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时候为什么会有太监的存在(历史上太监是干什么的职位)

古代时候为什么会有太监的存在(历史上太监是干什么的职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852 更新时间:2023/12/12 16:27:18

从欧亚大陆西端的埃及、希腊、罗马、土耳其,到欧亚大陆中部的波斯,再到欧亚大陆东端的朝鲜半岛,都曾出现过宦官和宦官制度。

西方观点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宦官出现在亚述女王时期的新巴比伦亡国,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时期。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宦官,有人考证出现在商王武丁时期,大约是公元前14世纪。但宦官活跃于历史舞台,则应在春秋时期。

但是,论剑谁家先“整”出宦官这个品类,没啥意思。所以,知道宦官自古有之就行了。

我们更应该关心宦官的普遍性,即为什么欧亚大陆几乎都曾用过宦官?

各大文明肯定不能开会商量,要在男女之外另造一个新“性别”。既然普遍性这么大,这会不会是人类“通病”或文明“标配”?

但也有反例,日本历史从未有过宦官。基督教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后,欧洲的宦官也消失了。

当时的教会唱诗班还会存在被阉割的男童,因为教会要留住男童的特有声色。但到19世纪后半叶,这种行为也被禁止了。同时,唱诗班被阉割的男童,肯定不能说是宦官。

宦官之所以成为宦官,必须与宫廷和权力联系在一起。与宫廷和权力联系这个社会性,才是宦官的本质;被阉割的生物性,只是宦官的前提。甚至,这个前提越来越不重要。

所以,这又看似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历史问题。而从文化历史角度来解释日本为何没有宦官,就特别清楚。

日本被接受中国影响,主要是从唐朝开始。

唐朝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没有宫刑。因为隋朝废了宫刑。所以,在日本,宦官就没有登场的机会。

同时期以及再之后,日本又被中国的佛教文化强势输出一波。佛教对于阉割行为极不赞成。于是,日本历史就与宦官彻底绝缘了。

但是,对于宦官的溯源,你无论怎么探究都探究不明白,最后都是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关键是所有的溯源解释,都能从事实和逻辑上证否。

说是为了防止秽乱后宫的情况,但可以用女人啊?三国时期的公孙瓒,就干过这事,“斥去左右,男人七岁以上不得入易门。专侍姬妾,其文簿书记皆汲而上之”。此外,洪秀全的后宫,也是只用女人,不用宦官。

说是因为女人干不了体力活儿,这更没啥道理。皇帝家里根本不操心没人给干活。这就相当于说皇帝一定用金锄头锄地一样荒唐。

说是与君主专制制度相伴相随,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宦官活动时期都开始于公元前8世纪。

看来是专制制度开发了“宦官”这个新品类,而且还跟君主联系上了。但是,欧洲王权做大而王权专制的时候,却没有积极发挥宦官的作用。

在宫中服侍国王的是贵族,不是宦官。英国亨利八世宫廷中,最让人羡慕的职位是马桶侍卫,职责是专门伺候国王大便。要做马桶侍卫,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贵族。

之所以各种解释都会找到反证,首先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或共识认识;二是因为溯因推理本就不严密;三是各种倒因为果占了主流,也就是把宦官的结果功能当成了产生原因

其中,倒因为果最严重。

因为先有了宦官或被阉割的人,所以君主才发现这些人不会秽乱后宫、不会“污染”血统。宦官的功能,值得好好用一用。

后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更不能拿来做溯源推理。同理,宦官的体力优势、配合君主专制的作用,以及保密的功能、服侍的功能,都是结果,不是原因。

既然找不到宦官为何产生的原因,那索性不要找了。因为宦官在政治和历史上的作用,更值得深入探讨。

虽然很多人讨厌太监这个群体,但这伙人却不能被忽视。特别是在古代中国,王侯将相的明争暗斗,是被太阳照到的连绵山脉;而没被太阳照到的山脉背阴处,恰是宦官的属地。

所以,太监这个群体很重要。而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皇帝、与君主的联系最为紧密。中国历史上,受宦官影响最大的时期,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汉代,主要是东汉;其次是唐朝;第三是明朝。

在这个三个时期,太监发挥的作用以及所处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不同时期的太监,可以说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位置”。

首先说汉朝,重点是东汉。

东汉的宦官专权,与东汉的外戚专权,互为表里,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甚至,都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外戚专权才会有宦官专权。

如果没有外戚专权呢?

东汉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被杀,标志外戚专权结束。而随后,杀掉何进的宦官一伙,就被血洗了,宦官专权也结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要从西汉说起。西汉是一个平民政府。皇帝是平民,大臣是平民。贵族要么被始皇帝干死,要么被楚汉战争干死,剩下的只有平民。

这一点,我们看汉朝皇后就会更清楚。汉武帝母亲王娡,本是平民金王孙的妻子;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本是平阳侯府歌姬。汉朝皇后和明朝皇后,多是平民出身。但汉朝皇后的出身更丰富多彩。

这个平民政府,首先遭遇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应该听谁的?

国家听皇帝的、政府听丞相的,这还有啥说的?但这是静态着看。老皇帝会死、小皇帝会立,新老皇帝会更替。在这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你就没法这么笼统作答。

同时,皇帝要跟丞相斗、丞相跟大臣斗,朝廷还要跟地方斗,权力场是个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大舞台。听谁的与不听谁的,就一定是模糊的趋势问题,而不是清晰的制度问题。

最要命的就是当时的官僚制不够严密。因为没有科举制,所以官员的来源没法保证。于是,外戚这伙人必然站上前台。大汉帝国,从第二代开始,就出现了外戚专权。这在别的朝代是难以想象的。

皇帝要用皇帝自己信得过的人,忠诚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信得过的人自然是血亲和姻亲。但父系一脉的血亲,都不是信不信得过的问题,而是防不防得住的问题。因为这伙人天然具备篡位的资本。于是,只有母系一脉的姻亲才能信得过。

所以,两汉之时,多是外戚建功立业。不是因为这伙人恰是当时精英,而是这伙人总被摆在精英位置。

尤其是出现小皇帝的情况下,太后和外戚一定会专权。汉武帝不信邪,把钩弋夫人拉着陪葬了。但继位的刘弗陵还要仰仗上官霍光这两位太老丈人。

小皇帝是会长大的。长大的小皇帝,一定要抓权。但是,专权的外戚肯定控制了官僚集团。这时候,皇帝还能靠谁来抓权?宦官。皇帝加持宦官,然后让宦官去抓权、去对付外戚。

甚至,不止皇帝会这么干,皇帝他妈、皇太后也会这么干。

外戚大将军何进打算解决东汉的宦官问题。这时候,老皇帝刚死、小皇帝刚立,皇帝肯定拦不住。但是,何进的亲妹妹、何太后却不答应了,说“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

为什么“不可废也”?

跟所谓“汉家故事”的传统没一毛钱关系,真正的问题就是权力。除掉宦官之后,都不是皇帝坐不稳位置的问题,是皇太后也坐不稳了。你何进清除宦官,不止从皇帝手中抢权力,还是从太后手中抢权力。

这就是东汉的宦官。

他们的“使命”是帮皇帝抓权,具体就是从外戚手中抢权力。而他们的位置也就堪比官僚制了。官僚的位置有多高,宦官的位置就要有多高。官僚手中拥有什么权力,宦官手中也要有什么权力,甚至还要更多。没有这个权力配置,宦官一出门就会被外戚干死。

所以,汉朝宦官非常彪悍。但,这只是跟明朝比,跟唐朝还没法比。唐朝宦官都不是在朝堂呼风唤雨的问题,而且能直接左右皇帝废立,甚至杀掉不听话的皇帝。

大唐帝国光芒万丈,但大唐皇帝真心说不上万丈光芒。大唐皇帝不仅权力太小,而且逐渐沦为了傀儡。

皇权和相权之争,应该从汉武帝时期正式开始,到唐朝博弈出了一个均衡点。

汉武帝之前,相权碾压皇权。汉文帝宠臣邓通,因为没向丞相申屠嘉行礼,就差点儿被丞相杀死。汉景帝的宠臣晁错因为得罪丞相申屠嘉,也差点儿被丞相杀死。

虽然最后都没杀成,但汉初丞相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能力。皇帝的宠臣,甚至位居高官的宠臣,丞相想杀就能杀,而且是批了手令、直接就杀。

汉武帝一上来,就从丞相手中抢权力。武帝朝最危险的职业就是丞相。因为汉武帝必须通过打击丞相才能抢到权力。后来,汉武帝专设内朝。

皇帝领着一群将军、侍中在内朝决定国策,丞相带着一众九卿在外朝执行国策。这时候的局面是:皇帝领导的内朝班子,彻底碾压了丞相领导的外朝官僚。而汉朝宦官之所以那么嚣张,就是因为权力在内朝、在宫廷,而不在外朝、不在三公。

内朝、外朝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复核,尚书省及所属六部主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代之(因为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所以这个职位就空置了)。

你不用看别的,单看三省名称和长官称谓,就知道它们统统都是内朝官或宫廷官。尚书,这个官职比较明确,曾隶属九卿中的少府,是朝廷派给皇帝的内廷秘书。

中书,本意是在宫中掌理文件书记之意;侍中,本意是在宫中侍奉皇帝之意。这两个是纯粹的宫廷官,都不能说是朝廷(政府)派给皇帝的。

凡是官职里面有“中”字的,肯定跟皇宫、跟皇帝有关。御史大夫是三公高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官职里有“中”字。

所以,御史中丞一定跟皇宫、跟皇帝有关,他就是御史大夫派到皇宫服务皇帝的联络秘书。皇帝给政府下令,要通过御史中丞来完成。

到了唐朝,内朝正式成精,这三个宫廷官也成精了。本来都是皇帝的私人,现在不仅外派到了朝廷,而且还当了朝廷领袖。汉朝丞相是独任制或领袖制,丞相一个人领导政府。唐朝的宰相是委员会制,宰相一群人领导政府。

这时候,皇权专制肯定达到顶点了吧?

你皇帝的“奴才”都当了宰相,肯定是皇帝说啥是啥。但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立场。这些个所谓的宫廷官一旦管了政府,那就没时间“伺候”皇帝,接下来也不会再对皇帝唯命是从。

于是,变到最后,皇帝还是孤家寡人。甚至,三省宰相还要反制皇帝。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敕是圣旨诏令的意思,凤阁、鸾台,一个是中书省、一个是门下省。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下的诏令,必须经过中书省发令、门下省复核,如果没完成这套程序,或者这两个省不同意,那就不叫圣旨。

唐中宗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员,但不敢堂而皇之地直接发令,所以把装放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写的“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用墨笔,即“斜封墨敕”。

这么做的意思就是说:朕的旨意的确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但毕竟是朕的旨意啊,你们这些个办事机关也别深究了,勉力执行吧,求你们了!这么封的官,被称为“斜封官”。

但因为未经正式的敕封手续,所以“斜封官”就一直被人看不起,比买来的官都猥琐。

唐朝皇帝这副惨德性,比那个贿赂宰相的宋真宗,还惨不忍睹。起码赵家官人还能买通宰相,而唐朝皇帝连买通宰相都不敢。

皇帝当然不能这么一直窝囊下去。之前的宫廷骨干全都出去当宰相了,之后就只能再培养一批宫廷骨干。

于是,唐朝宦官崛起了。

唐朝皇帝重用宦官,这个趋势主要是从唐玄宗开始的。在玄宗皇帝抢班夺位的过程中,宦官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宦官成了唐朝皇帝最可依赖的帮手。

除了三省之外,唐朝还有一个内侍省,主要由宦官充任,最高官阶四品。四品放在明朝和清朝,不算啥。但在唐朝就一定要算啥。因为一品、二品少之又少,甚至仅是死后褒衔,而宰相也才三品。所以,做到四品的宦官,绝对是高级干部。

同时,唐朝宦官,还可以突破内侍省的四品限制,继续往上升。帮助玄宗皇帝夺位的高力士,最后竟做到了一品骠骑大将军。宰相才到三品,宦官能到一品。于是,唐朝宰相向宦官行礼,那不是丢脸的事儿,而是正常程序。

所以,唐朝宦官,都不是能与官员一争高下的问题,而是长期压着官员一头。在大宦官面前,宰相都不算啥。这种情况下,宦官搞个政变、废个皇帝,甚至杀个皇帝,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大臣做大,可以这么干;宦官做大,当然也可以这么干。而李唐王朝,也没有宦官不得干政的意识形态教育,那宦官还有什么不能干的?

关键是唐朝皇帝的位置太不稳定,而且一直不稳定。咱们可以历数一下:

李渊的皇位,抢来的,抢得是隋朝;李世民的皇位,抢来的,抢得是自己老爹李渊。好不容易挨到了高宗,算是正常继位。结果自家媳妇武则天又出来抢,接下来还有太平公主和韦皇后。

比起宦官,唐朝女人才是真生猛,她们直接上手抢皇帝,而且个个巾帼不让须眉。

大唐皇位成了橄榄球,无论老少、无论男女,只要够硬够狠就能抢。皇位继承自然没有一点儿严肃性和敬畏感。后来,终于算是落到到了一个“天命所归”的主儿,即唐玄宗。

那唐玄宗会怎么办?他肯定担心自己的皇位被抢。帮自己上位的是宦官,那也让宦官帮自己守位吧。所以,重用宦官就这么开始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直接在灵武继位,又抢了老爹的皇位,玄宗被逼无奈、当了太上皇。太上皇唐玄宗身边,也就一个宦官高力士还算忠心护住,官员和军队全跟了肃宗皇帝。

肃宗之后是代宗,代宗这个位置又差点儿被张皇后抢走,还好有一批宦官忠心护驾,这才给看住了。此后,宦官天然就成了大唐皇帝的“贴心人”和“保护人”。

李渊不算,从李世民开始,大唐皇帝有哪个是正常上位的?看似正常交班的唐高宗,其上位过程也是一番曲折,宫廷内斗也是相当激烈。

到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说大唐皇帝就是一个傀儡橄榄球。皇帝和皇位是各方势力独占鳌头的战利品。谁有本事谁就能抢,抢到之后,要么自己当皇帝、要么找个傀儡当皇帝。

于是,唐朝宦官的“使命”就是“保护”皇帝,不让其他势力抢走皇位。皇帝不听话、不让“保护”,怎么办?那就换掉,再不成就杀掉。

那大唐宦官的位置或地位呢?他们俨然就是大唐皇帝的“监护人”,不仅要在大臣之上,而且还要在武将节度使之上。

朱温是先灭了宦官集团,才导演了篡位剧集。没有宦官“保护”,大唐皇帝说被换掉就被换掉。

最后说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应该是最怂的一波宦官,甚至比宋朝还怂。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监,有四大权阉,即汪直、王振、刘瑾、魏忠贤。但是,这些宦官也就领了厂卫机构,即东厂、锦衣卫,再大一点儿顺便监管一下京城禁军。但他们能当封疆大吏、能领导大明朝廷吗?

宋朝宦官李宪,俨然兰州边帅,而且还要带兵打仗、拓土开疆。这在汉朝,可是外戚才能干的工作。所以,李宪必须是封疆大吏。

李宪之后的宦官童贯,在外挂帅出征、四方征伐,在内领枢密院事、掌大宋兵权,时称“媪相”。所以,童贯完全有权力领导大宋政府。

明朝宦官,什么时候有过李宪和童贯的威风?

既然是这样,那明朝宦官为什么能“彪炳史册”、为什么能干出那么多坏事?

实际上,很多坏事是大明皇帝要干和想干的,而明朝宦官只能算帮凶。而且,这个帮凶能力有限、权力有限,帮不了太大的忙。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拆解。

到了明朝,皇权专制达到巅峰。

汉朝丞相,妥妥的政府领袖。唐朝宰相,相当于决策委员会。明朝则干脆废了丞相和宰相。但明朝不是有内阁吗?

汉朝丞相,既管决策又管执行,丞相的一张手令就能杀大臣。明朝内阁行吗?唐朝宰相,只管决策不管执行,但牢牢抓住决策权,甚至皇帝决策也要经中书门下两省同意。明朝内阁行吗?明朝内阁不仅没有执行权而且没有决策权,只有建议咨询权。

所以,到了明朝,皇权才算彻底碾压相权。但问题也要分两面看:权力不在丞相和宰相手中,那就一定流转到皇帝手中吗?

之前的权力运作流程是:官员听宰相的、宰相听皇帝的。但没了宰相,官员就一定听皇帝的吗?即便官员想听,皇帝也招呼不过来。甚至,还有可能是官员集体跟皇帝对着干。而这恰是明朝的政治生态。

汉武帝为什么死命折腾丞相?因为丞相不听话、不放权。他要打匈奴、丞相不给钱,那怎么办?换个听话的丞相,这就行了。再不行,那就再换,总能换个听话的。

大唐玄宗朝有两拨宰相,一拨是贤相集团、一拨是聚敛集团,二者泾渭分明、互为仇雠

这时候,玄宗皇帝就有的选,一拨人不听话了,那就换另一拨人。不需大费周章,换拨宰相就行。

但明朝皇帝就尴尬了,他没法换。要么把不听话的官僚集团全部换掉,要么自己躲在宫里生闷气。宋真宗要封禅泰山、搞国家级形象工程,他用一壶珍珠买通宰相王旦,这就行了,封禅泰山这事就能干成。但明朝皇帝能去买通谁?买通内阁没用,因为内阁镇不住六部官员。所以,到最后只能自己亲自干。

那带着谁去干“坏事”?带着宦官干。明英宗要出征瓦剌,但大臣们都不同意,那就交由大太监王振操作。

万历皇帝要收工商税,但大臣们不同意,那就让太监去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大臣反对的事,大明皇帝就只能自己带着宦官去干。

所以,皇帝一定要把权力交给宦官。宦官没有权力,就没法帮着皇帝去做“自己想干而大臣不让干”的坏事或好事。

但是,明朝宦官也帮不了太大的忙。

明朝宦官主要干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帮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具体是由负责文字工作的司礼监来完成。所以,正德皇帝四处乱晃荡、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大明不会出事。

因为诏令批复的文字工作有人干。一个是为皇帝提供“情感服务”,具体由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来完成。

所以,大明皇帝没必要跟大臣推心置腹、你侬我侬,也没必要像汉朝皇帝那样寻摸宠臣,用太监就够了。

然而,无论是政务处理还是“情感服务”,大明宦官仅是做了一些秘书性工作。这些工作本该由皇帝亲自去做,是实现皇帝权力的必然程序。

但皇帝不干了,都让宦官去干。但这些都是程序性权力。而真正的实质性权力,宦官却一点儿都没有。

所以,只要大明皇帝不满意,只需翻个手掌就能灭掉或换掉宦官。大明的宦官当不了权臣,甚至都不是臣。他们只是大明皇帝权力的衍生品。

所以,明朝宦官虽然戏份最多,而实际却最怂。戏份多,是因为皇帝权力大;却最怂,还是因为皇帝权力大。

明朝严密的官僚制保证了制度性皇权稳如泰山。大臣换不了皇帝,武将也换不了皇帝,一群充当秘书和心理咨询师的宦官更换不了皇帝。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太监,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古代为什么会一直存在太监、一直存在宦官专权,这个问题反倒清晰了:皇帝在与官僚集团的权力互动中,需要宦官这伙最体贴的仆人和最忠诚的帮手。没有宦官和太监,皇权专制中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同时,我们也能理解元朝和清朝的宦官为何没能做大做强。蒙元皇帝有奴才、满清皇帝有旗人,这些都是妥妥的自己人,自然不需要宦官参与互动。

标签: 太监职位历史干什么存在古代时候为什么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历史原因和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宰相,制度,原因,废除,朱元璋,历史,影响,根本

    朱明一朝的各种匪夷所思,以及明清以来的皇权专制,都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有关。首先说一下宰相应该是怎么一个定位;其次说一下相权越变越小的演变过程;最后说一下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的恶劣影响。百代皆行秦政制。所以,一切都要追溯到秦朝。但秦朝国祚太短。这就导致溯源的根基太薄。你想找点儿掌故旧闻都难。还好,汉承秦

  • 二战纳粹德国为什么自称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第三帝国,纳粹,二战,自称,德国,第二,为什么,第一

    其实,第一帝国跟纳粹德国的关系不大,反倒跟奥地利渊源深厚。但,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被打怂了。所以,继承第一帝国统序的,就成了普鲁士以及后来的纳粹德国。这个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就是老爹第一帝国死了,剩下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奥地利、老二叫普鲁士,当然还有其他的老三、老四一大堆。但是,老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是如何的荒唐(五代十国南汉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汉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荒唐,如何

    首先,南汉之所以荒唐,主要是因为合法性太低。武将不能用、文官也不能用,于是只能用太监,甚至连宫女都用上了。其次,南汉也没有那么不堪。五代持续54年,南汉顶格计算竟享国67年,真的荒唐透顶,它也不会持续这么久。第三,南汉立足岭南竟能一直对外扩张。甚至,一度羁縻安南、染指湖南,后期拥州六十、有县二百零四

  • 岳飞一共有几个妻子孩子(精忠岳飞第一个老婆生几个儿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精忠岳,儿女,岳飞,妻子,老婆,孩子,一共,第一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硬汉如岳飞,那个战场上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大将军、那个一生精忠报国的铮铮硬汉,身后也有这么一位贤内助吗?岳飞是一位悲剧英雄,连他的出生都被赋予传奇色彩,因他的字叫鹏举,有人附会他是大鹏鸟转世。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一农家,是家里的第五个儿子,上面有

  • 宝钗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事例(红楼梦中宝钗性格特点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宝钗,特点,性格,事例,概括,什么,红楼梦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勾勒是立体的,语言,服饰,动作彰显的细节能将人物的性格填充的饱满而真实,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薛宝钗做为宝,黛,玉的一员,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蜜合色的棉袄,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将一个温淡内敛的少女形象完美的勾勒了出来。这样一个淡雅的,识大体的女子,内里也穿着大

  • 贾宝玉是同性恋吗(红楼梦贾宝玉和秦钟的爱情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贾宝玉,秦钟,同性恋,关系,爱情,红楼梦

    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虽说彼此间没什么血缘关系,但秦可卿对他却始终很好。有一回,贾宝玉到宁国府赏花,秦可卿还将他介绍给了贾宝玉。秦钟和贾宝玉是同一类人,不喜读书,不喜功名,但却都是一等一的风流俊俏人物。因此,二人很快便玩到了一起。秦可卿出殡的时候,其父秦业因为年老走不动,便让秦钟代替自己前往。恰好贾宝

  • 历史上西施是谁的老婆(西施最终嫁给了谁做夫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施,夫人,历史,老婆,最终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我简直有点废话《卧薪尝胆》的西施一、范蠡与西施是怎么一回事?西施、本名施夷光,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时期越国人,老家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家族出身是普通农民,父亲种田砍柴卖柴,母亲洗衣做饭。所以西施要么帮他父亲砍柴要么帮母新洗衣做饭

  • 东周周王室什么时候灭亡的(灭亡后王室子孙后代到哪去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室,灭亡,子孙后代,东周周,时候,什么

    周灭商之后,遭遇到了一个观念问题。具体就是:天命到底是降于周族,还是降于周天子?被灭的商朝肯定认为天命降于商族,所以我们商族的人是人、其他族的人就不是人。殷鉴不远,所以肯定不能继续玩天命降于周族的观念。同时,形势也不允许,牧野之战前是八百诸侯孟津会盟。所以,灭商,是周族带着天下各族部落一起完成的。于

  •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丞相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废丞相,明太祖,废除,制度,原因,根本,明朝,为什么

    从丞相到宰相,再从宰相到无相,这是一个皇权不断专制的过程。这个过程算是一种趋势。朱元璋可能给加速了,但不能算开创。所以,就谈不上老朱把明朝政治引上歧途。01.丞相与宰相唐朝一群宰相,也不如汉朝一个丞相的权力大。秦汉的丞相,在丞相府办公。这不仅是丞相的专属领地,而且里面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子。具体就是丞相

  • 辛弃疾为何反对开禧北伐(辛弃疾和陆游有交集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辛弃疾,交集,开禧,北伐,陆游,反对,为何

    所谓宋金分治常态化,是指宋金达成了某种博弈终局或纳什均衡。简单说,就是宋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方面改变分治局面,然后大家都认命了、不折腾了。但这种终局,只能说勉强出现在1164年隆兴和议,或者说金军饮马长江失败以后。1161年,金国要求重新划界,实际就等于说: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不算了,现在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