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知府是现在什么官职(以前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知府是现在什么官职(以前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15 更新时间:2023/12/15 15:26:56

知州如果干得好下一步该升什么官?估计很多读者都会认为是知府,因为他们都是地方官,不论是品级差距还是工作岗位,都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实际上,知州晋升为知府是个小概率事件,大部分知州往往还要在其他岗位上蹉跎数年。

知州是有等级差异的

州的设置在周代就有,尽管各朝州的长官品级不一,但基本上同一时期各州的行政等级是一样的。清代的情况就不同了,州分为直隶州属州(散州)。

直隶州的建置始于清代,凡是那些不设府,而仍辖有属县的州,则直接隶属布政司,等级与府相同。直隶州有的是特设,有的是由府改设,还有的是属州升为直隶州。

按照《光绪会典》的记载,全国共设直隶州73个,属州145个。也就是说,清代的知州共有218缺,比府略多但比县要少很多。

直隶州知州秩正五品,按照清代的官制,直隶州知州出缺,例由各部满、汉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右丞,太寺满寺丞,光禄寺满署正等补授;如果晋升,直隶州知州则应升六部员外郎、各省知府及盐运司运同。

属州知州秩从五品,属州知州出缺,例由外府通判、外县知县、布政司经历、布政司理问、盐运司运判、直隶州州同。如果晋升,则例升六部员外郎,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盐运司运同、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这么看来,直隶州知州和属州知州因为相差了一个品级,所以晋升的岗位是完全不一样的,直隶州则有可能升任知府,而属州知州按规定不能补授知府。

直隶州知州升知府也很困难

乾隆以后,为了平衡道与府之间的关系,将知府由原来的正四品改为从四品。以品级而言,直隶州知州是正五品,与知府差距不大。但在岗位性质上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清代官方的话来说就是铨选的方式不同。

清代的地方官系统中,以知府为界限,以上为中级官员,以下为低级官员。低级官员的任命权一般掌握在吏部手里,一旦州县出缺,候补应升该岗位的官员,都有资格通过吏部铨选进而实授州县官。

对于这些低级官员的任命,皇帝和军机处干涉得较少,顶多就是要经过一个皇帝引见的过程。

而任命各省知府却不是吏部所能掌控的,必须要经过皇帝钦定。按照程序,知府出缺吏部要列出一个清单,称为“开列”。此外,在任命知府的过程中,皇帝还往往要征求地方督抚的意见。这样一来,知府的任命就显得比较慎重了。

按照清代的官制,升任知府的往往都不是地方官,很多都是从京官中拣选外放的。

以晋升顺序而言,依次是获京察(京官三年一次考核)一等记名的翰林院侍读、侍讲,内阁侍读、给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顺天府、奉天府治中,盐运司运同、各省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这个晋升顺序就可以看出,直隶州知州排在了最后。事实上,知府出缺基本上都是京城空降兵居多,尤其以翰林院官和六部司官居多。

这是因为皇帝对这些京官比较熟悉,知根知底,让他们去治理一个府比较放心,而且也借这个机会让他们得到历练。比如刘墉纪晓岚等名臣,都曾以翰林官外放知府。

至于直隶州知州,一般情况下都是先调到京城担任各部司官,任满之后经过皇帝考核,下一步才有可能外放知府或是升任京堂。

直隶州知州升任知府的必备条件

一是政绩十分突出,获大计(地方官三年一次的考核)卓异。如果看过电视剧《于成龙》的读者,都知道于成龙曾三次获得卓异,这样的荣誉有清一代找不出第二个。因为各省卓异的名额很少,只有区区几个名额。

于成龙算是清代地方官升迁很快的类型。他第一次在罗城知县任上获卓异,被升为四川合州知州,任满后升黄州府同知。第二次获得卓异后,才成功晋升武昌知府。

于成龙尽管三次获得卓异,但每一次升官都是按部就班的,没有出现跳级的情况。至于考核一般的直隶州知州,想要升任知府几乎没有可能。

二是庶吉士出身。乾隆以后,知县、知州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所以进士在地方行政系统中,算不上稀缺。而庶吉士则不同,原本庶吉士是很少外放的,一般都在京城任职。

明清有个说法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庶吉士担任地方的州县官,属于高配,更容易得到提升,但这样的人显然又很少。

至于属州知州,和知府还差上二级,必须先升任直隶州知州,又或是府同知之后,才能按程序归入知府候补的行列。

从清代官员的晋升过程来看,知府无疑是地方官的一道坎,迈过这道坎,则有机会成为地方大员,有朝一日位列封疆也未可知。但如果要是迈不过,这一辈子仕途就基本结束了,只能是混日子等退休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的三个发小的下场如何(朱元璋两个发小来求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朱元璋的三个发小的下场如何

    今天《梦圆史话》为大家讲一个野史中记载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的人和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以后自然少不了又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攀攀亲戚,也是人之常情。何况朱元璋取得天下,做了万人之上拥有四海的帝王呢。野史中有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

  • 三武灭佛的三武是指什么(为什么历史有三次大灭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武灭佛的三武是指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历经了东汉一朝以后,佛教在华夏大地得到了最大化的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更是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顶峰。那就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把佛教的辉煌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正是最辉煌的时候,佛教遇到了它传入中国以后的第一个危机。公元426年,鲜卑拓拔人拓拔

  • 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两个意思一样吗,哪个更尊贵)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陛下和殿下有什么区别

    自秦始皇当了皇帝,就把“朕”作为皇帝的自称,两千多年来没有改变过。皇帝称呼自己为“朕”,彰显独一无二惟我独尊的霸气。而除了“朕”之外呢,皇帝还会自称为“寡人”、“孤”等略显谦逊的词儿。皇帝自己怎么称呼不要紧,底下的大臣们可不能张口胡来。所以,就有了“皇上”,“万岁”,“圣上”,“官家”等专门对皇上的

  • 朱元璋的马皇后简介(历史上朱元璋和马皇后到底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的马皇后简介

    在古代被称为典范夫妻的皇帝并不多,朱元璋和马皇后算是典范中的一对了,要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非常的相爱。哪怕是称帝之后,朱元璋也愿意听取马皇后的意见,还很多事都跟马皇后商量,马皇后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做了很多的事,那为啥马皇后一直这么深受朱元璋偏爱呢?要想知道的话,还得先从马皇后说起,马皇后常常被人们称作

  • 清朝提督和总督谁大(哪个官职全力更大,更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提督和总督谁大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对于清朝来说,疆域非常辽阔,所以设立了总督、提督、巡抚等进行管理。在反映清朝时期的古装电视剧中,总督、提督、巡抚也是大家比较常见的官职,比如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那么,问题来了,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总督、提

  • 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敢挖(古墓之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墓为什么不敢挖

    始皇帝的陵墓令人向往,不管是其充满神化色彩的故事,还是其内部所埋葬的大量宝藏。大家都好奇寝陵中到底藏了什么宝贝,但却没有一个人挖开过。其实,历史悠久的秦始皇陵,自然流传着很多故事,其真假已经很难辨别了。《三辅故事》中记载,项羽曾率兵三十万去盗取始皇帝的陵墓,在挖掘的过程中,有一只金雁从寝陵中飞出,往

  • 日本人为何不挖明孝陵(日本人为什么不发掘中国皇陵)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日本人为何不挖明孝陵

    关于明朝时期皇帝的陵寝,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位于北京市天寿山的明十三陵。但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即明朝是有十六位皇帝的,为何却只有十三陵,这其中有三位皇帝并没有被葬在天寿山,他们是朱元璋、朱允銮和朱祁钰。朱允炆是因为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因此没有葬在天寿山,而朱祁钰则是被哥哥朱祁镇请出了天寿山,至于说到朱元璋

  • 清朝嫔妃脖子的白布条作用(古代妃子白布条服饰干什么的)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嫔妃脖子的白布条作用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之久的,中国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自然是不用多说了。哪怕是平时一日三餐这种小事情,都有着浓浓的文化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哪怕你没有察觉,这些文化依然是充斥在你生活的每个地方。可能就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过多的原因,哪怕是中国人,都不敢说自己已经了解全部的中华文化

  • 孝圣宪皇后是甄嬛吗(清朝甄嬛和孝圣宪皇后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孝圣宪皇后是甄嬛吗

    现下大火的热剧《甄嬛传》里甄嬛一颦一笑婉转甜美,又独特可人,不失女人的妩媚,又有坚忍不拔,坚强勇敢的脾气。如果是每一个女人都是花,那美人定是名花。而甄嬛呢,思来想去,如果要比喻,牡丹虽然尊贵却太过烂俗,甄嬛这样的女子,与旁人都不同,她美貌智慧都有,却又懂得进退得失,舍得之间尽显风度,而且近于帝王家却

  • 大理寺卿是什么职位(唐朝大理寺卿相当于几品官职)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理寺卿是什么职位

    什么是大理寺呢?大理寺不应该是和尚呆的地方吗?怎么能和官府扯上关系,今天绍帅给大家伙说说。大理寺其实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勉强可以接近相当于的,应该是刑部尚书,或者大理寺卿,介于两者之间,并有所覆盖。但是古代各个朝代的职位也不尽相同。唐朝狄仁杰担任大理寺卿(图)刑部尚书,是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