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原文(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输给白起)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原文(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输给白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911 更新时间:2024/1/24 23:32:00

有个典故叫做“纸上谈兵”,比喻的是只懂得理论,却不懂得灵活运用、实践工作。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其中就塑造了赵括这么一个只懂得空谈理论,而毫无战场经验的庸才。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打响。赵孝成王临时决定将赵军主帅的位置,交给熟读兵书的赵括。

年轻激进的赵括与老成保守的廉颇不同,他接受兵权的第一时间,便主动出击,向秦军发动猛烈攻势。而时任秦军主帅的白起则是设计埋伏,假装战败退走,却来了一招暗度陈仓,切断赵军后路,最终将赵军困于长平。

最终,赵军缺水断粮长达四十六日之久。赵括多次亲自率领精兵突围,却都均告失败,而且他本人也在乱箭中丧生。主将阵亡,数十万赵军在投降秦军之后,也是被残忍坑杀。所谓“长平之战,血流漂橹”,这一场惨烈的战役,真可谓是绞肉机一般的战争。

那么,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惨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只懂得纸上谈兵的赵括吗?如果当时担任赵军主帅的不是赵括,赵国是不是就可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平之战,以及一个真实的赵括。

一、真实的长平之战

从公元前260年的5月至10月,长平之战一共持续了5个月的时间。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

“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在赵括走马上任之前,赵军主帅的位置一直是由“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担任。

可即便是有经验丰富的廉颇坐镇,赵军在面对攻势凶猛的秦军时,也是节节败退,最后败退到了丹河东岸。廉颇彻底被秦军打怕了,于是命令士兵们深挖壕沟,高筑堡垒,就此坚守不出。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长平之战的一开始,赵军面对秦军就是处于绝对的弱势。而在两军相持对垒之际,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了。秦军虽然千里迢迢从咸阳赶来,但其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雄厚,粮草辎重的补给都没有落下。

而赵军虽然占据了主场优势,但后勤补给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并且,赵国也派遣了使臣前往秦国议和,却也是以失败告终。赵国国内缺粮,而且孤立无援。赵国已经不能再继续以廉颇的战术坚守下去了。那该怎么办呢?

坚守行不通,只剩下一条路——与秦军决一死战。而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孝成王同样三番五次要求廉颇发起攻势,但廉颇依旧坚守不出。最后,赵孝成王出于对整个赵国的考量,才是不得不将廉颇换下。

二、真实的赵括

赵括何许人也?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所述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将门出身的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精通兵法韬略。即便是他的父亲赵奢,在谈略兵法一方面,也是自愧弗如。只不过,赵奢却并不因此看好儿子赵括,而是认为他志大才疏,难堪大用。所谓知子莫如父,赵奢的评价的确是一针见血。

就连秦国那边,也是对赵括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秦相范雎针对这一点,派遣间谍在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当时,本来就有换将意愿的赵孝成王,也是根据这一说法对赵括开始有所考量。在当时,赵国国内也是青黄不接,并没有多少才堪大用的将领。

赵奢已经去世;李牧尚且年轻;田单则是外人。赵孝成王思来想去,发现合适的人选只有声名显赫、年轻有为的赵括了。

公元前260年7月,临危受命的赵括来到长平,上任后的第一时间,便是选择了主动出击的作战方针。

实际上,这一套方针正是赵国上上下下商量出来的结果,赵括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而已。而与此同时,秦国在知道赵括替换掉廉颇之后,便暗地里派遣武安君白起替换掉了王龁

结果是初出茅庐的赵括,败给了久经沙场的白起。而在当时,白起已经年过六旬,善用奇兵,惯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换做是战国时期的其他名将与之对抗,恐怕也是败多胜少。所以,赵括输给白起,并非是他的才能平庸,而是对手的实力和经验太过强大和丰厚了。

而在赵军被围困的四十六天之内,赵括亦是多次率领精兵突围,表现出了身为一军主将的英勇与责任。最后他战死沙场,也是彰显了武将的价值所在。在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身为敌将的白起就曾经对赵括有过高度的评价:“使括不死,必为我军大患。”

小结

从长平之战的客观条件和赵括本人的主观条件看,赵国此战的败势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后世的人们总是将赵括视为长平之战失败的关键点,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标签: 赵括白起原文长平评价为什么

更多文章

  •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哪里(火焰山位于今天哪个省哪个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火焰山,西游记,位于,地方,哪个,今天,哪里

    当年孙悟空大闹天空,被太上老君放在炼丹炉里炼过,谁成想让它有了火眼金睛,而这只泼猴从里面出来后一脚把炉子踢倒,在地面上就形成了一座火焰山。而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过火焰山后,孙悟空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向牛魔王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最后才把火焰山的火给熄灭的。当然了,这只是电视剧中发生的故事,真正的玄

  • 赢壮和赢荡是亲兄弟吗(赢壮也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吗)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赢壮,赢荡,秦惠文王,亲兄弟,儿子

    大家都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但是少有人知道秦国在灭六国之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场有亡国之危的内乱——季君之乱。今天轻尘来跟大家一起聊聊这场惊心动魄的秦国内战。大秦都城咸阳公元前307年,在进军周王室最后的城邑洛阳后,年仅23岁的秦武王嬴荡自认

  • 回族结婚有什么讲究(和回族人结婚有什么风俗礼节)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礼节,风俗,结婚,讲究,什么,回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当然,婚礼习俗更是不同,今天,源哥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回族的婚礼习俗。回族人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须双方同意,在自愿的原则下,经家长和媒人施以聘礼,合乎教规手续,才能举行婚礼。也因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

  • 四库全书毁了多少书(四库全书真的毁了很多经典书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全书,经典,多少,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四库全书》共禁毁书籍3100多种、151000多部;同时,乾隆借修书大兴“文字狱”,让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旷日持久。《四库全书》修撰时,特别将书籍分为“著录”、“存目”与“禁毁”三类处理。清朝的国力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时已经臻于鼎盛。歌舞升平之际,乾隆帝在武功之外,

  • 54门礼炮代表什么意思(新中国成立54门礼炮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礼炮,含义,意思,成立,代表,中国,什么,54

    当我们翻看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微妙的情况,那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数字,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认知,上至经典古籍,中间到重大礼仪,下至烟火生活。经典如《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重大礼仪场合,如古代臣民对帝王行礼,谓之三叩九拜;俗世生活如三书六礼、五福临门、五谷丰登、五味俱全、

  • 鸿门宴是什么意思(鸿门宴的含义现在指的是什么意思 )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杂谈

    公元前206年,在鸿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宴席上刘邦项羽“把酒言欢”,演绎了一出脍炙人口的“鸿门宴”,那这段故事究竟讲了什么?司马迁在书写这段故事时又包含了哪些深意?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公元前206年,刘邦一声喝下,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攻入函谷关,进入到了关中地区,秦王子婴见势不妙,便连忙向刘

  • 赵高简介及人生经历(关于历史人物赵高的评价是什么 )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杂谈

    赵高之名对于不少读者朋友来说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个人也真正做到了"遗臭万年",如果没有此人对秦二世胡亥的教唆,对大秦丞相李斯的误导,相比大秦帝国能够扭转局势,成为像汉、唐那样的长命朝代。但可惜的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出身低微、官职也不大的人能够日益深入帝心,忠厚的外表下竟藏在一颗要将世俗大权悉数收入囊

  • 独孤伽罗是历史上的人物吗(历史有独孤伽罗这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独孤伽罗,这个

    隋朝的开国“大功臣”是谁?提到隋朝的建立,不免会让人想到一个伟大的女人,独孤伽罗。那么,历史上的独孤伽罗是什么样的呢?她又有着怎样的出身呢?独孤伽罗,鲜卑族,河南洛阳人。她的父亲独孤信,是匈奴贵族的后代,是北朝时“关陇军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北魏六镇起义时,凭借着优秀的领导能力登上了政治舞台。

  • 琵琶行的作者和朝代什么(琵琶行是作者在哪里写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琵琶,作者,朝代,哪里,什么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人们都很熟悉他。他写的诗流传范围很广。就是几岁的小孩子都能够吟诵他的诗词。比如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唐王朝已经走了下坡路。唐宪宗即位以后,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任用了李绛

  • 唐代王维有什么称号美誉(王维是什么诗派的代表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王维,诗派,称号,美誉,人物,代表,唐代,什么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总评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