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明朝朱瞻基为什么壮年而死(朱瞻基那么年轻就死成了谜团 )

明朝朱瞻基为什么壮年而死(朱瞻基那么年轻就死成了谜团 )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166 更新时间:2024/1/9 0:26:43

朱瞻基13岁被立为皇太孙,15岁远征漠北,26岁登基,次年就平定叔叔的叛乱。他不好女色,不弄丹药,却在36岁时突然暴毙。他的死因,后世争论了600年。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自小被他当成接班人培养。

朱瞻基出生时,朱棣还是燕王,但他突然梦见了父亲朱元璋

在梦中,朱元璋将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朱棣,并嘱咐他:“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此后,朱棣听闻下人来报,他得了一个孙子。

这个孙子,就是朱瞻基。

当时,朱棣摸着小婴儿的脸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此后,他就把朱瞻基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甚至,他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也与朱瞻基脱不了关系。

朱瞻基有多受宠呢?

本来朱棣一点都不喜欢儿子朱高炽,但为了把皇位交到孙子手中,夺取皇位后,他就册立了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

一时之间,“好圣孙”的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继位,朱瞻基也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

3年后,48岁的朱高炽去世,26岁的朱瞻基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的第5位帝王。

他文武双全,刚继位,就迅速肃清叛乱,解决了蠢蠢欲动的叔叔,并改革政治机构,休养生息,一度出现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仁宣之治,是继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又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经济空前发展的局面。

由此可见,朱瞻基的才能不凡。

史书上甚至直接称他的功绩,堪比“文景”。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朱瞻基要带着大明,走向巅峰时,他突然重病离世,年仅36岁(实岁)。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从明史的记载看,朱瞻基从生病到离世,中间只有3天。

他一向能文能武,身体康健,如此匆匆离世,引起无数人怀疑

后世关于朱瞻基去世的真相,争论不休,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辞:

其一,家族遗传病。

追溯朱家一脉的寿命,我们可以发现,“短寿”早已有迹可循。

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标,37岁病逝;朱棡,40岁病逝;朱梓,21岁去世;朱杞,一岁去世;朱檀,20岁去世;朱松,28岁病逝;朱楹,34岁去世……

朱元璋的儿子们,似乎都很短命。

在40岁之前,因为病弱去世的,有近10个。

此外,好几个孩子,是在青年时自焚而死。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算是非常长寿的了,他足足活了64岁。

但朱棣的儿子,似乎命也不长:

  • 明仁宗朱高炽,47岁病逝;

  • 汉王朱高煦,46岁被杀;

  • 朱高燧,50岁病逝;

  • 朱高爔,不到1岁,就早夭了。

  • 和朱元璋一脉对比,朱棣这一脉,寿命似乎不错,但也少有活过50岁的。

    我们再来看看朱瞻基的儿子,遗传病问题就更明显了。

  • 大儿子朱祁镇,幼年有残缺,长到八九岁才真正学会走路,差点与皇位无缘,37岁去世;

  • 二儿子朱祁玉,多年求子不得,24岁好不容易得一个儿子,儿子却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他30岁因重病去世;

  • 《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从上述分析来看,朱瞻基一脉,不管是往上追溯到朱元璋,还是往下追溯看后代,在寿命上都不算长。

    皇家天子,养尊处优,寿命却这样短暂,实在不正常。

    因此,有学者推论,朱瞻基英年早逝,极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病。

    其二,过劳死。

    除了遗传病之说,还有不少人认为,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劳累过度

    因为太受宠,朱瞻基一出生,就被迫学了帝王之术

    古代的皇帝,可真不好当,要学的东西非常多。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基本上相当于全年无休的高三生活,朱瞻基一过就是一辈子。

    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朱瞻基太聪明了,不管是文史经学、农耕用具,还是谋略武艺,他无一落下。

    当上皇帝后,他又在几年内创造了仁宣之治。

    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其三,吃仙丹,金属中毒。

    自古皇帝,都有求仙问药、长生不老的嗜好,明朝皇帝中也不乏其人。

    而古代所谓的“仙丹”,基本都是重金属,吃多了容易中毒而死。

    于是,有人推测,朱瞻基去世,是否是因为吃了仙丹,重金属中毒?

    其四,沉迷女色,虚耗过度。

    有野史称,朱瞻基曾经找太医要过房中药。

    于是,有人联系朱瞻基游戏人生的性格,便认为他可能是因“纵欲过度”而死。

    以上,是后世推测朱瞻基死因的主要说法。

    但我认为,除了第一种说法比较站得住脚外,其他说法,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第一,就算朱瞻基工作量大,也绝不至于过劳死。

    朱瞻基过劳死的说法,实在是有些站不住脚。

  • 1.朱瞻基身体健硕,有着军人般的体魄。

  •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

    自此之后,朱棣的每一次出征,几乎都会带上他。

    朱棣此举,是提前练兵,也是帮着朱瞻基强身健体。

    因为爷爷刻意的高强度训练,朱瞻基和病痛缠身的父亲朱高炽截然不同。

    他生得健硕,生机勃勃,从外表来看,他与朱棣的身体最为相似。

    而朱棣在常年征战的情况下,足足活到了60多岁。

  • 2.朱瞻基登基后的工作量,远远不及朱元璋和朱棣。

  • 朱元璋继位时,因为多疑的性格,废了胡惟庸,并大肆揽皇权,时刻不敢休息。

    他曾在8天之内,审批阅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据史书记载,从登基到去世,朱元璋几乎没有休息过。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而朱棣,因为夺皇位、御驾亲征、稳内政等诸多事项,过得也并不轻松。

    和朱元璋、朱棣相比,朱瞻基登基时,虽有虎视眈眈的汉王,但整体而言,还是轻松了很多。

    他在位时,明朝的局势和朝政已经稳定很多,也不需要那么忙公务。

  • 3.朱瞻基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应该比较闲适。

  • 在位期间,朱瞻基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还绘画了《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等一大堆名画。

    有心思发展兴趣爱好的皇帝,想必生活还是比较闲适的。

    因此,说朱瞻基的去世,是因为过劳死,实在让我不敢苟同。

    第二,朱瞻基绝不可能因金属中毒而死。

    的确,古代帝王都爱寻丹问道,但偏偏,朱瞻基是个例外。

    他一点都不喜欢炼丹之术,这一点,从他的遗诏中就能看出来。

    《明实录》: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

    “夫死生常理”几个字,充分说明了朱瞻基,对于生死看得很淡,不过是顺应天理。

    寻丹问道,为的是长生不老。

    但是,朱瞻基本人对生死看得非常淡,根本不屑于去讨好术士,他只是遗憾,没能把祖辈留下的江山打理好。

    此外,明朝的史书中,看不到半点朱瞻基服用“仙丹”的痕迹。

    退一步说,就算朱瞻基服用丹药,也绝不至于30多岁,就因金属中毒而亡。

    毕竟,《甄嬛传》中的雍正,可是结结实实吃了好多年朱砂,才见效的。

    第三,朱瞻基并不好女色。

    野史中说朱瞻基“纵欲过度”,可正史中却没有相关记载

    而从朱瞻基的后宫来看,他应该是个不好女色的人。

    朱瞻基的后宫,一共仅有14个后妃,其中10个都在他死后被安排了殉葬。

    剩下四个,一个是被废掉的皇后胡善祥,一个是他最爱的孙氏贵妃。

    从孩子的数量来看,朱瞻基仅有2个儿子、3个女儿,这5个孩子,分别来自3个母亲。

    这样的“成绩”,在皇帝中实在不值一提,也很难给他扣上“好色”的帽子。

    要知道,朱元璋后妃无数,光是儿子就有26个,女儿也有16个。

    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是个很深情的男人,他非常宠爱孙氏,为了她不惜废掉胡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取自《明史纪事本末》)

    这样的朱瞻基,绝不可能因为纵欲而死。

    朱瞻基的真正死因

    如果一定要为朱瞻基找一个英年早逝的理由,我更愿意相信,是遗传因素+征战受伤

    朱瞻基征战多次,曾经三次边境巡逻,其中第三次就是在1434年,而他去世的时间是1435年。

    两个时间,中间只隔了1年,而且,1434年,漠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强大的瓦剌在北边肆虐,成为了蒙古一带的支配力量。

    瓦剌,就是后来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的部落。

    史书上没有记载,在这次巡逻中,朱瞻基是否受伤。

    但是,他前一年还能前往边境巡逻,第二年就突然离世,着实有些不对劲。

    或许,明朝皇室确实有遗传病,不能长寿,但朱瞻基在边境巡逻,也有可能受了伤。

    不得不说,大明王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帝王。

    朱元璋、朱棣,就不用说了,身体柔软的朱高炽,同样非常了不得。

    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直接带着明朝走向顶峰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

    若是再给朱瞻基多一点时间,让他更好发挥他的雄韬无论,或许,明朝绝不会300年而亡。

    毕竟,能坚守“天子守国门”的大明,又怎么可能那么无能?

    只是,朱瞻基的后代明英宗朱祁镇,实在难堪重任。

    标签: 历史杂谈

    更多文章

    • 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哪个重要(哪张战争的影响意义更大)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官渡,赤壁,战争,意义,影响,重要,哪个

      含金量的标准必须要先给定下来,否则没法讨论。标准就是对之后历史走向的影响,不做价值判断只做客观评价。赤壁之战的意义更大一点。论据有三:1.大格局上看:官渡之战是北方统一之战,赤壁之战是南北分裂之战官渡之战,之所以没有提前爆发,主要原因是袁绍没有统一河北。如果袁绍提前统一了河北,他根本就不会给曹操机会

    • 项羽死于哪一场战役(楚汉之争项羽败在什么地方 )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杂谈

      古老的《孙子兵法》早就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也就是说,战争的胜负不仅可以决定个体的命运,还能决定历史的走向。楚汉战争历时三年,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彭城大战和垓下之战最为精彩。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兵马大败刘邦五十万大军。可是到了垓下之战时,时不我与,楚霸王项羽终于节节败退,最终

    • 清朝最后一批宫女去哪了(清朝灭亡后宫女的结局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宫女,灭亡,结局,清朝,最后,如何

      清朝的宫女,都是上三旗贵女,但清朝灭亡后,没人会娶她们。她们有4个去处,自愿去青楼、被男人玩弄还算好结局,绝大多数的际遇都很惨。1912年,隆裕太后临朝称制,颁布《退位诏书》,自此清朝灭亡,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正式结束。大家欢呼雀跃,紫禁城的宫女们却发了愁。清朝的宫女,大多非富即贵。她们舍弃锦衣玉食的生

    • 蒲松龄塑造婴宁这一形象的意义(蒲松龄笔下婴宁有哪些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婴宁,蒲松龄,笔下,特征,塑造,意义,形象,哪些

      蒲松龄与他同时代法国作家莫迫桑是公认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但莫迫桑举世闻名而蒲松龄的地位却远远不如莫迫桑,而实际上,蒲松龄的成就远远高于莫迫桑。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无疑是蒲松龄文学成就的体现,但此书刚刚出现的时候评价并不高,认为此书过于荒诞,纪晓岚尤恨这部书,他儿子就是看这部书晚上睡觉梦见“鬼”吓死的

    • 李治娶武则天没人反对吗(武则天跟李治是真爱感情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治娶,武则天,反对,感情

      虽然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但李治娶她,娶得名正言顺。另外,李治还把她姐姐母女,都纳入了后宫。都说“脏唐乱汉”,但唐朝的“婚嫁乱象”,还真算不上败坏人伦。最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小老婆。她进宫时,只有14岁,被封才人,赐号“媚”。在李世民的后宫,武则天足足待了11年,却始终不曾被晋封,一直都是才人。公元6

    • 宁穷死不娶生妻是什么意思(宁穷死别娶生妻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生妻,穷死,意思,出自,宁穷死别,哪里,什么

      很多俗语,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生妻,最早指年轻貌美的妻子。但除了“宁穷死,别娶生妻”外,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寡妇门前是非多,但古人宁可娶寡妇,也不娶生妻,为什么?这事,和苏武有关。“生妻”一词,最早就出现在苏武的故事中。当时,苏武出使匈奴,却惨被扣留。为了让苏武投降,匈奴贵族用了很多

    • 岳飞死后秦桧活了几年(秦桧因为什么害死岳飞)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桧,岳飞,什么,因为

      岳飞死后,秦桧作为大功臣,当了23年宰相。除了杀岳飞,他基本没做什么错事,但秦桧死后,宋高宗仰天大笑:“老匹夫终于死了,朕再也不用在鞋子里藏刀了!”秦桧是南宋宰相。公元1142年(绍兴十二年),秦桧诬告岳飞。秦桧称:(岳飞)谩侮先皇、意图谋反、受诏不救淮西,其罪当诛。同年12月,宋高宗下令:“岳飞特

    • 镇元子和如来佛祖谁厉害(镇元子和如来是一个地位级别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镇元子,佛祖,地位,如来,级别,厉害,一个

      在《西游记》里号称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就是惊鸿一瞥,再也没有出现过,但就在神龙见首不尾之间,看出了镇元子法力高深。一招袖里乾坤将师徒四人全部拿住,这真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这一手法力不亚于如来佛的手掌心。那这位地仙之祖与佛祖之间地位谁高谁低,谁的辈分大。就法力而言又是谁高。镇元子是道家的,如来是佛家

    • 清末新政时间及影响(清朝末期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新政,王朝,挽救,影响,清末,末期,清朝,时间,为何

      1901年开始的清末新政为何没能挽救清王朝?清末新政是指1901年到1911年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默许,改革内容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这次改革可谓是清政府最认真的一次改革,涉及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各

    • 齐大非偶是啥意思(成语典故齐大非偶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大非偶,典故,成语,意思,出自,哪里

      成语“齐大非偶”说的什么,出自何处,有没有意思相近的词语?“齐大非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齐大非偶”是个成语,但是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因为价值观和当代公正、平等生命体关系的思维观念不符合,所以如今使用得很少。其实这个成语有个近义词——“门高非偶”。这个是不是相对更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