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史书记载霍去病与霍光之死是什么原因(卒与薨的差别)

史书记载霍去病与霍光之死是什么原因(卒与薨的差别)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96 更新时间:2024/1/29 6:47:51

司马迁死的时候,霍光还活得好好的,《史记》中怎么可能写霍光的死?估计提问者可能问的是:为啥司马迁的《史记》用“卒”,而东汉班固的《汉书》用“薨”。

但在我们的印象里,可以用“薨”的人级别更高,而用“卒”的人级别就要低一点,是霍去病不如霍光地位高吗?还是司马迁对霍去病有意见?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更早的西周分封制说起。

分封制源自于周朝,周王室自称天子,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然后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和功臣们,这就成了众多的小国,小国的国君统称为诸侯

诸侯效仿周天子,在自己的国家内部也进行分封,将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和功臣,这就形成了卿大夫一级贵族。

大夫继续分封,每一个大夫的手下都有一批忠于自己的人,这部分人称为,也有自己的封地,但面积往往非常小,只能够养活自己一家人而已。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属于贵族。

贵族往下,便是“民”,居住在城市和四郊之地的是“平民”,居住在其他地方的称为“野人”。

比民地位更低的,就是“奴隶”了,大部分成员是犯了罪的平民,或者被抓回来的野人。

西周的等级划分十分明确,对各个阶层的权利和义务也都进行了规定,各个阶层的成员都要严格遵守,慢慢地就发展成为一种礼仪,也就是孔子经常提到的周礼。

周礼中规定,不同阶层的人的死,叫法不一样,“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本是一件很明确的事,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慢慢地就变得模糊起来。

进入春秋时期后,诸侯势大,往往超过周天子,所以诸侯之死有时也会称“崩”。

战国时期,周天子都没有了,卿大夫、士两级的界限也模糊起来,很多拥有杰出才能的士成了高官,称为士大夫,地位甚至还在卿大夫之上,他们的死也都叫做“卒”了。

秦始皇扫灭六合之后,直接废除了分封制,除秦始皇这个天子之外,诸侯、卿大夫、士这些级别之分都没有了,按照秦朝的规定,想当贵族也很简单,那就是为秦国征战,立下军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再到汉朝建立后,刘邦又恢复了分封制,刚开始还有异姓王,但很快异姓王就都被杀了,刘邦杀白马与群臣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于是从此汉朝就只有同姓王了。

汉朝初期的王,与西周时期的诸侯,表面看起来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封国,有自己的一套官员班子,但实际上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西周的诸侯国不听话,周天子还得出兵讨伐,汉朝的诸侯王不听话,一道圣旨过去就能召进京师杀掉。

至于卿大夫、士这两个等级,已经完全消失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帝、景帝的连续削藩,连诸侯也消失了,只存在名义上的“王”,但那只是一种爵位,和公侯伯子男一样,只是地位更高一点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层人士之间的界限就模糊起来,他们的死的叫法自然就混乱了起来。天子之死还是叫“崩”,庶人之死还是叫“死”,“薨”和“卒”的叫法,基本就看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心情了。

因为,严格意义上的诸侯没有了,卿大夫也没有了,“薨”也罢,“卒”也罢,都只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尊敬。

现在回头来看霍去病和霍光,如果称他们的死为“死”,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毕竟霍去病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地位之高也仅在卫青一人之下而已,霍光就更厉害了,先后辅佐昭宣二帝,一句话就废掉了昌邑王刘贺,权势之大甚至在皇权之上。这样两个人,地位远超普通人,当然不能用“死”。

但是,霍去病的官职是大司马骠骑将军,爵位是冠军侯;霍光的官职是大司马大将军,爵位是博陆侯。这两个人都是侯爵,距离王爵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他们的死也不能称为“薨”。

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能对他们的死用“卒”。

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写霍去病死用“卒”,“骠骑将军(霍去病)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写卫青的死也是用“卒”。“其後四年,大将军青(卫青)卒,谥为烈侯。”

至于霍光,此时还活得好好的,司马迁没法写霍光的死。

西汉时受周礼影响较重,还不太敢用“薨”这个字,所以司马迁用了“卒”字。而到了东汉,周礼的影响减弱,为了表示对古人的尊敬,将“卒”提高为了“薨”。

班固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写霍去病、卫青、霍光的死,都是用“薨”。

“去病自四年年后三岁,元狩六年薨。”

“后四年,元封五年,青(卫青)薨,谥曰烈侯。”

“光(霍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

所以,根本不存在司马迁对霍去病有意见,故意用较低的“卒”这种可能。司马迁用“卒”,班固用“薨”,只能说两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导致用法不同。

事实上,关于“薨”还是“卒”,一直到清朝之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薨”的等级要高于“卒”,这也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在西汉、东汉这段时期,“薨”和“卒”的用法,实际上还是比较混乱的,司马迁用的是“卒”,没毛病;班固用的是“薨”,略微拔高,也能说得过去.

再去翻唐宋元明清的史书,“薨”、“卒”混用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包括清人笔记中也是如此。因此,大家大可不必对霍光之死称为“薨”感到诧异,更不必过分解读。

标签: 霍去病史书霍光原因差别记载什么

更多文章

  •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赐死皇后(北魏孝文帝和他皇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后,孝文帝,北魏,故事,为什么

    提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首先想到的就是著名的孝文帝改革,他为民族大融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拓跋宏五岁就登基,二十四岁亲政,三十三岁去世。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并非都是好的,比如他的第二任皇后就让他相当失望,以至于在临死的时候下遗诏,叮嘱自己的弟弟,在他死后,赐皇后自尽。那么,孝文帝的皇后究竟做了什么事,让

  • 朱棣为何登基后没有生孩子(在位22年没生下一儿半女)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登基,朱棣,孩子,为何,没有,22

    朱棣从32岁以后,就再也没生下一儿半女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不出孩子这种事情,要么是男人的问题,要么是女人的问题。朱棣无论是做燕王的时候,还是做皇帝的时候,身边的妃嫔肯定不在少数,如果说一个女人不能为朱棣生下子女,那可能是这个女人的问题,可是所有的妃嫔都不能为朱棣生下子女,那就肯定是

  • 宋真宗死在泰山封禅的经过(在泰山封禅的皇帝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泰山,封禅,宋真宗,皇帝,经过,哪些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后世的皇帝之所以不封禅是因为后世的君王不屑于宋真宗站在同一个位置。个人觉得完全就是胡扯。首先何谓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其实说白了封禅泰山就是帝王的一场政治作秀而已,只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

  • 明朝的三个首都的历史渊源(明朝迁都北京主要原因 )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明朝的首都,大部分都知道是北京,稍懂历史的可能还知道南京也曾是明朝的首都,但其实明朝历史上共有四个首都,分别是应天府(南京)、汴梁(开封)、临濠(凤阳)、北平(北京)。朱元璋的一生之中,无论是起兵造反,还是四方征战,还是当了皇帝之后,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杀伐果断,极少拖泥带水,唯独在定都这件事上,

  • 蜀汉灭亡的时间(三国汉是在哪一年灭亡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灭亡,蜀汉,三国汉,时间

    公元262年,此时的曹魏军政早已尽归司马氏,执掌魏国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在分析了当时的局势之后,决定大举攻伐蜀国。自此魏灭蜀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蜀国有山川之险,仍可据此坚守,为何却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到灭亡呢?魏灭蜀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曹魏在衡量天下形势后,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

  • 兵部尚书和九门提督谁厉害(九门提督的权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提督,九门,兵部,尚书,权力,厉害

    论实权,当然是九门提督更大。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兵部尚书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因为兵部尚书早期权力的确很大,但后来慢慢被架空了。借此机会,我尽量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职位的由来,以及其之间的对比。 先说一下“尚书”。“尚书”这个官职很早就有了,大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朝建立之后,

  • 狄仁杰只是个三品官(唐朝狄仁杰三品怎么是宰相)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品官,宰相,狄仁杰,唐朝狄,怎么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

  • 安乐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两人为何会反目成仇)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李隆基,公主,反目成仇,安乐,关系,为何

    安乐公主的父亲是唐中宗李显,李隆基的父亲是唐睿宗李旦,李显和李旦是亲兄弟,他们的父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所以,安乐公主和李隆基是堂姐弟关系,安乐公主是堂姐,李隆基是堂弟,两人仅相差一岁。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有四子,长子李弘先被立为太子,不久便离奇猝死。之后又立次子李贤为太子,但没

  •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去哪里了(契丹灭亡于什么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灭亡,契丹人,朝代,辽国,哪里,什么

    在中华民几千年壮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以“镔铁”自称的民族,他们就是契丹民族。对于这个民族,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们建立的辽国。而且史学界还有一种说法,宋辽金时期,正统并不在宋而是在辽,可见当时辽国之强盛。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之一萧峰,就是契丹人。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来就集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司马昭心里想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昭,路人皆知,来历,心里,什么

    魏少帝曹髦认为,司马昭篡位的野心,就连路人都知道。但实际上,曹髦在位期间,司马昭虽然权倾朝野,但其为人其实并不算嚣张。 司马懿死后,传位给了嫡长子司马师。但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就过继了司马昭的一个儿子司马攸为继子。按照计划,原本司马师死后是要传位给司马攸的,但当时局势复杂,司马攸年龄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