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胡惟庸为什么杀刘伯温及他儿子(真的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吗)

胡惟庸为什么杀刘伯温及他儿子(真的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983 更新时间:2024/1/8 17:04:41

史料记载,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

史料上是这样说的,刘伯温生了重病,朱元璋让作为宰相的胡惟庸派御医去看刘伯温。御医看了刘伯温,给刘伯温吃了药以后,刘伯温就感觉他的心中有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怎么也下不去。

刘伯温心里很怀疑,觉得是胡惟庸派的御医,在药里动了手脚。于是他把这件事给朱元璋讲了。

当然了,他不可能讲胡惟庸派的人害他,他只能说,他吃了那个药以后,病情加重了,心里面就像压着一块石头。

不过,朱元璋的反应很冷淡,就像听不懂他的话一样,这让刘伯温非常失望。

刘伯温回来以后,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于是就给两个儿子做了一番交代。

他先把一本天书交给大儿子,让大儿子立刻交给朱元璋,看都不准看。这个举措,主要是保子孙后代不遭受朱元璋的打击。接着,他又告诉了自己的小儿子一些治国的良策,他让小儿子把这些治国良策献给朱元璋。

目的是让小儿子将来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不过,他又给小儿子说了一句话,他说胡惟庸现在还在宰相的位置上,把这些治国良策献出去,也是没有用的,只有等到胡惟庸将来倒霉了,下台了,你再把这些话告诉朱元璋。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伯温一直认为是胡惟庸在药里做了手脚,所以他的病情才会加重,最后以至于不治而亡。

当然了,他对朱元璋本人其实还是有怀疑的。因为他在给朱元璋汇报了这件事以后,朱元璋的表现很冷淡。朱元璋表现很冷淡,有两个意思,一是朱元璋很宠幸胡惟庸,认为胡惟庸不可能害人。

二是胡惟庸在药里做手脚,说不定还是朱元璋暗示的。不过,就算刘伯温怀疑朱元璋,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朱元璋是皇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只能等着倒霉。

那么,胡惟庸有没有可能害死刘伯温呢?

我认为这件事情是有怀疑的。

胡惟庸当初在当宰相的时候,确实是有些霸道。一方面他很多事情都自己做主,不告诉朱元璋。另一方面,他在朝廷中也有一些排斥异己,想自己独占朝廷。

因此对同为宰相的汪广洋杨宪等很多大臣都多有打击。所以他打击刘伯温,也是说得过去的。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打击刘伯温呢?

胡惟庸打击某个朝臣,无非是这个朝臣和他之间有权力之间的争夺。权力就像一块蛋糕,如果某个大臣分得多一点,他就只能分得少一点。但问题是刘伯温并没有和他分权力呀!

历史上所记载的,刘伯温只是和李善长有矛盾。

当时朱元璋让两个人一起来制定国家的法律,刘伯温和李善长的观点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李善长对刘伯温很不满。不过,历史上并没有刘伯温和胡惟庸有矛盾的记载。

而且刘伯温当时害怕朱元璋杀功臣,杀到了他自己的头上,所以很早就提前辞官归隐了,更没有和胡惟庸有什么矛盾冲突。胡惟庸何以要动手脚杀刘伯温呢?

我认为,胡惟庸和刘伯温虽然没有矛盾冲突。但是有一件事情应该是引起了胡惟庸不满的。这件事情,就是朱元璋连续两次征询刘伯温的意见。

问刘伯温,什么样的人才是恰当的宰相人选?当时朱元璋提到了胡惟庸。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是一个恰当的宰相人选。

但是刘伯温否定了朱元璋的看法,他认为胡惟庸并不恰当,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辆车的话,胡惟庸这个驾车的车夫,肯定会把这辆车拖翻。

但是后来,朱元璋却仍然用胡惟庸当宰相。朱元璋用胡惟庸当宰相的时候,会不会给胡惟庸说过这件事情呢?

就是说朱元璋会给胡惟庸说,有人是反对你当宰相的,认为你当宰相不好,但是我依然要用你当宰相。朱元璋这样做,无非就是让胡惟庸记得他的恩情。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当年有人就在宋太宗面前说杨业的坏话。但是,宋太宗什么也没说,只是把别人举报杨业的这个信,装在一个信封里。交给杨业。

意思也就是说,你看别人举报你,说你的不是。但是我这么信任你,你应该对我肝脑涂地。我想朱元璋把刘伯温对胡惟庸评价的话,告诉胡惟庸,其目的肯定就是这个。

这样一来,胡惟庸当然不满刘伯温了,害死刘伯温,也可以说得过去了。

更多文章

  • 明朝朱标有几个儿子(朱标这一支后代怎么样)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有几个儿子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王朝,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做到一朝天子。朱元璋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朱元璋的成就在封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元璋是一位非常重视太子的皇帝。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历朝历代的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都非常的微妙,皇帝也害怕太子的势力太大会

  • 朱元璋时代有多可怕(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非常残忍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时代有多可怕

    明朝开国功臣是被杀的最狠的一批,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刻,一个乞丐和尚,经过十几年出生入死的艰苦生活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但朱元璋却十分清醒,大明王朝虽然建立了,但是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和困难,如何对付这批天不怕地不怕的骄兵悍将,如何制服这些心高气

  •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崇祯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明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皇帝是明帝国在大一统时期最后一任皇帝,作为一个二百多年大帝国的末代君主,这位皇帝最终自杀殉国。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主动自杀殉国的皇帝并不多,崇祯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因此,后世对于崇祯多表示了同情和理解,认为他接手明朝的时候已经难以挽回,明朝灭亡罪不在他,而是大势所趋。但是,也有人认为,明朝灭亡是

  • 明英宗这么昏庸为何还叫英宗(明朝朱祁镇是不是昏君)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英宗这么昏庸为何还叫英宗

    明朝继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朝的治世局面,那便是“仁宣之治”也就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时代,这个时代堪比唐朝的贞观之治。只是,仁、宣二宗较之明初的三位皇帝“知名度”不是很高,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然而,朱瞻基去世之后,年幼的英宗即位,自此明朝政治便一蹶不振。可以说明英宗时代是明朝由盛而

  • 文武二圣指的是谁(古人所称文武二圣哪两位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文武二圣指的是谁

    在虚拟小说中“圣人”历万劫而不灭、染因果而不沾。与天道同在,与大道同存。一念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人、事、物,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毁灭无数宇宙,可开天辟地、再创洪荒。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

  •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永乐大典恐怕是现代人知道“永乐“一词的重要来源,永乐是朱棣的年号,这位开创了“永乐盛世“的帝王,却在晚年决定迁都,将首都从安逸富庶的南京迁往前线的军事重镇北平。这不仅让当时的众臣百官不解,也让后人对这一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当然,要判断这一决定是否合理,我们首先要先了解朱棣的生平。 朱棣虽然生

  • 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乾隆是真的把和珅留给嘉庆吗)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你见过教科书级别的表忠心吗?如果没有,接下来请收看和珅的专业表演。奴才侍奉皇上,只有三个字,不用心。皇上天纵英明、圣虑深远,做奴才的再怎么用心也不及万一,反倒落得个曲解逢迎、事君不诚的结果;还不如干脆废掉心机,执拗了也好,喜欢了也罢,只凭一片忠心侍奉主子。就像一条狗对待它的主人一样,几曾见过狗对主人

  • 杨贵妃身高153体重160斤(历史上她的真实身高体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杨贵妃身高153体重160斤

    杨贵妃,名玉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事迹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根据史书记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王昭君及貂蝉,不但具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身材都相当苗条,极为符合正常人的审美观点。唯独杨贵妃不同,她体态丰腴,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胖。她到底有多胖呢?关于杨贵妃的身材,有好几种不同的版本。说法一,她

  • 北魏孝文帝是谁的后代(回答准确孝文帝原名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魏孝文帝是谁

    公元469年,一道册封太子的诏令传进平城紫宫。3岁的皇长子由身边的侍从扶着,跌跌撞撞跪下接旨。就在生母李夫人刚露出一丝喜色时,宣读的宫人突然拉长了声音,慢悠悠说道:“太子生母李夫人,赐死。”“子贵,母死。”这是北魏自古以来的传统。太子5岁受父禅位,初登大宝,但不过几年,少年天子刚满10岁时,噩耗便再

  • 东太后慈安为什么输给慈禧(慈安比慈禧太后地位高吗)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东太后慈安为什么输给慈禧

    咸丰十一年(1860),清文宗死,遗令懿贵妃之子载淳继承皇位,是为同治皇帝。尊咸丰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尊咸丰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前者称慈安太后即东太后,后者称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瘪太后是个权势欲极强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来。据说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谕一纸,曰:“某如恃子为帝,骄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