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哪个重要(哪张战争的影响意义更大)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哪个重要(哪张战争的影响意义更大)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721 更新时间:2023/12/5 3:47:45

含金量的标准必须要先给定下来,否则没法讨论。

标准就是对之后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做价值判断只做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更大一点。论据有三:

1.大格局上看:官渡之战是北方统一之战,赤壁之战是南北分裂之战

官渡之战,之所以没有提前爆发,主要原因是袁绍没有统一河北。如果袁绍提前统一了河北,他根本就不会给曹操机会,早就以河北精兵逐鹿中原了。

但是,等袁绍统一了河北,曹操也基本搞定了中原,至少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中原根据地。

所以,曹袁之争,争的是中原霸主和北方天下。

战争的结果是袁绍战败,随后袁绍的那些儿子们又不争气,于是曹操统一了北方。

统一北方的曹操,有些飘了。他想立即结束天下纷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举国统一,再造一个汉家盛世,或者曹家盛世。所以,很仓促地发动了征南之战。

曹操很能打,而且曹操运气足够好。

南方天下有两股势力,一个是荆州刘表势力;一个是江东孙权势力。所以,曹操要对付两股势力。

但是,刘表死后,荆州立即投降。所以,曹孟德真得可以高兴地脱衣服跳舞了、

因为干掉江东就能一统天下了。而且,曹操已经据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横槊赋诗,他马上就会成为千古风流人物。

但是,赤壁之战,孙刘两家联盟,硬是击溃了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曹魏集团,不仅没有占领江东,而且也没有彻底拿下荆州。荆州,基本就被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家给分了,而且曹操分得也不多。

赤壁之战后,就是天下三分的形势。但是,也可以看做是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方是雄踞中原的曹操势力,南方是孙权的江东政权以及刘备的益州政权。

所以,赤壁之战在大格局上,影响更大。

2.大趋势上看:赤壁之战开了南方政权的独立存在

三国以前,南方政权从来没有独立存在过。

楚战国横跨江淮,而且推进到了黄河流域。始皇帝扫荡天下,基本上就没把长江看做天险,不仅跨过长江而且打到珠江和南海。汉帝国的吴楚七王之乱,也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被平定了。

即便是西汉末年、东汉末年,南方都没有独立政权的存在。南越武王赵佗一支,只能算是岭南的化外割据政权。

但是,赤壁之战后,就不一样了,南方政权开始独立存在。

主要的南方政权东吴,有国六十多年,20年算一代人的话,东吴基本上存在了三代人。三代人,能改变很多事。

西晋统一,只是把南方政权暂时性地纳入麾下。五胡乱华以及冠带南迁后,南方政权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北方政权很难消灭它,而且南方政权屡屡向北图谋,它还要统一北方。

而这个局面的产生,应该开始于赤壁之战。而官渡之战却没有形成中原政权和河北政权的长期对立,仅是北方的一场事势相激的局部战争和阶段战争。

3.大开发上看:南方政权的存在有利于南方的开发

如果赤壁之战,曹操胜利,那么长江领域的地位仍旧是黄河领域的附庸。黄河领域的中原会越来越强,而长江领域的江东与荆州只能作为配角。

但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就不会这个样子。因为任谁都不能再把江东和荆州看做附属的存在,而且必须要高度重视。

曹魏和司马晋为了攻灭东吴,在江淮一带垦荒屯粮,就干了三十多年。

而且江东政权为了防备北方的入侵,也不敢掉以轻心,也是拼命地自我发展。在竞争形态下,南方得到了快速而深刻的开发。

同时,作为独立政权存在的南方,有利于加速内部整合。世家大族成为举国豪门,东吴皇室拼命地治理南方。

所以南方的人才会留在本地,而不是想着跑到洛阳。西晋统一之后,南方不仅没有成为北方的负担,而且开始向洛阳政权输送人才。

而这个局面也是赤壁之战奠定的。官渡之战后,河北并没有因为加入中原而加快开发的进度。

官渡之战前,河北已经开发,但是开发的力度随着中原的崛起,只能再次降下来。因为国家毕竟不能自己分裂出两个中心。

所以,后期河北胡化,也就不足为怪了。顶级的士族豪门肯定属于洛阳,而河北的精英人才也会跑到洛阳。

标签: 官渡赤壁战争意义影响重要哪个

更多文章

  • 项羽死于哪一场战役(楚汉之争项羽败在什么地方 )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杂谈

    古老的《孙子兵法》早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负不仅可以决定个体的命运,还能决定历史的走向。楚汉战争历时三年,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彭城大战和垓下之战最为精彩。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兵马大败刘邦五十万大军。可是到了垓下之战时,时不我与,楚霸王项羽终于节节败退,最终

  • 清朝最后一批宫女去哪了(清朝灭亡后宫女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宫女,灭亡,结局,清朝,最后,如何

    清朝的宫女,都是上三旗贵女,但清朝灭亡后,没人会娶她们。她们有4个去处,自愿去青楼、被男人玩弄还算好结局,绝大多数的际遇都很惨。1912年,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结束。大家欢呼雀跃,紫禁城的宫女们却发了愁。清朝的宫女,大多非富即贵。她们舍弃锦衣玉食的生

  • 蒲松龄塑造婴宁这一形象的意义(蒲松龄笔下婴宁有哪些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婴宁,蒲松龄,笔下,特征,塑造,意义,形象,哪些

    蒲松龄与他同时代法国作家莫迫桑是公认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但莫迫桑举世闻名而蒲松龄的地位却远远不如莫迫桑,而实际上,蒲松龄的成就远远高于莫迫桑。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疑是蒲松龄文学成就的体现,但此书刚刚出现的时候评价并不高,认为此书过于荒诞,纪晓岚尤恨这部书,他儿子就是看这部书晚上睡觉梦见“鬼”吓死的

  • 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武则天跟李治是真爱感情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娶,武则天,反对,感情

    虽然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但李治娶她,娶得名正言顺。另外,李治还把她姐姐母女,都纳入了后宫。都说“脏唐乱汉”,但唐朝的“婚嫁乱象”,还真算不上败坏人伦。最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她进宫时,只有14岁,被封才人,赐号“媚”。在李世民的后宫,武则天足足待了11年,却始终不曾被晋封,一直都是才人。公元6

  • 宁穷死不娶生妻是什么意思(宁穷死别娶生妻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生妻,穷死,意思,出自,宁穷死别,哪里,什么

    很多俗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生妻,最早指年轻貌美的妻子。但除了“宁穷死,别娶生妻”外,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古人宁可娶寡妇,也不娶生妻,为什么?这事,和苏武有关。“生妻”一词,最早就出现在苏武的故事中。当时,苏武出使匈奴,却惨被扣留。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贵族用了很多

  • 岳飞死后秦桧活了几年(秦桧因为什么害死岳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桧,岳飞,什么,因为

    岳飞死后,秦桧作为大功臣,当了23年宰相。除了杀岳飞,他基本没做什么错事,但秦桧死后,宋高宗仰天大笑:“老匹夫终于死了,朕再也不用在鞋子里藏刀了!”秦桧是南宋宰相。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秦桧诬告岳飞。秦桧称:(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受诏不救淮西,其罪当诛。同年12月,宋高宗下令:“岳飞特

  • 镇元子和如来佛祖谁厉害(镇元子和如来是一个地位级别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镇元子,佛祖,地位,如来,级别,厉害,一个

    在《西游记》里号称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就是惊鸿一瞥,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就在神龙见首不尾之间,看出了镇元子法力高深。一招袖里乾坤将师徒四人全部拿住,这真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这一手法力不亚于如来佛的手掌心。那这位地仙之祖与佛祖之间地位谁高谁低,谁的辈分大。就法力而言又是谁高。镇元子是道家的,如来是佛家

  • 清末新政时间及影响(清朝末期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新政,王朝,挽救,影响,清末,末期,清朝,时间,为何

    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到1911年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改革内容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这次改革可谓是清政府最认真的一次改革,涉及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各

  • 齐大非偶是啥意思(成语典故齐大非偶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大非偶,典故,成语,意思,出自,哪里

    成语“齐大非偶”说的什么,出自何处,有没有意思相近的词语?“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价值观和当代公正、平等生命体关系的思维观念不符合,所以如今使用得很少。其实这个成语有个近义词——“门高非偶”。这个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

  • 晋朝的开国之君是谁(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司马炎,皇帝,晋朝,西晋,开国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为何庙号是世祖,而不是太祖?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担任相国,袭封晋王,不久之后,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天下统一。太熙元年(290年5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