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梨的发展过程?
梨起源于中亚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有野生品种。梨有3000年左右的种植历史,在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梨是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
梨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地区,有上百个品种,有些近似圆形,但大多数是椭圆形,梨皮呈黄色、棕色、红色或绿色,可以食用。梨的果肉通常又软又薄,有些品种的梨子在接近中心的地方有沙砾样的口感,其果肉呈白色或奶酪色,口感很不错。不同品种的梨子含汁量、软度和脆性都不同。
中国古代到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
2019年全国各省区的GDP数据都已经公布了。从经济数据来看,南方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据了全国的65%,北方的经济总量只有全国的35%。南方经济水平最低的西南地区也已经几乎超越了西北和东北地区。为什么南北差距会越拉越大呢?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利用经济规律去分析问题。
一,上古时代北方的先发优势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这告诉我们,在早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后期转移到了南方。为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先来说说为什么早期的经济重心是北方。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
古代世界主要有农耕文明、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几种类型。海洋文明重视沿海地区的开发,农耕文明重视内陆地区的开发。中国是最典型的农耕文明。在文明出现的初期,越有利于农业起源的地方,文明就越发达。在古代,北方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农业,南方对商品经济的需求更大。
北方更有利于原始农业发展
在中国,南方的农业起源比北方早,但是南方的山地多,冲击平原少,土地开发难度大。北方的平原大多数黄河冲击形成的,土壤疏松。春秋战国之前,中国人使用的农具基本都是原始农具,很少有金属农具,因此更适应在北方开发。
上古时代北方气候温暖
中国古代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不过总体而言,春秋战国之前的北方的气候类似于现在的亚热带气候,气温比现在高,降雨量也丰富。这样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时北方的生态自然环境也十分优越,黄土高原还是大片的森林,河西走廊一带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二,南方的后发优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南方的优势开始显示了出来。从春秋战国开始开始,这种变化就开始出现,南方的开发就加快了。南方的优势表现为几点。
南方更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人类的经济发展都是从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变。南方河湖众多,拥有大量的优良港口,更有利于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例如在西汉时期,岭南一带还是十分落后的,但是广州已经成为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尤其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更是异常繁荣。北方也有国际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但是这条路凭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匹、骆驼,运输量有限。另外,游牧民族对路上丝绸之路的干扰很大。宋朝开始,路上丝绸之路就衰落了。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铁农具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随后不断在全国进行推广。于是乎,过去南方难以开发的土地开始大量被开垦出来。两汉时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江南地区就已经成为了鱼米之乡。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已经基本平衡。到了宋朝,“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就是“湖光熟,天下足”。
南方的气候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南方的降雨量比北方丰富,气温高,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在宋朝出现了一年两熟后,南方的优势进一步显示了出来。过去是因为土地开发限制了规模,后来大量的土地开垦了出来,导致南方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北方。宋朝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而北方的气候不断干旱,森林不断被破坏,草原变成了沙漠,黄土高原的森林也消失了。如此,北方的可耕地面积就下降下,产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南方社会环境更加稳定
南方西有横断山,南部是东南亚,东边是大海,四周几乎没有外来威胁,一直以来比较安定。北方面临大漠、青海、西域、东北四个方面的游牧民族冲击,历史上战乱不断。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很大,每当战乱发生,北方人就会大量迁徙到了相对稳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的开发。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南北经济格局变化
中国近代的经济格局变化,主要是沿着古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步,如商品经济不断取代自然经济,东南地区的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但是新中国建立后,北方经济曾经出现了一次逆袭。这是为什么呢?
新中国前30年推行了计划经济
现在我们用“市场经济”这个词语来取代“商品经济”这个词语。新中国建立后,推行了“三大改造”,将中国的经济转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苏联模式。这种经济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经济活跃度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经济经济期间,中国大部分的投资都在北方,尤其是在东北。这就造成了北方的经济出现了短暂的“复兴”。如果这个时代,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青海西藏,青藏高原也未必不会成为工业基地。
北方煤铁资源丰富
苏联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基本资源就是煤矿和铁矿石,两者是工业的基础。中国的煤铁资源基本集中于北方。不仅是煤铁,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也大多数分布于北方。这就是使得北方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时代早期都会有煤矿资源型城市兴起,如美国东北部、英国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从这一点上来说,当时北方复兴也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的。
改革开放后,南方的经济就迅速崛起。发展到了现在,南方经济又实现了对北方经济的超越,这又是为什么呢?
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
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弃苏联模式,学习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南方的优势又开始出现了。比如广东福建一带的人民和海外联系更加密切,能够吸引外资,技术。南方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而北方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比较大,人们的思维难以转型。同时,北方生产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低,而南方的轻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加明显。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末,世纪的产业支柱都是重工业,也就是煤铁为中心的经济。然而,90年代之后,从美国开始的信息化革命改革了世界经济格局。原子能、微电子、基因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兴起,让国家经济的竞争演变为了科技的竞争。这一次改变使得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走向了衰落,而兴起的是一个个的科技智慧城市。计划经济时代兴起的北方各大资源型城市都无法逃离这种趋势。相反,南方轻装上阵的城市更容易接纳这种新兴工业,如杭州、深圳就是这样的高科技城市。目前,中国主要的网络巨头基本都是南方创立的。
虽然南北方的经济差距拉大,但是这并不代表北方会走向衰落,因为差距只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地区经济都无法达到平衡,即使是在美国也是如此。每个地区都应该找到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地区和地区之间应该形成分工。如此,经济才会相对协调。
银票到纸币的发展过程?
银票古已有之,唐朝称之为"飞票",宋朝发展为“交子"。到清朝咸丰时期,称之为"大清通行宝钞",这也是今天钞票的鼻祖。
清末,效仿西方印制纸币,日本侵华战争发行的准备票用的就是大清银行纸币的版,只是改了个名而已。纸币风行中国是民国时,宋子文为国民党政府筹集资金,开始发行纸币,等同银元一起流通。
中国古代铁犁牛耕发展过程和措施?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8)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9)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10)元朝:棉花种植区域进一步推广到全国。
(11)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l
简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过程?
1、先秦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野史杂记,其中孕育着种种小说因子,构成了小说的孕育期。
2、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故事初具小说规模,构成了小说的雏形期
3、唐传奇的产生,把文言短篇小说推向成熟。
4、宋元说话艺术,把白话小说推上发展之路,使白话小说从此成为主流,而且把史传体与民间说唱体结合起来,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中国古代医学家的发展过程(朝代,人物,成就)?
针灸之祖
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
华佗,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
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
宋慈,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中国古代对现代的解释?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完美契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低级需求以后,会有意识地通过学习、思考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
2、古人说的“中庸”我觉得其实是一种平衡之美,这种平衡对于我一个天秤座感受更深,对于古人而言,既可以用《论语-雍也篇》解释为“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先天的资质跟后天的学习教养达到完美平衡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君子。古代其实对于君子的要求很高,除了以上的理论层面以外,其实具体的还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简单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行最重要,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达到君子标准的人实在非常少,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其实都是打工人,如果有真正的君子,那一定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不是群体化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来的(而作为当代的君子,我觉得其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是对于女性的尊重,因为从知乎就可以看出来,学历不代表修养,其实我觉得但凡是有修养够得上一定水准的人,对于不同的个体、性别、意识、文化、信仰都能够做到尊重,不论男性女性)。
当然这种平衡也可以用来形容文章,立意跟文采同时具备,既文章的骨相停匀,肌理丰润(在这里强烈推荐个人心目中孤篇冠绝全唐的《滕王阁序》),还可以形容古代读书人的能在两种境界中找到平衡,既有居庙堂之高治国平天下的才华气魄,又有能处江湖之远修身齐家的淡泊从容。到了近现代,你也可以理解为教育学里面的一个主张“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所以“中庸”备受儒家思想推崇,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且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高到很多人对它产生了误解。
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于这句话,其实更多的是个人感悟,能引领时代,改变世界的人很少,大部分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办法跟大环境抗衡,很多东西都不是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大的像天灾疫病,小的比如亲人生老病死、公司裁员、恋人出轨、甚至飞机晚点……生活里这些不能由自己掌控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自己能掌握的大概只有坚守本心,努力生活。
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希望所有女生感谢把这篇古诗选进中学课本的老师,我觉得大概率是个女老师在向所有花季少女发出警告吧,不要太沉迷爱情相信男人,男生天生比女生理性(不是性别歧视,从远古人类的分工来看,男性负责在外狩猎,大脑需要对于环境、危机、猎物快速判断,所以他们很容易通过理性分析趋向利益最大化,自古以来被写进诗文里面的陈世美够多了,而女性主要在家哺育后代,环境变化和危机很小,反而更关注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所以更感性,当然随着现在更多女性接受教育参与劳动,与男性在同一个赛道,后面这种远古基因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所以很多男生在恋爱到婚姻里,都是综合考虑这个女生的价值来决定的,而女生很可能因为一个渣男给她送了一次伞就上头了,这种性别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导致择偶差异的例子太多了。
5,《孟子-梁惠王》: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基本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鼻祖了,到了几千年以后很多动物都灭绝了我们才想起来禁渔禁捕保护生态系统,不知道是不是有点晚。
中国古代词典到现代有多少种版本?
有五个版本,即第1版(1979年),修订版(1993年),第3版(1998年),第4版(2005年)和第4版缩印本(2005年)。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1979年出版的,主要编写者是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徐敏霞。关于这本字典的编纂经过,已写在1988年的“修订说明”中,此处不再重复。
字典出版以来,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至今已经印刷了60余次,印数已达上千万册。1995年,字典荣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中国古代现代有关教育的故事?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1: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2: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古代教育寓言故事3:南辕北辙
魏王想去攻打邯郸。正出使别国的季梁听说后,走到半路赶紧折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垢也顾不得洗干净,急急忙忙去见魏王,说:"这回我从外地回来,在太行山脚下碰见一个人,正坐在他的马车上,面朝北面,告诉我说,他要到楚国去。
我对他说:'您去楚国,楚国在南面,您为什么面向北走呢?'
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
我说他:'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
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寓意:做人做事,必须有正确的方向。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
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与古人同喜同悲。
3、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