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02 更新时间:2023/12/18 15:52:26

1644年三月初五,驻扎在宁远的吴三桂接到圣旨。

崇祯封他为平西伯,令他放弃宁远,火速入京。

当吴三桂放弃宁远,开始南进时,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的这段旅程,对中国的历史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吴三桂的基本军力

在宁远时,吴三桂的基本军力是:精兵4万,辽民7、8万,“皆耐搏战”。其中,彝丁突骑数千非常强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这只军队的构成很有边地特色。

数千彝丁突骑是吴三桂最为精锐的力量。

彝丁突骑是否就是关宁铁骑尚无定论(目前各类文章对此多以猜测为主,且都没有切实证据),但能够让强悍的八旗“望之辄遁”,足见其战力为天下数一数二。

以彝丁突骑为主要骑兵力量,吴三桂拥有4万常备部队,步骑结合。

此外,还有8万预备役,也就是辽民。他们从事生产,但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或在紧急时刻(如守城)参战,或及时入替折损的常备军兵源。

从精锐骑兵到常备军再到预备役,吴三桂的军队规模虽不大,但却是一个足以自成一派的武装系统。

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无奈的缓慢行军

然而,吴三桂行军的速度却快不起来。

当年,袁崇焕率数千骑兵,很快就回援北京,但如今的吴三桂却做不到。

因为:吴三桂接到了放弃宁远,撤至山海关的命令。

当时,宁远附近仍有50万民众。

明军在辽东奉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士兵大多为本地人,宁远的50万民众多为将士们的家人、乡里。

吴三桂如果不关照好这50万民众,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要关照好这50万民众,吴三桂不但不可能自带步骑强行军,也不可能只带几千彝丁突骑离开!

以4万人护卫50万民众长途迁徙,没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掩护是不可想象的。

自松锦之战后,宁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工事已经全部被毁!

宁远迁徙的民众在抵达山海关之前,将长时间暴露于野外,没有任何防护工事可以依赖!

这种情况与当年刘玄德携民渡江非常类似。

当年,刘备携民渡江,在曹操少许虎豹骑的冲击下几乎被团灭。

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不留下足够骑兵掩护,一旦清军来追,不要说民众,就是步兵也可能被围困歼灭!

因此,吴三桂不能带领机动部队先行离开,只能掩护民众缓慢行进,每天只能走数十里。

吴三桂三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后,马不停蹄,次日即率精锐往援。

依常理,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了,毕竟:城高池深的京城不可能被迅速攻破!

然而,李自成只2日多就破城了!

吴三桂抵达玉田(属今河北唐山)时,得知京师沦陷的消息,陷入窘迫境地。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前面啰啰嗦嗦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给吴三桂洗白,而是为了试着解析一个问题。

古代史书对兵力的记载多是出入极大。同一场战役,有的说有数十万大军,有的说不过两三万人。

是谁在信口开河呢?

其实,从吴三桂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缘故了。

以最宽松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五十万之众!

历史上,女子组织起来,给予敌人相当打击,改变战役走势(如朱棣的妻子带女兵守北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将这50万统计入“兵力”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以不宽不严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十二万人,即:4万精兵+8万“皆耐搏战”的辽民(预备役)。

但是以严格口径来说,吴三桂只有4万精兵!而且,考虑到明末边军普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吴三桂的兵力还在4万之下!

口径不同,数字差异自然巨大,并不是有史家信口开河!

但是,此战,只有正规军的兵力才有意义。

原因很简单。

50万人一起驻到山海关,一天就能把粮食消灭干净!李自成打不需要打!

所以,后来实际参战的,只有正规“精兵”以及紧急募集的少许乡勇。

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会和了原驻扎在山海关的总兵高第及其所统的万兵。

高弟的万人是守关雄兵,也是比较能打的精锐部队。

此后,李自成、刘宗敏损坏吴三桂家族利益,吴三桂只得与李自成决裂。

决裂时,吴三桂进行了募兵,“益募兵至七千人”,多募了7000人。

此外,在李自成来攻时,山海关还有募集的2万乡勇参战。

综合来看,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的兵力为5万多的正规部队,加上2万乡勇。

李自成军的规模

李自成军的规模,各类史书记载也是差异极大。

有的史书说李自成率军40万,号称百万,有的说率军10万,也有说率军6万,前后差异极大。

其实,这也不是有人信口开河,而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李自成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部队(五大营)及地方部队。

地方部队不提了,主要担任守备任务。

中央直属部队,编制是清晰的。共五大营,除标营(中权亲军)下辖五营外,其余四大营各辖左右二营。每小营下有一百队。骑兵每队50人,步兵每队100-150人。

因此,李自成的机动部队在6、7万左右。

不过,“每一精兵,则畜司牧、司柴、司庖、司器械,不下二十人”。

负责后勤的人数,是精兵的20倍!

所以,李自成军的规模大约是“众实五六万,且百万人”,作战部队只有6万,但加到一起有百万人!

因此,各类史书记载的李自成兵力差异极大。

但是,综合起来看,从陕西带到北京来的作战部队兵力只有6、7万人,其余为沿途收编的响应民众和收降的旧明军队(如唐通军2万)。

换而言之,李自成的骨干部队并不比吴三桂多多少,只是总兵力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吴三桂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50万众迁到山海关吃什么?

对此,宋献策曾提出:大王去,大王不利;三桂来,三桂不利。反对大举用兵。

应该说,宋献策的看法看出了吴三桂的优劣势,但依然漏估了吴三桂降清的可能性!

或许由于优势不明显,刘宗敏等大将拒绝挂帅讨伐,正在准备登基仪式的李自成只得“百忙之中”亲征。

综合各类史书的情况看,参与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军数字大约为12万人。

至于为什么说李自成军军为12万,我们结合下面的作战来看。

山海关:三方博弈

李自成的先锋4万精兵先抵达,吴三桂想趁李自成大军未集,先吃掉先锋。

但农民军精锐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互有胜负。(《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随即,李自成亲率的6万人抵达战场。(《国榷》)

吴三桂先“吃掉一部分”的计划破产,且精锐久战疲惫,遂施展缓兵之计。

一方面,吴三桂找到当地绅士,组成欢迎团,前去代表山海关百姓欢迎闯王。要争取人心,闯王肯定要接待的,磨一磨时间。

另一方面,吴三桂将精锐悄悄撤入城内休整,换上羸兵,多树旗帜,争取时间。

李自成识破其计,破吴三桂外营,斩杀吴三桂所留的羸兵,继续进攻。

旋即,李自成派本就在附近的明降将唐通率2万人驻一片石,切断吴三桂后路,又发大军进攻山海关。(先锋4万+本部6万+唐通2万,李自成军应为12万左右)

随即,李自成军攻破西北角,直抵西罗城,吴三桂形势危急。

此时,清军抵进,击败了唐通,解了吴三桂的后顾之忧,但仍没有入关。

吴三桂亲自出关拜见多尔衮,求援。

多尔衮相信三桂后,令三珪先回,令清军从南门关、北水关、关中门三路入关。

入关清军的兵力不多,只有5-7万左右。(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的各万人,驻欢喜岭的3万人;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者各2万,多尔衮驻欢喜岭3万)

次日,双方列阵对战。

吴三桂能出来列阵而战的,显然只有4万精兵,多尔衮部为5-7万,一共9-11万,略少于农民军。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三桂先与李自成战,李自成占尽优势,吴三桂渐渐支持不住。

旋即,多尔衮趁机发动进攻,农民军大败!

三方博弈,农民军惨败!

总的来说,单纯以军力而言,当时的吴三桂无论军队素质还是规模,都是极为可观的。

只不过,由于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军队难以长期独立生存,必须寻找依靠。

吴三桂原本倾向于投靠李自成,如果李自成能够稍微靠谱一点,收服吴三桂,其形势都会好很多很多!

然而,李自成集团实在太不靠谱!非要在招降的时刻去骚扰别人家人,迫使三桂反目!

崇祯、李自成,哪怕当时关内有一个靠谱的统治者,顺治又哪里有机会入主中原呢?

标签: 守山兵马兵力山海关吴三桂多少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去守街亭(三国中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街亭,姜维,马谡,诸葛亮,为什么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用马谡为将,一是不无私心,二是低估了作战难度。题中所询问的赵云、姜维,实际上当时不可能被委去守街亭。赵云与邓芝一起,走箕谷道,发起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因此,想要调赵云来指挥街亭之战,诸葛亮还缺一架直升飞机。姜维则是还没有过“试用期”。姜维刚刚降蜀,而且,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蜀的

  • 秦始皇与隋文帝对比谁的功绩更伟大(你认为谁更厉害一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功绩,秦始皇,对比,厉害,伟大,认为,一些

    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共有8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成吉思汗、老子、隋文帝、孟子。很明显就能看出,这8人只有2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与隋文帝,可见在外国人心目中,秦始皇与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

  • 明朝云南沐王府是干什么的(沐王府在云南势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沐王府,云南,势力,干什么,明朝

    从1383年沐英镇云南开始,直到1661年沐天波遇害,沐氏世代镇守云南,历15代近280年。由于世代镇守云南,威权日盛,尊重拟于亲王,因此,虽然沐家的爵位只是黔国公(首代沐英去世后被追封“黔宁王”),但百姓也把他们的府邸称为“沐王府”。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可以镇云南如此之久呢?沐英本是个苦命孩子,早

  • 刘邦为什么会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稀里糊涂变成造反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造反者,发小卢绾,刘邦,背叛,变成,遭到,为什么,稀里糊涂

    卢绾,是刘邦的旧友。正因如此,尽管他功劳远不至封王,但刘邦还是“开后门”,给他作了燕王。可是,卢绾最后却依然反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是世交。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相爱”,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也“相爱”。(《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从刘邦布衣时起,卢绾就出入上下,可谓同生

  • 刘备一生真正错过的名将(刘备一生中错过的三大武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武将,名将,一生,错过,真正

    刘备独具人格魅力,善于吸引、团结人才。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还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才擦肩而过。刘备与太史慈,曾有过一场短暂的缘分。193年,孔融被黄巾管亥部所围。由于孔融曾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为报恩,前往解救。太史慈请兵击敌,孔融拒绝,坚守待援。大汗天下,早已分崩离析,谁会来救孔融呢?太史慈遂孤身突

  • 孙传庭怎么会输给李自成的(孙传庭与李自成的决战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结果,怎么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孙传庭曾连灭15股义军,擒获老一代“闯王”高迎祥,与洪承畴等人一起将明末起义打入低潮。即便在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表现出可圈可点的军政素养,给李自成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可是,他最终还是连续大败于李自成,兵败身死。这是为什么呢?1636年,孙

  • 为什么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南京经历了几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朝代,南京,王朝,经历,短命,定都,为什么

    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长久?这或许是一个错觉。只能说,定都南京的王朝,因条件所限,上限有限。自东吴建都于建业以来,直到民国,南京常作为首都。立都与南京的王朝、政权,似乎都不长久。上图截取的是以南京(或者曾以南京)为都城的主要政权国祚(如南明弘光政权这种被”秒灭“的政权就不计入了),确实国祚都不算长。对此

  • 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兵和勇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军,兵和勇,意思,衣服,不同,什么

    大清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兵”。也就是是常备的正规军,也称为经制兵。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另一类是所谓“勇”,是在一定地区由地方临时招募的部队。历朝历代,都有常备兵和临时兵。一般情况下,正规军、常备兵是主要国防力量,是顶梁柱,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辅助的。可是,清代,很长时间内,临时工撑起了大清的

  • 范增是项羽的什么人物(范增给项羽出过哪些计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范增,计策,人物,哪些,什么

    范增是一位一流谋士,但与张良这种超一流谋士相比尚有明显差距。所谓一流谋士,就是能准确把握天下形势,并找到应对之道。范增一出山,就表现出了这种能力。1、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的洞察:立怀王,重整反秦大业。范增出山时,正值陈胜被杀,楚地反秦力量群龙无首之时。项梁是名将之后,因此愿意依附他的义军不少,但是,对

  • 王莽杀了所有的儿子是怎么回事(王莽篡位成功为何要杀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杀子,篡位,儿子,成功,为何,怎么,所有

    王莽先后逼杀了自己的3个亲儿子。他一共有6个儿子。其中,有2个儿子是他与侍女所生,很长时间没有公开。4个与正妻所生的儿子中,1人病死,另外3人都先后被他逼令自杀。以至于到最后,王莽不得不公开与侍女所生儿子的血缘关系。那么,王莽为何要先后逼死自己的3个亲儿子呢?回顾这段历史,或许可以让我们对封建社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