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76 更新时间:2024/1/18 0:12:51

最好采用重农抑商的标准说法。

统治者重视农业、抑制商业。但这种所谓的重视,完全上升不到“扶”的地步。因为古代国家没有“给予农民福利、助推农业发展”的动机和职能,关键也没有这个能力。

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以及个别官吏,或许会有,但不具普遍性。

同理,抑制商业,也就那么回事。既然没有能力扶助农业,那也没有能力抑制商业。顶多搞点儿流于表面的“整风”运动,商人不许衣绸、不能乘马、不得为官。

但时间长了,也就该啥样就啥样。商人有钱了,照样歌照唱、舞照跳。

所以,所谓重农抑商,可以是一种认知框架、一种意识形态,但算不上对事实的描述。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但,所谓的古代工业,是嵌入到了农业和商业之中的。虽然工商业往往并提,但工业更多地融于农业。每年九月以后的农闲时节,农民会从事一些诸如食品加工、纺纱织布、农具修理、制革制陶以及货物运输等工商业活动。生产力的水平就那么高,所以工业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

或许,在有些地区会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产生一定量级的精细分工,甚至还有一批世袭匠人,但仍旧不具普遍性。所以,古代的所谓工业,只能是从属地位。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无农不稳而无商不富。

既然商业能够造富,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要重农抑商呢?

甚至,重农抑商不止是统治者的必选项,而且是社会和民众的潜意识。难道中国古人一定要跟钱有仇、不懂钱的好吗?

1.一定不要认为农业是落后的、商业才是先进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认为农业是史上最大的骗局。因为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劳动时间更长、营养也不均衡、传染病还增多了。农业社会,远远不如曾经的狩猎采集社会更绿色、环保和健康。

但是,赫拉利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狩猎采集才能养活多少人,而垦田种地又能养活多少人?

能养活更多的人,就说明农业是一种进步,它更先进。甚至,这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彼此分割的不同人类族群都发展到了农业社会。

但是,相比商业呢?商业可是能赚好多钱的。

农业VS商业,这么对比不显著。换个比较,如果是工业VS商业呢?

这时候,我们能说:因为工业赚钱能力不如商业的赚钱能力,所以工业不如商业先进吗?肯定不能采取这个因为所以吧。如果没有工业作为基础,那商业根本没钱赚。

同理,在古代,农业和商业也是这个道理。

古代的商业,是建立在农业这个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谁更赚钱,就说谁更先进。不同质的东西,很难采取单一评价标准来比权量力。

可以说,在前现代社会,农业就是现代的工业,是诸多经济部门中,最先进的产业。无农不稳,先稳了、先让人活下来,然后才能追求赚钱的事业。

2.农业是国力基础,但重农未必一定要抑商‍

秦以耕战立国,最终统一天下。秦军所向披靡,但支撑秦军的,是秦国强大的农业基础。所以,农业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后的秦战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甚至将其摆在与军功同等重要的位置。

那汉朝呢?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更需要重视农业。农业生产不能恢复,那老百姓就没法活,动乱也就不能停。无农不稳,农业才是统治者最为关心的经济部门。但是,重视农业,未必一定要抑制商业。

汉朝抑商,只是表面说说,实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史记》记载: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如果汉朝抑商,那这些个周流天下的富商大贾是从哪冒出来的?

同时,你都不能说秦战国、秦朝抑商。战国到西汉,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很多大商人,如盐商猗顿、铁商郭纵,甚至还有秦国的畜牧豪商乌氏倮、女商人巴寡妇清,等等。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西汉时代,这些大商人是能够彪炳史册的。在这之后,商人何时有过这种待遇?

所以,农业和商业并非一块跷跷板:重农就要抑商、兴商则会伤农。但是,中国历史为什么会走向重农抑商呢?

3.历史在偶然的事件后发展出了必然趋势‍

至汉武帝以前,虽然士大夫精英积极主张重农,如晁错的《论贵粟疏》,但统治者并没有要重农而抑商。因为这农商本就可以齐头并进,甚至还能互相促进。

汉初百废待兴,所以实施过一段时间的抑商之策。如“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但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是黄老无为而治,简单说国家能不管就不管、能少管就少管,老百姓开心就好。于是,“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中记载的那些豪杰人物和游侠之士,很多都不是农村人,而是城里人。所以,这时候不仅商业高速发展,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城市和城市人口。

但是,汉武帝要打匈奴。打匈奴就要花钱。钱谁出?这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于是,汉武帝把目光瞄向了商人,出台了中国最为超前的“财产税”,即算缗令。

说实话,算缗令的税率并不过分,大约在6%到10%。一缗也就是1000钱的财产,上交一算也就是120钱。

但是,商人和富人们肯定不会拿当时的税率跟现在比,也不会理性衡量这个税率到底高不高,而一定会跟过去比。

这个税率比过去提高了五倍,这谁能受得了?于是,大家开始瞒报财产、集体偷税漏税。

汉武帝是什么人?一个吊打了整个地理视界的人,怎么可能收拾不服偷税的商人?接着就出台了告缗令,发动群众斗群众。谁能揭发偷税的商人,就“以其半畀之”。于是,中等以上的商贾之家大多被告发得倾家荡产。

汉武帝的算缗、告缗,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但这种偶然却促成了一个必然趋势。

那就是拥有资本的富人和商人,不再投资工商业了,而转向投资农业。农业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所以土地只能越来越贵。到这个时候,中国也就只能在小农经济和豪族庄园经济中交替往复了。

而重农抑商也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在豪族被逐渐干废之后,小农经济成为古代中国的主流。

于是,重农抑商不仅是统治者的工具手段,而且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意识形态。

4.必然之外还有必然,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

汉武帝搞废了自战国到西汉的工商业经济。然后,大汉重农抑商,以后历代也有样学样、也重农抑商,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你怎么解释宋朝,更不用说元朝。甚至,往前推算,我们都无法解释唐朝。

“唐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关键是“不赍粮”这三个字。如果不是广泛的货币流通和商业经济,怎么可能“行数千里”而“不赍粮”?

所以,抑制商业也就是说说。即便老农民朱元璋的大明朝,也是先期雷霆万钧,后期无足轻重。大明朝的工商经济甚至不必宋朝差,特别是江南地区。

但是,不管怎么说,小农经济以及重农抑商却一直萦绕于统治者和百姓的认知框架中。而中国也确实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模式。

原因就是还有比汉武帝更大的决定因素,那就是中国的资源禀赋。

相比于人口,欧洲的土地资源更为富足。所以,欧洲农民可以拿出土地进行休耕,休耕的土地可以用来喂养牲畜。但是,中国农民却不能如此奢侈。

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中国农民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广袤的大平原创造了统一的大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进了人口的大增长,而增长的人口只能在相对不足的土地上耕耘稼穑。

这是土地资源禀赋。

同时,还有农作物的资源禀赋。美洲种植玉米,而玉米易于成活、产量也高,所以玛雅人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修建巨大的金字塔。

但是,中国北方以稷、黍为主,中国南方以水稻为主。这两种农作物完全没法跟玉米比。中国农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生产出足以养活自己的粮食。

这是作物资源禀赋。

土地资源有限、作物资源有限,庞大而不断增长的人口怎么才能养活自己?只能向技术要生产力。所以,古代中国的农业虽然起步晚,但技术水准却相当高。

在春秋时代,中国农民已经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即:庄稼成排种植在较高的田垄上,垄与垄之间以沟为间隔。而这个方法,欧洲农民直到公元17世纪才开始使用。

汉代的《汜胜之书》记载,当时的单位亩产已经非常高,两个农民种十亩地就可以供这两个人吃26年。这肯定是夸张了,却足以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准相当高。尤其是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中国农业的技术水准更是完胜其他地区。

于是,中国农业生长为一种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模式。一是需要精耕细作,因为可以耕作的土地不多;二是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为农作物的产量不高。

所以,中国农业在很早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均衡态。这就相当于世界各地都在比赛谁能爬上更高的山,而中国农民早早就爬上了一座较高的山,这是先进;然后自己不爬了,悠闲地看着别人慢慢爬,而这就是均衡,也就是不发展了。

甚至,直到现代中国,很多偏远农村的农业工具,仍跟古代中国大体不差。

土地资源禀赋、作物资源禀赋,都是很偶然、很随机的条件。而这些偶然却催生了中国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加劳动密集,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最适合小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你只有给自己家干,才能精耕细作;你只有不断投入劳动力,才能生产足够多的粮食。

而这就是小农经济。

一旦这个路径依赖形成,那中国只能把农业摆在比商业更高的位置上。重农抑商也就在所难免。士农工商这个排序,就说明农业的重要;而耕读之家,更为说明农业才是国之根本。

这是中国独特资源禀赋所决定的。

5.重农是重农了,为什么还要抑商?‍

这就需要把之前的几个因素综合起来。

首先还是资源禀赋的问题。

打开一张中国地形图、再打开一张欧洲地形图,你会发现欧洲支离破碎而中国的华北和华东大平原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这就为历代中国王朝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低成本的收税。于是,国家的能力更强,足可镇压周围一起政治势力。所以,中国偶有分裂却总会统一。

其次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有偶然事件。

欧洲的封建制直到近代才结束。而中国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就建立了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即秦朝。中央集权、官僚制加郡县制,这就是政治上的早熟。

别人还是贵族时代,而中国已经是国家时代。国家的追求目标是什么?清晰化、均质化、单一化,只有这样的社会,国家才能理解也才能治理。于是,编户齐民的小家庭才是古代国家的追求目标。

朱元璋的认知框架就是大明帝国最好全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然后自己作为唯一的地主去收租子。那商人呢?

第三是历史在跌宕起伏中不断演化。

汉高祖消灭了异姓诸侯、汉景帝打废了同姓诸侯,诸侯都给干废了。接着还要干谁?就是商人,还有富人。这些人挡在国家和农民之间,一直做中间商吃差价。他们收钱多了,国家还怎么收钱?于是,汉武帝一出手,就干废了这些人。

但是,基层社会一定要有组织者。所以,投资农业的富人和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豪族。从西汉末年到南北朝,中国一直是豪族不死而国家不兴的局面。

因为资源都被豪族抽走了,所以国家没有能力抵抗胡人,也没有能力强化统治。国家与豪族的斗争持续了千年之久,安史之乱加黄巢起义这两个大事件,才算把豪族彻底干废。

这个演化逻辑走下来,重农抑商也就成了古代中国的特有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得出的结论就是:农业重要,商业无足轻重;国力竞争就是农业竞争,商业多了自然伤农。

标签: 抑商重农利弊政策实行古代中国我国为什么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把都城迁到洛阳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孝文,洛阳,都城,迁都,原因,北魏,根本,为什么

    北魏汉化的巅峰,始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但,盛极则衰。恰恰是迁都洛阳之后,北魏开始走向崩溃边缘。孝文帝之前,北魏一直在进行汉化,并不是到了孝文帝才开始汉化。所谓汉化,实际是胡人部落形态演化到汉人王朝形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部落到王朝,是政治改革;游牧到农耕,是经济改革;野蛮到文明,是文化改

  • 为什么清朝能解决蒙古明朝不能(清朝彻底解决蒙古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蒙古,解决,问题,清朝,彻底,明朝,为什么

    明朝的方式,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重点是以利交。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清朝的手段,堪称

  • 清朝汉族官僚势力的崛起与影响(清朝时候汉族官员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官僚,官员,势力,地位,崛起,影响,清朝,时候,汉族

    和珅跌倒,不是嘉庆吃饱,而是满人本位主义破产。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族官僚就在酝酿崛起了。当然,满人本位主义不会彻底破产。因为大清皇帝的支柱力量就是八旗子弟,也就是满人。满人和八旗子弟能撑得住场面,大清皇帝也才能稳坐钓鱼台。但是,鸦片战争以后,赶上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逢变局,就一定要唯“才”是举,而不

  • 古代为何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古时候十六两为一斤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规定,由来,古时候,古代,十六,为何

    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这是一个小问题。度量衡是怎么来的,这才是一个大问题。弄懂了小问题,没啥意思。要弄,我们就弄大问题。大问题清楚了,小问题也就清楚了。度量衡非常复杂,而统一度量衡更是难上加难。即便到今天,你也不能说度量衡统一了。今天通行的度量衡,称为公制。但公制统一全球了吗?并没有,超级大国美国,就

  • 明朝的空印案详细介绍(空印案发生于明代什么年间)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空印案,年间,介绍,发生,详细,明朝,明代,什么

    朱元璋不懂行政流程,昏头昏脑又残酷嗜杀,所以发动了“空印案”。如果这么理解,那就把朱元璋看简单了,也把“空印案”看简单了。朱元璋残酷嗜杀没错,却从不昏头昏脑。古之为官的三种境界,有子产的“不能欺”、有子产的“不能欺”、有西门豹的“不敢欺”。即“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

  • 历史上宋哲宗的生平简介(帝王赵煦主要事迹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生平,赵煦,帝王,宋哲宗,简介,事迹,介绍,历史,主要

    北宋到了宋哲宗手里,已历六帝,度过一百二十多年了。 哲宗赵煦(1077-1100),神宗第六子,母朱氏,因五个哥哥皆早死,所以他得以长幼次序继位,时年九岁。 当皇帝时,哲宗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其祖母高氏(滔滔)垂帘听政。在他十七岁之前,国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决断。 根据祖母的指

  • 北宋为什么出了很多名相(北宋初期的名相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名相,北宋,初期,哪些,为什么,很多

    名相兴国,也得看兴的是哪个国、处的是哪种形势以及玩的是哪种兴法。大多数的时候,不是名相兴盛了国家,而是强国成就了名相。春秋战国,最好别拿来比权量力。一群诸侯军阀打来打去,比之后世王朝,形势不够复杂、任务不够挑战,简单说就是难度系数太低。所以,堪称强势王朝的,主要是秦汉隋唐。宋朝要对标,就只能对标这四

  • 吐谷浑是现在的哪个国家(唐朝历史上吐谷浑古国史话)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史话,吐谷浑,历史,国家,唐朝,哪个,现在

    这是一个你让我离开、我就离你万里之遥的悲情开端。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4世纪,鲜卑慕容部迎来了一波基因大爆发。慕容家族接连几代,人才辈出、雄主盖世。建国酋长莫护跋,曾随毋丘俭和司马懿进攻辽东公孙氏。因作战有功被封率义王,鲜卑慕容部,被允许在棘城(今辽宁省义县境内)以北建国。政治就是关系,关系要讲攻略。而

  • 金国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金国兵力数量达百万)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金国,兵力,数量,统一天下,厉害,百万,为什么,那么

    金朝的基础兵制,是猛安谋克制。“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也就是说,一个谋克有100人;一个猛安有1000人。而实际上,没有这么僵化。因为猛安谋克不止是军事单位,还是生产生活单位。所以,不是用军队数量来规制,而是用户数来规制。完颜阿骨打时期,是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而实际上

  • 韩国为什么被称为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韩国强大过吗)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时期,战国,称为,强大,为什么

    越是韩国这种“小强”型的国家,你就越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不仅能恶心死你,而且真能弄死你。战国时候的韩国,跟现在某些实力“小强”、野心膨胀的国家,一个德性。外交手段,狡猾刁钻,恶心你没问题、恶心死你也富富有余。关键是你还弄不死它,只能看着生气。但是一个不留心,这种家伙就能搞出天大的事情来,弄痛你没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