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吗)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建文是朱允炆的年号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239 更新时间:2024/2/2 17:22:30

明惠宗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成祖朱棣之侄,大明的第二位君王,在位4年,年号建文。朱允炆,也许是大明16位帝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

朱棣的一场“奉天靖难”,消散的不仅仅是朱允炆的至尊皇权,还有朱允炆自身的踪迹与这位年轻帝王相关的大量史料。

这是一位刻意被朱棣及其后人雪藏的帝王,用来遮掩的是那一条条血淋淋的人命和各种虚无缥缈的野史传说。

年轻稚嫩的帝王

正史里对朱允炆的描述实在乏善可陈,翻开《明史·本纪第四》,全篇关于朱允炆自身的内容大概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剩下的几乎都是对于“靖难”的描写。那我们试着从不多的史料里挖出点有用的信息。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也就是朱元璋的次孙。长孙早夭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故而朱允炆也就成为了嫡孙。

朱标生病的时候,朱允炆是十四岁。朱允炆就在父亲病榻旁寸步不离地照顾了两年时间。

十六岁那年,朱标病逝,这一年是洪武二十五年,同年朱允炆被爷爷立为皇太孙。而朱元璋驾崩是在洪武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说朱允炆从被立为皇太孙到登基为帝,中间仅仅是6年的时间。

6年的时间,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是不是能够被培养成一位成熟的君王?答案是没有。因为朱允炆实在太缺少政务的历练了。这与朱元璋是否放权无关,而是与当时的时势有关。

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几乎已经完成了对大明高层建筑的改造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前后牵涉官员数万人,3万余人被诛杀,大批开国功勋被下马,朱元璋顺势裁撤了相位,改组了六部。

而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一年后,大明又爆发了“蓝玉案”,又是1.5万余人被诛杀,大明武将功勋阶层几乎被连根拔掉。

而这一年,朱允炆还在为朱标的病逝神伤不已,悲痛欲绝,乃至身形消瘦,要朱元璋搬出爷爷的身份来劝导才肯勉强收拾心神。

“胡惟庸案”朱允炆是年纪小也没身份,没赶上;而“蓝玉案”朱允炆因为心思不在学习治国上,也没跟着爷爷学到什么。

但恰恰是这两件洪武年间的大案,体现了出了朱元璋超凡的治国手腕,狠辣的铁血手段,还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之后呢?没以后了,你就看朱元璋后来连锦衣卫的“诏狱”都裁撤了,就说明在朱元璋眼里,大明已经进入了正轨,不需要再多操心了。

所以虽然说朱允炆跟在朱元璋身边学习了6年如何治国,但朱允炆真正学到的东西应该非常有限

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机会看到爷爷处理极端事件的手段,另一方面有些东西也不是光靠看就能学会的,朱元璋和后来的朱棣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朱允炆就不曾经历。

还有朱允炆从小的学习经历。其父朱标,已经是朱元璋找了一大批名儒大家慢慢调教出来的了,朱标身上有很重的文人的气息,行事颇为儒化。

到了朱允炆这,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朱允炆是满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出口必谈古,必言孔孟之道,儒家仁义。

朱元璋对于自己儿子朱标,还舍得调教,感觉儿子走偏了,还能骂几句甚至打几下拉回来。

但对于孙子隔代亲啊,真的是一点办法没,再加上这孙子死了爹,更是疼爱有加。所以我们偶尔还能听到朱元璋如何训斥朱标,却从没听说他对自己孙子红过脸。

于是,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后,一位相信儒家信仰的年轻帝王出现在世人面前。那双闪灵动又儒雅的双眼扫视着跪在大殿下的群臣时,很多跟着朱元璋多年的旧臣不禁心里暗自感叹,大明的铁血征伐之气真的要消散了。

过于理想化的执政团队

我们一提建文旧臣,瞬间就能想出三个人的名字: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个人,也代表了朱允炆的执政风格。

作为大明第一位守成之君,朱允炆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建文”,意为“建立文治”,与朱元璋的“洪武”截然相反。

所以朱允炆一上台后,大批的文官开始得到重用,文官的政治地位被刻意拔高,起码做到了与武将对等的位置。

我们看看这三个人的履历吧。

黄子澄,江西人,洪武十八年科举探花,做过翰林院编修,之后成为了东宫伴读,算是最早一批的太子党,朱允炆的自己人。

后来做到了太常寺卿,就是管理皇家祭祀典仪的。朱允炆登基后,黄子澄水涨船高,马上就进入了大明核心的决策圈。

齐泰,南京人,也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在兵部和礼部做过主事,朱元璋驾崩前做到了兵部左侍郎。朱允炆登基后,齐泰马上升为了兵部尚书,与黄子澄一起成为了其左膀右臂。

方孝孺 像

还有方孝孺,宁波人,以才学闻名于世,在洪武年间几次面见朱元璋,都没有被朱元璋用,美其名曰“储备干部”。

朱允炆登基后,方孝孺做了翰林侍讲,这也是他第一次吃官家饭,而方孝孺很快就成为了朱允炆的机要秘书兼各种临时顾问。

三个人的特征很明显了:

1.三人都是饱学之士,黄子澄,齐泰都是走科举路线的,方孝孺更是因为才名而被启用;

2.三人都没有丰富的执政经验,除了齐泰做过短暂的兵部二把手之外,三人都没有在重要岗位长期任职过,却在朱允炆一上台后便参与到了核心国策的制定。

故宫一景

3.三人都是南方人,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甚至他们算是朱元璋时代那批刀口舔血拼杀出来老臣们的对立面。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他们和皇帝都是一类人,他们因为各种机缘而相识,因为拥有共同的文化特性而相吸,甚至因为相同的儒家“大同世界“理想而相知,而这样类似的官员,在朱允炆登基后提拔了一大批。

他们在政治资历上年轻,底子干净,更重要的是有冲劲,而这股冲劲又迎合了朱允炆想要进行政治变革的需求。这群人是可敬的,也是可爱的,却同样是幼稚与异想天开的。

朱允炆要削藩的时候,问黄子澄如果藩王造反应该怎么办,黄子澄答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黄子澄的意思是,皇上你别怕,这些藩王能力兵力都不足以造反,他们要是敢动,分分钟灭了他们。而且道理都在我们这里,正所谓得道者必胜!

你就听听黄子澄这番话吧,得有多幼稚,国家大事,黄子澄用这种想当然的念头来说服皇帝,而朱允炆居然全盘接收听进去了。而类似的大话,齐泰也说过。

所以后来朱允炆在处理削藩这件事情上的各种疏漏与不周密,完全与他身边的这个执政团队有关。

视如儿戏的削藩

明代两次大的削藩,就发生在朱允炆与朱棣身上。我们经常说朱允炆是因为削藩而丢了皇位的,却很少有人知道朱允炆是怎么削藩的。再者,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朱棣最后成功了,而朱允炆却身败名裂?

我们来看看朱允炆的削藩举动。

朱允炆的政策是,先拿小的,再动大的,也就是把朱棣放在最后,兵寡势弱的先拿捏。

第一个是周王。先是有人报告在开封的周王要谋反,接着李景隆就带着一支军队从北京出发了,宣称去边境。路过开封的时候,突袭周王王府,逮捕周王。之后把周王流放,还不放心,押回京城软禁。

第二个是荆州的湘王,还是有人告发他要谋反。于是在某一天,一伙精干强壮的行脚商人推着几车柴火进入了荆州城,在湘王府附近,这群人从大车里拿出了藏匿的兵器,围困了王府。湘王惊惧之下,自焚而死。

第三个是青州的齐王,还是谋反这点事情,齐王直接被朱允炆命令入京解释,之后就再也没回去;还有代王,岷王,先软禁,然后找借口废为庶人,不是发配就是坐牢。

以上诸王所谓被告发的谋逆之事,朱允炆都没有派人去调查核实,我就直说了吧,我严重怀疑这些藩王要造反的消息就是朱允炆的人放出来的。

唉,历史上多少帝王,因为削藩事宜,最后闹得内部分裂,兵烽四起,而朱允炆居然连一点点的策略都不讲,在没有绝对实力碾压这些藩王的条件下,用了最直接粗暴也是最愚蠢的方法来削藩。

试问怎么服众?如何获得人心?削藩如此一件原本利国利民之事,最后却硬生生地被朱允炆做成了“暴政”,仅仅是因为朱允炆心中儒家式的勇敢和自信。

反观朱棣,在登基后,一方面用各种宣传安定藩王人心,恢复诸多被朱允炆废掉的藩王爵位,且通过调动藩王的封地来削弱他们的势力。

即使有人告密藩王作乱,朱棣也是做足面子,一次,两次,三次地让太监带着斥责诏书去“教育”,一直到舆论造得差不多了,才突然发力,把人拿下。这才叫成熟!

结言

开篇之时,口口声声说要奉上对朱允炆的敬意,全篇却似乎都在讲他的幼稚与不成熟。其实并不是自相矛盾。

朱允炆的幼稚,是因为他作为一代君王,却过于沉迷儒家经义,并不具备一位帝王在治国时候需要的果敢与灵活,过于理想化;而恰恰是他的这个儒家标签,又让我不禁生出了种种敬意。

鲜为人知的“建文新政”,是朱允炆上台后的一次政治革新。他提升文人的政治地位,宽刑省狱,力图改变洪武时期严酷萧杀的政治氛围;

他轻减地方赋税,恢复江南经济,使得他在上台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就颇得民心;他改革官制,合并州县,各种复古效往,为大明的政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更多文章

  • 郑贵妃的儿子被谁吃了(郑贵妃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郑贵妃的儿子被谁吃了

    当年《甄嬛传》热播,捧红很多演员,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华妃的得宠,也知道了一个宫殿的名字,它就是华妃居住的翊坤宫。这个翊坤宫不是剧情里虚构出来的地方,它是存在于现实当中的,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被叫做万安宫,后来明嘉靖时改称为翊坤宫。记得《甄嬛传》里颂芝这样说翊坤宫,整个偌大的紫禁城,也只有翊坤宫和坤

  • 甄士隐最后和英莲见面了(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后来怎么样了)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甄士隐最后和英莲见面了

    甄士隐一家是红楼梦里未出宁荣之先,曹公先一写以警世人的一段小荣枯,对照后文宝玉结局,其实处处可与甄士隐一家相映照。甄士隐本是隐居的乡宦,他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是神仙一流人品,又有知书达理的妻子,生的粉妆玉琢的女儿。这样的人生,本是当地人眼中的望族,是令人羡慕的富贵

  • 明宪宗与万贞儿的爱情故事(历史上朱见深和万贞儿结局)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明宪宗与万贞儿

    通过“有奶便是娘”这句老话,我们能够得出奶妈的重要性。 十月怀胎时,孩子在腹中能够感知到母亲的心跳,他每天伴随着这熟悉的节奏安眠,玩耍。出生后,古代或现代的“高贵女子”,是不能自掉身价去完成哺乳重任的,这不符合她们的高等级身份。孩子便置身于奶妈的怀抱中,可能有过最初的认知障碍,怎么好像节奏和味

  • 东厂太监总管是谁(明朝东厂最大的太监叫什么名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东厂太监总管是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皇帝朱元璋,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智慧从乞丐变成皇帝。就像他给自己改名叫“朱元璋”的寓意一样,他诛灭了元朝,统一了天下。也正因为朱元璋出身低微,所以在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欺负,他也早就看清那些贪官污吏和不法勋贵的丑恶嘴脸。在朱元璋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

  • 大齐皇帝高湛和陆贞真实历史(陆贞传奇高湛喜欢陆贞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高湛和陆贞真实历史

    今天女儿在看《陆贞传奇》,我也很喜欢看,我非常喜欢陆贞聪慧,坚贞的个性。我专门查了查历史,原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此剧纯属虚构呀!陆贞的原型应是北齐女官陆令萱,和武成帝高湛并没有剧中的那么一段爱情。陆令萱本是北魏将领骆超的妻子,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并育有一子骆题婆,后因骆昌起兵谋反,兵败被杀,陆令萱没

  • 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几品(古时候刺史是什么级别官员)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刺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几品

    在我之前的两篇文章里面,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人物,为大家讲述了我国唐朝时期军政体制的详细情况。通过这些我们也了解到剧中的主人公狄仁杰和李元芳,所担任的都是一些什么职务,也了解到了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有多大。不过在这部剧中除了狄仁杰和李元芳外,似乎还有一个人没给大家讲到,这个人就是一直跟随在狄仁杰

  • 慈禧太后的儿子是皇帝的吗(真实的慈禧太后有几个儿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慈禧太后的儿子是皇帝的吗

    在清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中,19岁病逝的同治皇帝是死得最年轻的,和康熙、乾隆、嘉庆这些老祖宗比起来,他的人生真是短暂极了。世人皆叹同治皇帝可悲可怜,短暂一生竟无所作为,还经常受到生母的训斥,活得太憋屈。同治皇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他的生母就是晚清著名的慈禧太后。作为咸丰皇帝唯一一个存活下来的儿子,同治是

  • 朱棣和朱允炆关系如何(明朝朱棣和朱允炆相爱相杀)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和朱允炆关系

    明朝皇帝朱允炆的生死给我们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很巨大的谜团,关于靖难之役后朱允文到底死没死小编估计这个话题还能争论个几百年。这个问题其实并没啥好讨论的,因为他江山都都丢了,是生是死,真的很重要吗?就算他还活着真的跑出去了,但他的那颗内心早就死了,跟个死人也没多大区别。这个和朱允炆小时候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 死间计划是什么意思(伪装者中的死间计划内容及全过程)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死间计划是什么意思

    “死间计划”的实施几乎贯穿了《伪装者》故事的全部。王天风以自己和部下的生命为代价,同日本人下了一盘很大的棋,最终换取了第三战区的大捷。在这个计划里,冲在前面的是郭骑云、于曼丽、明台和王天风,幕后提供配合的有明楼、阿诚、林参谋等人。那么关于“死间计划”的全部内容,这些人又都了解多少呢?明台自始至终毫不

  • 朱元璋妻子马皇后简介(明朝朱元璋老婆马皇后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妻子马皇后简介

    在中国人的内心里,贤内助,是对一个女人的衷心赞美,这份赞美,大概会包括以下内容,如教子有方,持家谨慎,体恤夫君,等等。男人对这样的妻子自然会十分欣赏,如果再加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那就可能堪称完美了。但这类颇具贤德的女人,她们心中的世界一般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的家族,如果希望她既是一个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