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去守街亭(三国中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去守街亭(三国中马谡在街亭败给了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62 更新时间:2023/12/29 19:18:17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马谡为将,一是不无私心,二是低估了作战难度。

街亭之战的选将面

题中所询问的赵云姜维,实际上当时不可能被委去守街亭。

赵云与邓芝一起,走箕谷道,发起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

因此,想要调赵云来指挥街亭之战,诸葛亮还缺一架直升飞机。

姜维则是还没有过“试用期”。

姜维刚刚降蜀,而且,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蜀的。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是不可能放心把军队交给姜维,让他去守街亭的。

而且,后来,姜维是在经过诸葛亮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才逐渐委以带兵之权的。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对姜维的才能还缺乏足够了解。

当然,当时蜀军中,有许多宿将可选。

当时,军中都认为宿将魏延吴懿应当被派去守街亭,只是诸葛亮不听,“违众拔谡”,非要派马谡去。(《三国志.马谡传》)

除此之外,在汉中之战、夷陵之战中得到过锻炼的吴班、陈式、高翔等人,虽然名望不如魏延、吴懿,但其实战经验是胜过马谡许多的。

相比之下,马谡则基本上没有实战经验。

此前,马谡担任的是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之类的职务,刘备时期的战争他基本上没有参加。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只是在送诸葛亮时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但实际上也没有参与南中之战!

如此多的经验丰富的将才可选,诸葛亮为何非要选择没有什么经验的马谡呢?

关键不是“不用谁”

许多朋友聚焦于“为什么不用谁”,并列举了许多“为什么不用谁”的理由。

其实,并不存在“不用谁”的问题。

上述诸将,除了赵云很快去世外,其他将领后来都得到了重用。

北伐中,魏延每次都为前部。

抗击曹真发蜀作战时,魏延、吴懿率军防守反击,深入敌后,击败郭淮等人,立下大功。

第三次北伐时,陈式率军收复武都、阴平。

第四次北伐时,魏延、吴懿、高翔、陈式一起,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除了不让魏延另率一军“异道会于关中”外,诸葛亮对包括魏延在内的这些将领都是大力使用的。

所以,“不用谁”不是问题,非要“用谁”才是问题。

私心

诸葛亮用马谡,很难说没有私心。

早在荆州时期,诸葛亮与马良、马谡的关系就很好。

一起效力刘备后,在给诸葛亮的信中,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

刘备军不是水泊梁山,关系再好,如果没有经过仪式认可或实际亲戚关系,你不能随口叫人家(尤其领导)“兄弟”。

所以,如裴松之所言,诸葛亮与马良,或者是亲戚关系,或者是有正式仪式确立的兄弟关系。

马谡则与诸葛亮“情同父子”(一下子兄弟,一下子父子,关系有点乱。没办法,史书就这么记载的),每次见面,都要从早聊到晚。

或许正是认识到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刘备临终前才会在交代一堆大事之余,特意提醒诸葛亮不可用马谡。(马谡当时只是成都县令、越嶲太守之类的职务,原本不值得皇帝在弥留之际特意交代)

诸葛亮虽然以“无私”著称,但毕竟也是人,想要特意栽培、关照自己的至友也是人之常情。

而且,马谡后来做了诸葛亮的参军,表现出在军事上的一些才能,也不是没有栽培的潜质。

所以,诸葛亮特意要用马谡,不谓无私。

当然,诸葛亮用马谡去守街亭,则主要是由于自己对战局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诸葛亮对街亭之战难度的估计失误

诸葛亮后来反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反为贼所破者···(《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祁山方向的兵力是多于魏军的。

而马谡“统大众在前”,带去了相当部分的兵力,其兵力应当是至少不存在太大劣势的。

街亭,不论有没有旧城,山高不高,其本质都是山谷、狭路作战,这个地形是有利于蜀军的。

所以,诸葛亮认为:蜀军兵力不占劣势,地形有利,即便不能战而胜之,阻击张郃还是有相当把握的。

在诸葛亮的军事思想中,对“将”与“制”的关系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曾表示: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

因此,即便马谡缺乏实战经验,能够依“制”而行,至少可以不败,完成阻击任务。

久在诸葛亮军中为参军,马谡对“制”还是相当熟悉的,而且,诸葛亮也做了“节度”(安排),确保马谡完成阻击任务。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马谡“违亮节度”,根据自己不多的军事经验调整了诸葛亮的部署,结果被老道的张郃抓住漏洞,切断水源,一败涂地。

值得注意的是:马谡败后,蜀军聚集在王平军中,在王平的节度下,顺利退军。

也就是说:蜀军确实是“有制之兵”,只要蜀军发挥正常的战斗力,是可以抗击魏军的。

所以,街亭之战,不是蜀兵不如魏兵,而是马谡不如张郃。

有制之兵在无能之将变成无制之军,一败涂地,又在有能之将王平的率领下,变成有制之兵,但是···胜负已分!

诸葛亮的反思

战后,诸葛亮给后主上表,总结教训。

他认为,此次失利,直接原因是: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

也就是说,诸葛亮坚持认为:马谡失败的原因是“违命”,不遵其节度。

而诸葛亮归结的深层原因是:用人不当!一意孤行!

其后,诸葛亮反思:兵多于贼不能取胜,其病不在兵少,在于一人耳!

此后,诸葛亮“布所失于天下”,公开反省自己的错误。考微劳,甄壮烈,厉兵讲武,选择将领,操练军队,以强其军。

其后,蜀军的战斗力逐渐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次北伐收复武都、阴平是;四次北伐在卤城大败司马懿,射杀张郃···

此后的交战中,“为贼所破”的情况很少出现,反而是能在正面交锋中战而胜之。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

只是···其代价是错过了最好,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断关陇之臂”的战机。

即便诸葛亮此后战力提高,但像第一次北伐时这种机会一去不返了。

诸葛亮“违众拔谡”,其过失是毫无疑问的,连他自己都“布所失于天下”,后人更不必为之辩论了。

其失误的原因,一则是出于私心,对缺乏经验的马谡给予了不适当的期望,二则是出于自己对战局的错误判断,低估了张郃的将略和魏军的实力。

尽管他后来进行了总结、反省,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但其错过了唯一的机遇,从此注定“壮志难酬”,得不偿失。

标签: 街亭姜维马谡诸葛亮为什么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与隋文帝对比谁的功绩更伟大(你认为谁更厉害一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隋文帝,功绩,秦始皇,对比,厉害,伟大,认为,一些

    美国著名学者麦克·哈特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共有8位中国人上榜,分别是:孔子、蔡伦、秦始皇、毛泽东、成吉思汗、老子、隋文帝、孟子。很明显就能看出,这8人只有2人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也就是秦始皇与隋文帝,可见在外国人心目中,秦始皇与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

  • 明朝云南沐王府是干什么的(沐王府在云南势力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沐王府,云南,势力,干什么,明朝

    从1383年沐英镇云南开始,直到1661年沐天波遇害,沐氏世代镇守云南,历15代近280年。由于世代镇守云南,威权日盛,尊重拟于亲王,因此,虽然沐家的爵位只是黔国公(首代沐英去世后被追封“黔宁王”),但百姓也把他们的府邸称为“沐王府”。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可以镇云南如此之久呢?沐英本是个苦命孩子,早

  • 刘邦为什么会遭到发小卢绾的背叛(稀里糊涂变成造反者)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造反者,发小卢绾,刘邦,背叛,变成,遭到,为什么,稀里糊涂

    卢绾,是刘邦的旧友。正因如此,尽管他功劳远不至封王,但刘邦还是“开后门”,给他作了燕王。可是,卢绾最后却依然反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是世交。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相爱”,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也“相爱”。(《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从刘邦布衣时起,卢绾就出入上下,可谓同生

  • 刘备一生真正错过的名将(刘备一生中错过的三大武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备,武将,名将,一生,错过,真正

    刘备独具人格魅力,善于吸引、团结人才。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还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才擦肩而过。刘备与太史慈,曾有过一场短暂的缘分。193年,孔融被黄巾管亥部所围。由于孔融曾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为报恩,前往解救。太史慈请兵击敌,孔融拒绝,坚守待援。大汗天下,早已分崩离析,谁会来救孔融呢?太史慈遂孤身突

  • 孙传庭怎么会输给李自成的(孙传庭与李自成的决战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传庭,李自成,决战,结果,怎么

    《明史》说: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希望。孙传庭曾连灭15股义军,擒获老一代“闯王”高迎祥,与洪承畴等人一起将明末起义打入低潮。即便在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他依然表现出可圈可点的军政素养,给李自成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可是,他最终还是连续大败于李自成,兵败身死。这是为什么呢?1636年,孙

  • 为什么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南京经历了几个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朝代,南京,王朝,经历,短命,定都,为什么

    定都南京的王朝都不长久?这或许是一个错觉。只能说,定都南京的王朝,因条件所限,上限有限。自东吴建都于建业以来,直到民国,南京常作为首都。立都与南京的王朝、政权,似乎都不长久。上图截取的是以南京(或者曾以南京)为都城的主要政权国祚(如南明弘光政权这种被”秒灭“的政权就不计入了),确实国祚都不算长。对此

  • 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兵和勇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军,兵和勇,意思,衣服,不同,什么

    大清的军队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兵”。也就是是常备的正规军,也称为经制兵。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另一类是所谓“勇”,是在一定地区由地方临时招募的部队。历朝历代,都有常备兵和临时兵。一般情况下,正规军、常备兵是主要国防力量,是顶梁柱,临时招募的部队,一般是辅助的。可是,清代,很长时间内,临时工撑起了大清的

  • 范增是项羽的什么人物(范增给项羽出过哪些计策)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范增,计策,人物,哪些,什么

    范增是一位一流谋士,但与张良这种超一流谋士相比尚有明显差距。所谓一流谋士,就是能准确把握天下形势,并找到应对之道。范增一出山,就表现出了这种能力。1、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的洞察:立怀王,重整反秦大业。范增出山时,正值陈胜被杀,楚地反秦力量群龙无首之时。项梁是名将之后,因此愿意依附他的义军不少,但是,对

  • 王莽杀了所有的儿子是怎么回事(王莽篡位成功为何要杀子)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莽,杀子,篡位,儿子,成功,为何,怎么,所有

    王莽先后逼杀了自己的3个亲儿子。他一共有6个儿子。其中,有2个儿子是他与侍女所生,很长时间没有公开。4个与正妻所生的儿子中,1人病死,另外3人都先后被他逼令自杀。以至于到最后,王莽不得不公开与侍女所生儿子的血缘关系。那么,王莽为何要先后逼死自己的3个亲儿子呢?回顾这段历史,或许可以让我们对封建社会权

  • 三国有文鸯这个人物吗(三国后期第一猛将文鸯的下场)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鸯,下场,人物,后期,第一,这个

    虽然他立有大功,却仍然不被朝廷重用。最终,他更是莫名其妙死于权力内斗。常山赵子龙的“七进七出”是一个文学篇章。而文鸯却把“七进七出”搬到了正史。255年,文鸯随其父在寿春骑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率大军急行而近,文钦大惊。文鸯建议趁敌立足未稳,挫其气势。遂与其父兵分两路,夹击司马师。文鸯鼓噪而进,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