如意,谁就是康熙最信任的那个人。

紧接着阿哥们各自都展开了猎捕,东边数十骑,有十三阿哥胤祥,北边百余骑,有大阿哥胤褆,各位阿哥挽弓搭箭,挥刀挺枪杀得浑身是血。

不少猎物自然也成了胤褆和胤祥他们的囊中之物,西边八阿哥胤禩守定了不杀生,只是“活擒”,而胤禛因为一场“冰火两重天”生病,并没有参与射猎。

这时候一场秋闱好似风卷残云,等会分晓的时刻到了,通算下来,胤祥捕获的猎物最多,排第一,按理说,这柄如意应该给十三爷,然而,这时候康熙就问胤禛,这把如意该给谁,胤禛对康熙说:“这柄如意应该属于太子的。”

其实,康熙就是想用这柄如意来试探儿子们,等胤禛说完后,康熙说了一句:“太子和朕不争这件物品。”

而在场的蒙古王公却认为胤禩不杀生,有善心,应该把这柄如意给胤禩。

就在这时,胤禛的儿子弘历站出来了,说道:猎物本来是让我们射杀的,我们是马上得的天下,所以十三叔应该得赏赐,并拍马屁说康熙是第一巴图鲁,最终这柄如意康熙把这柄如意赠给了机灵鬼弘历了。

一场的狩猎就这样收场了,但后续的角逐才刚刚开始,康熙因为白天的事烦心睡不着觉,于是翻到郑春华的牌,打算去郑春华哪里谈谈心下下棋,结果撞见了胤礽和郑春华的之事,气得康熙差点晕了。

于是,康熙下令封了郑春华的住处,停用太子印玺,并告诫胤禛和胤祥不许私见太子。并打算召集诸皇子来戒得居集合,但是更蹊跷的是,凌普这时候竟然带着几千兵马擅闯行宫。

此时康熙得知消息后,当机立断,让张廷玉大臣命狼覃率兵进驻八大山庄,经调查得知,凌普是奉了太子的手谕进驻八大山庄的,而这时候太子胤礽不知所踪,胤祥也不知道跑去哪了,这让康熙认为太子胤礽是狗急跳墙,想造反。

于是,康熙让众人辨认笔迹,众人都一口咬定是十三爷的笔迹,不过,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再次拿出“假太子手谕”,才发现是伪造的,心里几乎明白了一切。

大阿哥胤禔趁弟弟们都不在,开始在康熙面前献殷勤,他错误认为废了太子胤礽,他作为长子,理所当然他就是新太子他了,他提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胤礽而起,为了平息,他可以替父除掉胤礽这个祸源。

康熙听此番话,气愤地说:你真行啊,你不怕后世说你残忍吗?大阿哥胤禔不知天高地厚还进言,康熙实在听不下去了,痛斥他蠢得跟猪似的,还想当太子?

之后,康熙派人找到太子胤礽和十三爷胤祥,太子的出现,胤禔就更不淡定了,直接以大哥的身份问太子为何“起兵造反”,这时太子的神智已不清,答非所问。

这时候,三阿哥胤祉借机揭发大阿哥魇镇坑害太子的事情,结果,康熙龙颜大怒,下令将大阿哥、二阿哥,还有十三阿哥圈禁了。要说康熙圈禁大阿哥和二阿哥可以理解,但是康熙为何要圈禁十三阿哥呢?

其实,这也是康熙的为稳住局面的平衡之术,此时事起仓促,康熙知道这并不是十三爷干的,有可能是八阿哥一伙所为,但是康熙只想尽快稳住局面,不能细查,并且十三阿哥此时是众矢之的,加上胤祥口出狂言:无情最是帝王家!

既然大家都一口咬定是十三爷的笔迹,康熙为了掩住众人之口,只能暂时将十三爷与太子胤礽一起圈禁,待回京之后再做处置。

康熙给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的深意

回京之后,康熙正式宣布废掉太子,废太子的师傅王掞不能够理解,在朝堂直言不讳说康熙废太子理由太模糊,不能服众,让康熙明示了,但是发生胤礽身上之事是宫闺秘事,康熙能不顾皇家颜面明示吗?

王掞见康熙并没有明示,据理力争,康熙还没有表态,所以言语间直言不讳骂康熙是昏君,康熙并没有处理王掞,因为他知道王掞是个方正君子,敢于对他说实话。

后来,康熙又有和张五哥在雪地散步时的对话,皇帝和侍卫在宫禁森严的大内,像拉家常一样你一句我一句聊了起来。

康熙说道:朕这么多儿子,你认为谁最好?

张五哥脱口而出说十三爷最好,康熙有点疑惑不解,张五哥又说十三爷为人仗义,他能体恤下情,所以十三爷是最好的。

康熙说道:莫非就是因为十三爷救过你?

张五哥道的回答留更微妙了,他说是,也不是,绝不是说十三爷救过他就说好,十三爷为人光明磊落,从不暗中算计别人,所以十三爷是是最好的。

康熙说道:那你觉得十三爷最好,十三爷最适合当太子喽?

张五哥又说:十三爷人最好,但不一定能当好太子。

康熙迟疑了一下,问张五哥:这又是什么意思?

张五哥说道:十三爷人好是好,但太容易轻信别人,没有心机,所以十三爷最好不一定能当好太子。

康熙转身说道:你一个小小侍卫张五哥,你竟然敢这样跟朕说话?

张五哥赶忙下跪说,奴才不知道哪些话可以讲,那些话不可以讲,但只知道应该对皇上说真话。

康熙听后,道:“朕要听的就是真话,之前王掞就敢当所有人的面说朕的不是,但朕知道他说的都是实话,所以朕不为难他,你小小侍卫也敢跟朕说真话,朕要赏你。

张五哥听了心里很激动,就对康熙说,皇上,就赏奴才一个天大的心愿,除此奴才别无所求。

康熙道:你说,朕答应你。

张五哥说:皇上,恳求您放出十三爷吧。

康熙:“好你个张五哥,你的面子可真不小哇,居然敢保起皇子来?”

张五哥吓得连连磕头,康熙见状说道:朕答应你。

张五哥说道:真的?

康熙说道:朕是天子,什么时候说话不算话,朕就赏你一个天大的面子,让你亲自取去放出十三阿哥。

康熙放十三爷,真的只是给张五哥面子?其实,康熙是以此为借口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顺水人情而已,通过和张五哥的对话中,忆起儿子胤祥对他的孝顺,作为帝王,很久没有听过这么温情的话了,儿子们为了皇位,明争暗斗,兄弟相疑、父子相疑、君臣相疑,此时张五哥的话是他最想听的话。

也就是因为张五哥的一番话,让康熙在乱局中理清思路,最重要是他知道十三爷是被陷害的,只是无端被此事牵连,他很了解胤祥的为人,之前圈禁是不得已为之,是一种平衡之术。

之后,佟国维还当着朝廷众臣向康熙要放了十三阿哥的说法,康熙直接答道:朕心疼自己的儿子给什么理由?

佟国维是个老狐狸,看出了康熙的心思,表面支持着八阿哥,但暗地里却让侄子隆科多去理藩院当差,这就通过接近十三爷来靠近四爷,凭借“热灶冷灶”一起烧的原理,他们佟家一直保持着高贵的地位。

结语

康熙说“给一个天大的面子”,因为他听到了真话,感受到了温情,面对诸位儿子夺嫡的激烈场面,心力交瘁,已经很久没人跟他说过真话了。

张五哥求情放出十三爷,康熙爽快的答应了,确实给他一个天大的面子。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康熙的帝王心术罢了,并不是给张五哥的面子,而是疼爱自己儿子的缘故。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宝日龙梅和康熙是什么关系(康熙对宝日龙梅的感情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宝日龙梅,康熙,结局,关系,感情,什么

    当康熙和宝日龙梅在大草原上临时起意云雨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内心悲伤不已,但也只有眼睁睁看着,继续充当二人的护卫。一个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是自己深爱的人,俩人完全不顾及大阿哥的感受,最后大阿哥还听到康熙说:“宝日啊,你强暴了朕!”这句话彻底击碎了大阿哥脆弱的心灵,大阿哥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更可笑的是,让大阿

  • 清朝时期王爷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王爷平时生活干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王爷们,打发,时期,干什么,清朝,生活,平时,时间,怎么

    清朝是一个集权统治,执政者为了不让那些王爷谋权,于是,便把他们手中的权力夺走,所以这些王爷也就没办法干涉朝政,这样一来,这些王爷就赋闲在家里,整天处一很闲的状态。日子一长,他们就会找各样消遣的娱乐来打发时间,反正朝廷给他们发着俸禄,所以这些王爷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受。 最典型的享受消遣 清朝最幸福

  • 朱元璋的能力是否被高估了(如何评价朱元璋的历史功过)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功过,高估,历史,评价,能力,是否,如何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然后,符合这个条件的皇帝,只剩下两个。一个是汉高祖

  •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抑商,重农,利弊,政策,实行,古代,中国,我国,为什么

    最好采用重农抑商的标准说法。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但这种所谓的重视,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因为古代国家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的动机和职能,关键也没有这个能力。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以及个别官吏,或许会有,但不具普遍性。同理,抑制商业,也就那么回事。既然没有能力扶助农业,那也没有能力抑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把都城迁到洛阳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孝文,洛阳,都城,迁都,原因,北魏,根本,为什么

    北魏汉化的巅峰,始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但,盛极则衰。恰恰是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开始走向崩溃边缘。孝文帝之前,北魏一直在进行汉化,并不是到了孝文帝才开始汉化。所谓汉化,实际是胡人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部落到王朝,是政治改革;游牧到农耕,是经济改革;野蛮到文明,是文化改

  • 为什么清朝能解决蒙古明朝不能(清朝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蒙古,解决,问题,清朝,彻底,明朝,为什么

    明朝的方式,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重点是以利交。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清朝的手段,堪称

  •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官僚,官员,势力,地位,崛起,影响,清朝,时候,汉族

    和珅跌倒,不是嘉庆吃饱,而是满人本位主义破产。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族官僚就在酝酿崛起了。当然,满人本位主义不会彻底破产。因为大清皇帝的支柱力量就是八旗子弟,也就是满人。满人和八旗子弟能撑得住场面,大清皇帝也才能稳坐钓鱼台。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赶上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逢变局,就一定要唯“才”是举,而不

  • 古代为何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古时候十六两为一斤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规定,由来,古时候,古代,十六,为何

    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这是一个小问题。度量衡是怎么来的,这才是一个大问题。弄懂了小问题,没啥意思。要弄,我们就弄大问题。大问题清楚了,小问题也就清楚了。度量衡非常复杂,而统一度量衡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到今天,你也不能说度量衡统一了。今天通行的度量衡,称为公制。但公制统一全球了吗?并没有,超级大国美国,就

  • 明朝的空印案详细介绍(空印案发生于明代什么年间)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空印案,年间,介绍,发生,详细,明朝,明代,什么

    朱元璋不懂行政流程,昏头昏脑又残酷嗜杀,所以发动了“空印案”。如果这么理解,那就把朱元璋看简单了,也把“空印案”看简单了。朱元璋残酷嗜杀没错,却从不昏头昏脑。古之为官的三种境界,有子产的“不能欺”、有子产的“不能欺”、有西门豹的“不敢欺”。即“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

  • 历史上宋哲宗的生平简介(帝王赵煦主要事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生平,赵煦,帝王,宋哲宗,简介,事迹,介绍,历史,主要

    北宋到了宋哲宗手里,已历六帝,度过一百二十多年了。 哲宗赵煦(1077-1100),神宗第六子,母朱氏,因五个哥哥皆早死,所以他得以长幼次序继位,时年九岁。 当皇帝时,哲宗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其祖母高氏(滔滔)垂帘听政。在他十七岁之前,国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决断。 根据祖母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