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中国疆域变迁?
秦朝的面积为:960万-608.61万+3.30万平方公里=354.69万平方公里。西汉的面积为:354.69万+311.68万=666.37万平方公里东汉的面积为:666.37万+33.53万-45.28万=654.62万平方公里西晋的面积为:654.62万-39.12万=615.5万平方公里唐(唐高宗时期)的面积:470.57万+809.47万-28.85万=1251.19万平方公里唐(唐玄宗时期)的面积:1251.19万+184.13万-545.73万=889.59万平方公里吐蕃:453.88万平方公里辽:448.54万平方公里北宋的面积:889.59万-606.03万=283.56万平方公里元朝的面积:960万+1207.82万-45.08万=2122.74万平方公里明朝的面积:960万+449.19万-175.81万=1233.38万平方公里清朝的面积:960万+324.65万=1284.65万平方公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现在我们熟知的中国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地三位。但这还是一个有很多争议的问题,比如有的说是1040万,有的说还没有960万,到底是多少,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只有留待后来人解决了。但是我知道中国古代强盛王朝的版图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就是清朝,唐朝和元朝。清朝的领土总面积到底是多少?有人说是1200多万平方公里,有人说是130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把1860年前的清朝版图和现在的中国相比较,现在的中国至少减少了300多万平方公里,那就是沙俄于19世纪割占我国的超过160万平方公里土地,再加上分裂的外蒙古约16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个加起来就是320多万平方公里了,另外西藏先后被割去许多土地,比如那个“麦克马洪线”,起码超过1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西南失去的领土,如果还可以算上“尼布楚条约”中清朝放弃的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至少有50万平方公里,恰克图条约放弃的萨彦岭以北之地,清朝至少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版图无可争议那么唐朝呢,唐朝灭掉东西突厥后,北境直抵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中游和安加拉和流域,已经远远超过贝加尔湖,西面最远直达里海,包括整个中亚和阿富汗。那么唐朝的西北和北方版图都远胜清朝,但是唐却没有统治青藏高原这块广袤之地,而且唐也没有同时统治东北的广大地区,虽然东北勘察加半岛的居民向唐朝进贡,但是直到唐玄宗时代才在东北设立黑水和渤海两个都督府,这时的北境可能已越过外兴安岭,但是唐朝并没有直接的统治这里,在西南边境领有越南北部,所以唐朝虽然北部和西北版图都超过清朝,但是没有青藏高原和东北,所以总的版图还是不如清朝。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
战国至两汉时期
根据《国语》记载,周宣王时中国就已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时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户口数据是西汉平帝元始二年(西元2年)的户口数字。
关于战国时期各国人口,由于缺乏记载,只能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资料推算。估计总数在2000万左右。秦朝统一后地域范围虽有扩大,但由于在战争中人口损耗及滥用民力,人口并未有明显增加。秦末年由于各项大型工程损耗人力及持续多年的楚汉战争,导致西汉初年人口锐减。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根据据《汉书》的记载,西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1235.6490万,口数为5767.1401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有不足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后人口开始恢复。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
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开始,中国进入长期战乱,人口数量与分布发生重大变化。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南迁。三国时期没有具体人口调查数字,今人估计应在3000万左右。但《晋书》记载,太康元年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
西晋的统一局面并未持续,全国又爆发了永嘉之乱。中原成为阿尔泰于羌羝诸蛮寻找食肉的屠宰场。中国人民成为诸蛮族的食品,遭遇种族灭绝式的屠戮,为躲避劫难,中原人民除激烈反抗外,部分南迁(对于当时人口稀少的南方,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南方因而设置大量侨州。《宋书》记载大明八年户口数为90.1769万户,517.4074万口。由于当时隐匿人口数量非常严重,这个数字并不真实。今人研究认为刘宋人口数量最多时有1800-2000万,北魏在3000万左右。
隋唐五代时期
西元589年,隋平陈,中国再度统一。据《隋书》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为907万。
唐初人口数字据记载仅二三百万户。贞观后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迅速。据《通典》记载,天宝十三年全国人口有891.7409万户,5291.9309万口。今人将隐匿人口估计在内,则唐前期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发生重大变化。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苏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广州增加7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中,只有吴和吴越两国君主为南方本地人,南汉君主是早期移民后裔,其它六国的君主均为北方移民。
宋辽金元时期
北宋初年仅有650余万户。元丰年间有户1600余万。《宋史》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有2000万户(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余万户)。今人研究认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万。据《辽史》记载及今人考订,辽代人口鼎盛时期有140余万户,900万人;西夏约有300万人。
若仍以秦岭淮河为界,崇宁时北方有户540万,南方有户1240万,显示南方人口继续增长,中国进入南北人口变化转折时期。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抢劫杀戮,我华人为奴。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其先后有两次高峰。第一次在1127年靖康之难,大批衣冠士族南渡淮河流域,直到绍兴议和为止;第二次是1161年金主完颜亮毁约南侵,南宋政府以优待政策招徕北人,于是大批人口渡淮南迁。13世纪初期,南宋与金均进入人口峰值,分别有人口8500万和5600-5700万。
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6年灭南宋。在蒙古四处侵略的半个世纪中,其在作战地区进行残酷的杀戮,随后又长期相伴瘟疫(主要由于大量尸体得不到掩埋导致)与饥荒(主要由于侵略军焚烧房屋,践踏庄稼,劫掠耕畜,造成社会财产和社会生产链严重破坏导致)导致人口严重损失,北方的损失极为惨重。1234年后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年完成的乙末籍户为110余万户,仅有金代鼎盛时期的13%.南宋境内主要人口损耗发生在四川(主要由于英雄的四川汉族人民对野蛮侵略者进行了他们发动对全世界侵略战争以来遭遇到的最为顽强的抵抗敌酋蒙哥被击毙于次足见其顽强。)四川在1290年户数仅有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4%(这实际上是四川人民对全宋朝全世界付出的巨大牺牲,敌酋被毙,贼之里海南北两路西征军,对华南征军皆闻讯班师。延误战机,此后群贼为酋位而争,无暇顾外,西欧,北非免遭践踏,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南宋随不免灭亡〈其主要原因是离贼较近〉,但时间被大大拖延,贼贵族受汉文明感化已较深,故南方其他地区受害较轻)至元二十七年全国大约有1500余万户、7500万人左右。此时距宋亡已十一年,且大理国已归其版图,但人口数仅有13世纪初的宋、金、夏三国一半左右。
据《元史》记载,至顺元年(1330年)全国有纳赋户1386万户,口5951万。实际户口约有1700万户、8500万人左右。
中国各个朝代的领土面积?
中国各朝代国土面积如下:
1.秦朝国土面积340万平方公里。
2.西汉国土面积609万平方公里。
3.东汉国土面积580万平方公里。
4.三国时期国土面积:魏国291万,蜀国106万,吴国145万。
5.西晋国土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6.隋朝国土面积467万平方公里。
7.唐朝国土面积1237万平方公里。
8.北宋国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
9.南宋国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10.元朝国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
11.明朝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
12.清朝国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元朝疆土面积
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
1.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
2.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
(1)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2)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
(3)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
(4)幼子拖雷获得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后由元朝直辖。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中国各个朝代制度演变及思想?
一、奴隶社会
1、禅让制
(1)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夏商时期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包括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的设立。
3、宗法制
(1)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封建社会
1、专制开端
(1至高无上的皇权:
建立:从秦朝开始,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职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机构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专制强化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时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4)北宋: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3、专制顶峰
(1)宰相的废除: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3)军机处: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扩展资料
由于国家的类型不同,或同一类型国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其政治制度也会有差异。按政权的组织形式分,有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和人民代表制;按中央和地方管理的权限分,有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等。当前,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各个朝代厨具?
古代的炊具包括灶、鼎、鬲、甑、、釜、、等类别,其中又以灶为核心用具。
详细介绍中国各个朝代的书吗?
《诗经里的故事》这套历史书讲述了商周[东、西]等大背景下故事
《中国历代名君》《中国历代名臣》《中国历代名将》
台湾南怀瑾写的书,你可以找找
《中国通史》范文澜
《上下五千年》读本系列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
《影响中国历史100件大事》
陈致平的《中华通史》
《中国历史故事》
《上下一万年图说中国通史》
《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盛世之谜中国历史十大鼎盛时代》
《话说中国》
……好多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雅言?
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二、秦汉两朝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三、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四、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五、宋朝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八、清朝
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中国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语言看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是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这选官方语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扩展资料:
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
中国各个朝代的领土面积(大约多少)?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期间共经历了五千年之久,无数大大小小的朝代兴衰更替,能够将文化一步步传承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中间又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王朝,那么各个朝代的疆域面积都是多少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家天下朝代,共传14代,17后(夏朝君主在位时称为“后”),延续了471年。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东到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南起湖北省,北到河北省。势力范围则延伸到了黄河南北,逼近长江流域。总疆域面积大概在100万平方公里左右。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朝疆域包含天下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今山东半岛)、徐州(今江苏、安徽、山东南部)、扬州(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北部)、荆州(今湖北、湖南北部、江西西北)、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南、山西西南)、梁州(今四川、山西南端、甘肃南端)、雍州(今年陕西、甘肃东南、宁夏、青海东部),总面积大概210万平方公里,不过以当时的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来看,夏朝的疆域达不到这么大。
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商、早商和晚商,共传17代,31王,延续了五百多年。商朝的势力范围超过了夏朝,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在包含了夏朝所有领土的情况下还拥有陕西和江苏剩余的土地,以及甘肃、辽宁、湖南、浙江、四川的一部分,领土面积没有详细数字,略微比夏朝大一点。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共传32代37王,延续791年。其中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是西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是东周时期,分界点就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的面积在西周和东周时期是不同的,西周时国土面积为101万平方公里(前805年数据),东周时国土面积为219万平方公里(前279年数据)。不过到了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威严越来越低。公元前707年郑庄公还与周天子公然兵戈相见,郑国还打赢了,周天子的威严扫地。长此以往,周天子能控制的地方只有京城王畿之地了。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其前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前259年秦始皇嬴政出生,前247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为王,前238年平定长信侯的叛乱并除掉权臣吕不韦的嬴政开始亲政。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统一之梦,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于公元前221年称帝,建立秦朝。共传二帝一王,享国14年。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代替,使得权力集中于中央。此外他还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将全国各地的标准统一,使得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在军事上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秦朝的疆域也因此达到了340万平方公里(前210年数据)。
西汉(前202年8年)
西汉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唯二强大的朝代,只有唐朝能与之媲美。共历十二帝,享国210年。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开始大规模开疆拓土。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前121年派霍去病出击位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收复了河西走廊,前111年灭掉了南越国并攻占了海南岛。之后平定西南夷、东瓯、闽越。前109年吞并滇国,前108年灭掉卫氏朝鲜。汉宣帝时期西汉在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至此西汉疆域达到极盛,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到了609万平方公里。
新朝(9年-23年)
新朝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王朝,甚至很多人直接将新朝历史归到了西汉历史中,这实际上是不对的,新朝确确实实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不过只历一帝,享国15年。在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把控朝政,并在公元9年废汉孺子刘婴(西汉皇太子,未当上皇帝)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将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自己登基称帝。新朝的地方行政区大体上与西汉末年相同,不同的是王莽复古改制,将很多地名都改了,比如把交趾改为交州、凉州改为雍州,这都算是正常的,他还特别喜欢把地名反着改,如把无锡改为有锡、谷远县改为谷近县、东昏县改为东明县等。在王莽当政期间部分西南夷变成半独立状态,新朝也放弃了海南岛和象郡,西域诸王也与这个新的中原王朝断了关系,导致新朝国土面积较西汉缩水了不少,只有405万平方公里(公元10年数据)。
东汉(25年-220年)
东汉是西汉皇室后裔刘秀建立的,为表明自己的正统性,刘秀依旧以“汉”为国号。共历十四帝,享国195年。刘秀称帝后又花了十余年,直至公元37年才击败了内地的所有割据势力,恢复了内地的统一。由于新朝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断了,西域都护府也废了,所以刘秀不得不先放弃河套至山西以及河北北部的疆域。公元49年南匈奴向东汉投降,汉朝才能将内迁的八个郡再迁回旧地,与匈奴的边界也恢复到了西汉末年状态。不过幽州的辽西至并州的雁门郡的北界部分向南收缩了。在东北汉朝受到当地貊人和马韩人的压力,又放弃了乐浪郡在单单大岭(今朝鲜北大峰山脉)以东的七个县,并且高句丽的崛起让东汉放弃了玄菟郡的辖境。
西南方面东汉的疆域则是有所扩大,公元69年西南境外的哀牢王臣服东汉,使得东汉的西南疆域不仅包括今天的云贵高原全部,还包括缅甸东部。公元73年汉军打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线,班超也控制了西域的鄯善、于阗等国,东汉便又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但是公元76年东汉迫于北匈奴的势力强大,又撤销了西域都护府,可这并不代表东汉失去了西域的统治权,班超依旧在西域奋战,使得西域大部分仍然处在东汉控制下。公元91年汉军大败北匈奴后再次恢复西域都护府。虽然之后由于当地国家的矛盾不得不再次撤销西域都护府,但是西域还有些国家需要东汉庇护,所以公元123年东汉设置西域长史府。此时乌孙已经独立了,所以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脱离了汉朝的统治,东汉西北界退到天山山脉西端以南。所以通体来看东汉的疆域要比西汉小一些,为580万平方公里(公元140年数据)。
三国(220年-280年)
东汉末年天下再次大乱,群雄纷争。最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占据江东和荆州,刘备占据巴蜀和云贵。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东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魏的疆域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东至黄海,东南至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甘肃,国土面积为291万平方公里(公元262年数据)。
刘备的势力是从荆州南部开始发展的,鼎盛时期一度包括荆州、益州和汉中,但由于与孙权发生多次战争,丢了荆州。之后诸葛亮又南定南中将云南一带并入蜀汉版图,随后蜀汉疆域逐渐稳定,北至秦岭,东临三峡,西南至岷江、南中,国土面积为106万平方公里(公元262年数据)。
东吴的疆域要比蜀汉大一点。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先是陆续获得了荆州西部和交州,又在击败关羽后吞并了整个荆州南部,加上江东大本营扬州,东吴的疆域北起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临三峡,东南临海,南至越南中部,国土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公元262年数据)。
将魏蜀吴三国疆域面积相加,共542万平方公里。
西晋(266年316年)
西晋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人们对它的好感度并不高,因为就是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使得西晋成为最黑暗的时代。共历四帝,享国51年。其开国皇帝司马炎于265年篡魏自立,280年灭东吴,再次统一全国(蜀汉263年就被曹魏灭了)。西晋承袭曹魏领土,统一后占有东吴领土,疆域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东至大海边,南至交州,西至甘肃、云南,国土面积为543万平方公里(公元281年数据)。
由于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太过混乱,就不一一盘点了,总体疆域变化不大。
隋朝(581年618年)
隋朝是上承魏晋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581年北周小皇帝宇文阐禅位给杨坚,北周灭亡。杨坚称帝后建立隋朝,公元589年南下灭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乱世,建造了又一个盛世江山。历二帝,享国37年。隋朝灭掉陈以后疆域北抵大漠、南据交趾、东起辽河、南据交趾,大业元年(605年)隋朝吞并林邑后国土面积达到了427万平方公里,虽然不久林邑就复国了,但是隋炀帝又四处征战吞并了吐谷浑、伊吾等国,隋朝疆域达到顶峰,为467万平方公里(公元612年数据)。
唐朝(618年-690年、705年-907年)
唐朝与汉朝一样,都是继一个短暂而又强大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为李渊,共历二十一帝(算上了殇帝李重茂,去掉了武周皇帝武则天),享国274年(已排除武周的15年)。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有名的治世就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和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巧合的是这三个治世完美的呈现了唐朝的兴起、繁盛而后由盛转衰,在落日余晖下书写又一道晚霞。贞观之治奠定盛唐,开元盛世展现盛唐,大中之治则是唐朝的完美谢幕。
唐朝疆域全盛时东起朝鲜半岛,南至越南顺化,西达中亚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由于疆域辽阔,所以少数民族众多,为了更好的管理境内的少数民族,唐朝还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极盛疆域面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唐高宗龙朔年间数据)。
武周(690年705年)
武周是继新朝之后又一个不被历史学家计入正统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是武则天,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14岁就进入后宫了。唐太宗驾崩后出家感业寺,后被唐高宗接回宫中。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将时年31岁的武则天立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加号“天后”,与唐高宗并称“二圣”,开始参与朝政。683年唐高宗驾崩,武则天大权独揽,唐中宗、唐睿宗皆为傀儡皇帝。到了载初二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时机已经成熟,她二话不说就即位改元,并将国号改为“周”,唐朝灭亡。武周总共历一帝,享国15年,其疆域要比唐高宗时期缩水不少,为691万平方公里。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又是一个乱世,朝代众多不好统计,再次就不过多赘述了。
北宋(960年-1127年)
北宋是大一统王朝中争议比较大的一个,因为终宋一朝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收复,致使北宋的疆域面积比一千多年前的秦朝还要小,而一般大一统王朝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这个王朝的疆域有没有包含秦朝疆域,显然北宋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北宋也统一了除燕云、辽东、陇西、安南、云南外的大部分汉地,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大环境下已实属不易,所以也可勉强算一个大一统王朝。共历九帝,享国167年。
北宋时期北有辽国,两国边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与西夏作战后又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宋哲宗时期北宋进一步取得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崇宁三年(1104年)北宋收复河湟。国土面积为280万平方公里(1111年数据)。
南宋(1127年-1279年)
南宋是靖康之耻后由北宋皇室后裔赵构建立的,与北宋是一脉相承,共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并不是大一统王朝,其疆域面积比北宋的更小。与北宋相比,其南部和西南边界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北方边界大大南移。在南宋初年金兵南下曾一度攻到了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谈,约定以黄河为界,但是次年金国就不认账了,直接出兵攻占了河南和陕西。绍兴十一年宋金再次和谈,以淮河为界,边疆这才慢慢稳定下来。国土面积约为200万平方公里(1141年数据)。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阶级是蒙古族的孛儿只斤氏,共历十一帝,享国98年。开国皇帝是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继承于大蒙古国,是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的。大蒙古国自建立之日起就不断对外扩张,经过成吉思汗和蒙哥汗两代人的努力,到1259年时大蒙古国已经占据了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只有南宋还在苦苦坚持。蒙哥去世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致使大蒙古国分裂,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夺得汗位时,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已经独立,分别成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忽必烈占据中原,在1271年新增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亡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朝的疆域东起日本海,南达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疆域辽阔至极,被誉为“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国土面积为1372万平方公里(1330年数据)。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古代得国最正的王朝,因为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真可谓是“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共历十六帝,享国276年。明朝疆域囊括了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来退至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来退至长城内;西至新疆哈密,后来退至嘉峪关;西南到缅甸和暹罗北境,后来退到今云南境内;在青藏地区设有有羁縻卫所,还曾短暂的收复过安南。全盛时明朝的疆域大概有1100万平方公里,但是维持的时间很短,奴儿干都司废弃后明朝疆域为997万平方公里,同样维持时间不长。明朝的疆域一直是在变化的,能够长时间维持的面积大概是690万平方公里,到了要灭亡时明朝仅仅只有汉地十三省了,面积只有350万平方公里。但这并不妨碍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1636年-1912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是满族爱新觉罗氏,前身是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入关,若加上后今的历史,清朝共历十二帝,享国296年;若从改国号算起,清朝共历十一帝,享国276年;若要从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那清朝就是历十帝,享国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正式反叛明朝,建立后金,在辽东与明朝对峙。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并于1636年称帝,可惜在入关前夕皇太极就驾崩了。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小皇帝福临在多尔衮的支持下稳坐皇位,清朝开始统一全国。
在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的努力下,大西政权、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全部灭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使得清朝的敌人只剩下西南的准噶尔了。准噶尔并不弱小,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历经近百年才平定了西南准噶尔,此时清朝疆域达到极盛。东北与俄国在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分界,正北与俄国在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分界;西北与哈萨克汗国等藩属国在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分界;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在界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分界;正南边界与今天大制相同,还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缅甸北部等地;东与日本、琉球在日本海和东海分界;此时的国土面积是1316万平方公里,到了清朝灭亡时还剩下1135万平方公里。
中国各个朝代玉器历史发展与传承?
在我国玉器开始是在战国的时候,明代清代最为繁盛,四会市的玉器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当地的一些人就在家里开设作坊,做玉器的工作。四会玉器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加工的技术以及品质也开始提高,种类繁多,在广东省内开始有了名气。后来,在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厂内的一些工人们在一条街内开了关于玉器加工的店,那条街后来统一叫做玉器街。经过这样的改变,有关于四会玉器的所有店飞速的开始发展起来,后来大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会玉器加工店已有一千户以上,八九千人从事了玉器行业年收入额已经达到了一亿,成了很多特色加工玉器行业。
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
在中国,“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背着佛教经像至洛阳,下榻的就是当时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而后,朝廷为两位高僧搭建馆舍,名为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寺庙由此诞生。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后世延续以“寺”作为佛教建筑的通称。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类精舍。当时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设方形佛塔,外围设僧房,佛塔内设佛龛。以塔为主,包含讲堂与精舍。
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庙也是将佛塔放在中心位置。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一。”白马寺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大方木塔,周围建有殿堂、廊门。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取得巨大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描述了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的兴建。作为当时洛阳最大的寺院永宁寺,为了突出佛塔的重要性,其形制依旧是“前塔后殿”。
随着佛教的兴盛,许多王权贵族将自己的家宅改建为寺院以便供养,这种情况下,印度佛寺的形制便不再适用。随着私宅改建的数量增多,寺院的形制先是殿、塔并列,之后又变为以佛殿为中心将塔立于院外。此时,佛塔已不再作为寺院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而寺院建筑由以佛塔为中心演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过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此后,随着佛教思想中国化在唐代逐渐完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阐释佛教内涵,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建于贞观二十二年的西安大慈恩寺,便是先将佛殿建造好,而后再于寺院外建造大雁塔。这说明,此时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体,而成为列在寺旁的建筑物。
唐代寺院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多用板门和直棂窗,反映出唐代建筑风格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而这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寺院建筑中并不多见。
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到了宋代,佛教文化已广泛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宋代寺院建筑汲取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内容,布局则更加生动,充满生活化气息。寺院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较之唐代更为秀丽且富于变化,出现了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例如河北隆兴寺:寺院前殿后阁、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寺院建筑错落而变幻。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大加赞赏:“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到了明代,佛教已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寺院建筑逐渐采用官方宫殿式建筑模式: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中间以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规模都较为大;次要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规模较小。这种形制之后被清代所采用,并一直延续至今。
寺院不仅是提供佛教活动以便弘法的场所,也是大众了解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不二选择。寺院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变风格转变与佛教中国化过程相辅相成:寺院建筑风格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不断本土化而改变,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佛教中国化思想,为延续至今的中国佛教文化创造无限可能,而寺院的建筑风格在当今文化背景下也将进一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不同时代的寺庙建筑之变化,是佛教文化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你会发现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身处其间,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平静、力量和心安,而且还给世人营造了个脱离尘世繁琐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