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战纳粹德国为什么自称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是谁)

二战纳粹德国为什么自称第三帝国(第一第二帝国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63 更新时间:2024/1/25 13:37:47

其实,第一帝国跟纳粹德国的关系不大,反倒跟奥地利渊源深厚。

但,普奥战争之后,奥地利被打怂了。所以,继承第一帝国统序的,就成了普鲁士以及后来的纳粹德国。

这个关系,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简单说就是老爹第一帝国死了,剩下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奥地利、老二叫普鲁士,当然还有其他的老三、老四一大堆。

但是,老二普鲁士在家揍趴了自家老大奥地利,出去揍趴了欧陆老大法兰西。于是,老二普鲁士就成了天命所归,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三帝国的统序就落到了老二身上。

第一帝国的准确称呼,应该是神圣罗马帝国。

但因为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所以在1512年到1806年就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国。

捋清神圣罗马帝国的前尘往事,你必须先了解一下罗马帝国。

一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在公元962年到1157年期间,就叫罗马帝国(PS:跟凯撒那个罗马帝国不是一回事),之后才改称神圣罗马帝国;

二是因为罗马帝国对欧洲的影响实在太大,成了一种政治上的超越符号,凡是要当大哥的,都会自我标榜为罗马帝国、也都准备去接手罗马帝国的政治遗产。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遭遇了西方版的“安史之乱”,随后灭国。国虽灭,但罗马教会还在。而且,教会有志气,流水落花春去也,但教会不唱后庭花。

罗马教会一直盼着东罗马能收复失地、光复欧洲。就这么盼了几百年,到公元800年的时候,实在熬不住了,于是认贼作父,给法兰克国加冕,承认查理曼大帝是罗马人的皇帝。

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

那东罗马帝国呢?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也被灭了。但是,罗马太伟大。虽然奥斯曼皇帝穆罕默德二世信奉伊斯兰教,但并不耽误这家伙继承罗马帝国的遗志,一定要做脑袋上缠着头巾的罗马皇帝。于

是,奥斯曼对欧洲的进攻,就不能停。凡是罗马的地盘,必须拿下;凡是罗马的人民,必须征服。这就是奥斯曼的罗马情结。

东罗马灭亡后,那里的东正教就转移到了莫斯科。俄国君主大喜过望。因为这件事的象征意义太大。在俄国君主看来,俄国迎接的不止是一个正统教会,而是整个罗马帝国。

随即,就把名字改为沙皇,也就是凯撒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沙皇也要当罗马人的皇帝,也要继承罗马帝国的遗志。

所以,奥斯曼和俄国必须死磕到底。这不仅关系巴尔干和出海口的问题,还关系到谁是罗马的问题。

俄国人要当罗马、穆斯林要当罗马,那欧洲人呢?肯定也要继承罗马帝国的衣钵。因为人家就守着罗马。于是,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的奥托一世,就在罗马城接受了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但是,叫罗马帝国还不过瘾,德意志人又在罗马帝国前面加了两个字,即神圣,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

然而,正如伏尔泰所说,“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帝国”。说不神圣,是因为教会才神圣,神圣罗马帝国毫无超越性可言。

说不罗马,是因为罗马城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而属于教皇国。说不帝国,是因为一直没能统一,对外扩谈不上、对内还诸侯割据。

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竟然沦落到要由七个选帝侯选举产生的地步。可见,这个帝国已经松散到了什么程度。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遍布了各种公国、侯国、主教领地、贵族领地、骑士领地和自由城市。而这个所谓的帝国,实际变成了一个大杂烩拼盘。

1618年,三十年战争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独立邦国。等打完三十年战争,还有314个邦国以及1475个独立庄园领地。而且,这300多个小邦国,各有各的法律、各有各的节日,甚至还各有各的货币。

因此,神圣罗马帝国,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德意志地区,根本不是一个帝国,甚至都说不上一个国家。到了最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连德意志地区的盟主都算不上,仅是一个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者。这跟末期周天子的待遇差不多。

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各自为是,那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惨不忍睹吧?

一点儿也不惨,而且老百姓的幸福感特别强。帝国越是孱弱,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越大。所以,当时德意志的老百姓普遍认为分裂比统一要好。

如果日子就这么过下去,那也算风轻云淡、花好月圆。但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民族主义兴起了,关键是拿破仑来了。拿破仑带着全体法国人,几乎干掉了整个欧洲的封建贵族。顺带手,还把神圣罗马帝国灭掉了。

1804年,拿破仑称帝;1806年,拿破仑皇帝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德意志罗马帝国必须解体。拿破仑为啥要解体神圣罗马帝国?还是那个罗马情结。有这么个自称罗马帝国的家伙碍眼,那法兰西帝国还怎么成为罗马帝国的衣钵传人。

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鬼子死活不同意大清自称中国。这是为什么?日本认为“中国”不止是国家的名字,而是一种明水准的象征。

所以,你大清最好自称夷狄,而我才是中国。同理,罗马这个名号,在欧洲世界也是这个地位。因此,拿破仑必须要灭掉神圣罗马帝国。

但是,还不到10年,拿破仑也被灭掉了。

公元1815年,欧洲大小国家齐聚维也纳开会,目的是重新安排欧洲秩序。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集体否决了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提议。德意志地区形成了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联邦。而言外之意就是:大家谁也不够格当罗马,索性神圣罗马帝国就不要恢复了,听拿破仑的、肢解了挺好。

以上就是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前尘往事。在这之后,德意志地区的主要格局大体如下:

首先是最强大的奥地利,它也是德意志联邦的永久主席国,相当于家里的长子;

第二是普鲁士,在北部德意志属于碾压级的存在,相当于家里的次子;

第三是南部四个中等规模的独立王国,即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相当于老三、老四以及等等。

本来德意志的老百姓就认为分裂比统一好,现在分裂得这么彻底,那大家应该都满意了吧?

不满意。

因为“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拿破仑带着法国军队,用法国的民族主义,把欧洲大陆洗礼了一番。这就属于时变而势变,自然就要情变而法变。拿破仑之后,欧洲大陆的心思变了,德意志人的心思也变了。

法国即便战败,那也是民族主义的法国、法兰西民族的法国,正式脱胎为标准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VS帝国国家,完全是高维打低维。

对于欧洲来说,强大的法国就是压力。而压力是会传导的。这就像中国的战国时代,魏国变法了,韩国和秦国就得跟着变法,甚至南边的楚国也要变法。不变法的就得被变法的弄死。

所以,德意志人开始琢磨民族主义这件事了。法国是从蒙运动出发,打着理性主义的大旗,滋养了法兰西的民族主义。而德国则是从讲故事开始,主要是《格林童话》,当然还有哲学和浪漫主义,濡养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

由于历史上各种被欺负,所以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一上来就各种抽风、各种夸张、各种的自我崇拜和自我标榜,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民族、最优秀的民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这股情绪是发自心底的强烈,都不用自上而下去鼓动。德意志人自带对法国的仇恨。被拿破仑揍过而且揍得特别狠,这个理由就够了。

所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在这种民意或情绪下越来越近。但是,在德意志未来走的问题上,却出岔子了。

奥地利的主张,是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它准备带着匈牙利、波兰、捷克等等这些德意志以外的国家一起加入德意志联邦。

而普鲁士的主张,是建立一个小德意志。这个小德意志要小到什么程度?

什么匈牙利、波兰、捷克,我全不要;而奥地利你也哪凉快哪呆着去,我不跟你玩;甚至连巴伐利亚等南部四个邦国,普鲁士也不要。

这里面有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俾斯麦。俾斯麦直接说:“在我看来,要想巩固北德邦联,就不能把南德、天主教、巴伐利亚的元素纳入进来。后者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柏林的统治。”

啥意思?领土大了不是什么好事,统治成本太高。普鲁士带着北德的一众小兄弟,自己怎么开心怎么玩。柏林说啥,大家听啥;柏林干啥、大家跟着,然后风轻云淡、花好月圆。

所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一定要干起来。

这关系到德意志的两种前途,一个是大德意志、伟大的罗马梦;一个是小德意志、北德的小确幸。所以,我们才说:与神圣罗马帝国或德意志第一帝国关系最近的,是奥地利,而不是普鲁士。奥地利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衣钵传人。

在奥地利看来,你普鲁士就是小家子气,放着罗马梦不要,非要小确幸,我能接受,那德意志人民能接受吗?所以,这就必须得干。

同时,奥地利干普鲁士也有极为现实的考虑。普鲁士和南部的四个邦国分裂出去之后,直接带原属神圣罗马帝国的大量德意志人。这么一来,奥地利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就无法形成碾压,完全压不住匈牙利人了。

长此以往,奥地利帝国还得分裂。这时候,最好把以普鲁士为首的北部地区和四个邦国为主的南部地区兼并过来。只有这样,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才能在数量上形成碾压。

于是,废话不说,直接开干,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当时看来,奥地利打普鲁士就是大人打小孩儿。因为奥地利不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底子,而且还有匈牙利、波兰以及捷克等这些同盟。

但是,一交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奥地利那叫脆败,七个礼拜就投降了。但是,战胜后的普鲁士并没有让奥地利割地赔款,而是给足了面子。原因就是普鲁士一直坚持小德意志的方案。

正如俾斯麦所说:北德包括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也就是在德意志的行动自由……而南德,像一只还未成熟的果子。

所以,普奥战争打完就打完了。奥地利帝国的大德意志方案肯定行不通了。而且因为压制不住匈牙利,奥地利还搞成了奥匈帝国。但这时候也不会折腾出个德意志第二帝国来。

但是,法国开始出来捣乱了。

拿破仑三世,始终不忘前耻:我叔叔拿破仑就是被你们这帮家伙欺负的,我这个当侄子的一定要替叔叔报仇。于是,什么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在法国看来,全是敌人。

而为了赢得国内民意的支持,这家伙在外交上更是疯狂地怼天、怼地、怼空气。普法战争爆发前,法国的处境就是没朋友。

由于各种机缘巧合,普法战争开打了。这里面的故事太狗血,所以不讲了。总之就是拿破仑三世非要打、普鲁士一直忍,最后忍无可忍、也就无需再忍。

普法战争跟普奥战争是一个脚本,法国VS普鲁士,同样脆败,而且比奥地利败得还惨。六个礼拜之后,拿破仑三世就写信给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愿意将佩剑交到陛下手中。

普鲁士打败法国,直接点燃了德意志地区狂热的民族情绪。之前普奥战争中还支持奥地利的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这时候竟然主动申请加入北德联邦。而一个统一的德国也就这样瓜熟蒂落了。

战后,法国不仅割地,而且赔款,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赔偿了50亿法郎。在当时,50亿法郎可是一笔大钱。而普鲁士还出兵霸占了法国六个省,啥时候交完赔款、啥时候退兵归还。这就是相当欺负人了。

但是,还不算完。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硬是跑到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诞生,而且就诞生在法国的凡尔赛宫。

这才是把人往死里欺负。所以,法国和德国的关系就不可能好。赔款是小事、割地是小事,但面子是大事。对法国来说,这口气就没法咽。

本来普鲁士只要一方小确幸。如果是这样,那德语地区至少可以分裂为六个国家,即奥地利、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

结果硬是被法国给逼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法国的骚操作,也是没谁了。到这个时候,第一帝国,即神圣罗马帝国的衣钵,也就只能传到普鲁士身上。

那么,接下来,欧洲世界会怎么看待这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

当时的英国首相格莱斯顿说,“德国的统一是欧洲近400年来最大的变革”。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在德国统一之前,欧洲无论怎么折腾,法国都是欧陆一哥。英国虽然各种不满意,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因为英国的陆军不行,而且一直不行。

陆军不行,就只能搞关系,而不能搞统治。所以,即便英国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但在德法看来,英国始终是个做生意的小店主儿,上不了台面。

但是,德国统一之后,法国就此沦为二流国家。在德国面前,法国都没法在一个桌子上打牌。一战前后是如此,二战前后更是如此,一交手就脆败,而且败得一次比一次惨不忍赌。

那么,这个德意志第二帝国到底牛到什么程度?

德国统一之后,立即就是欧洲大国,比原来的普鲁士大了一倍、人口增加一倍。你别跟现在的德国比,第二帝国比现在大了50%。所以,不用看别的,看这个国土和人口体量就够了。

工业实力上,刚统一的德国就跟法国大致相当。在飞速发展20年后,德国的工业能力已经是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家的总和。也就是说,把欧洲大陆其他大国捆在一起,也就跟德国打个平手。

而更要命的是,德国还在20年间抢占了1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庞大的国土面积加庞大的人口规模,再加上现代国家的组织体系和普鲁士的生猛传统,德意志第二帝国抓了一把必抢地主的硬牌。

但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诞生之初,有一个人却充满了悲观。这个人就是俾斯麦,他以一种理性的悲观,看到了这个帝国的未来命运。“我所见到的德国,前途一片黑暗……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然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奇葩了。

小国普鲁士时期,它好战,且越好战越能战、越能战越强盛,直至把自己打成欧陆一哥。大国德意志时期,它千方百计地避免战争,但战争却避不可避。

欧洲战火连绵的时候,它尚能纵横捭阖,该不动如山的时候就不动如山、该侵略如火的时候就侵略如火。欧洲和风细雨的时候,它却进退维谷,前面是刀山、后面是火海,自己总在悬崖之上。

第二帝国的悲剧原因,一个是太大、一个是太强。

首先是地理位置,俨然就是中国战国初期的魏战国,堪称四战之地。西面和西南面英国和法国,英国是世界一哥、法国是曾经的欧陆一哥;东南与奥匈帝国接壤,这算盟友,但盟友是帝国、是温柔的大象,不给力还总招事;东北则挨着俄罗斯,潜在的世界一哥、跃跃欲试的欧陆一哥。

其次是强到没朋友。拉出去单挑,在欧陆谁也不怕,在海上也能跟英国掰掰腕子。但问题是大家都在打明牌,人家知道单挑不过你,就肯定不会单挑,而一定会群殴。

所以,周边邻居天然就结成了同盟。要单挑可以,我们单挑你一个还是你单挑我们一群,随便你选。

第三是最为要命的。跟俄国的关系搞不好就搞不好了,反正大家跟俄国的关系都搞不好。但德意志第二帝国死活也无法跟法国搞好关系。因为普法战争对法国羞辱的太过分,法国成了无法化解的死敌。

那普鲁士时期为什么不是这样?

普鲁士单挑奥地利的时候,法国跟奥地利的关系不好、俄国跟所有人的关系都不好,英国没有陆军,只能看着欧陆随便折腾。

于是,单挑小霸王普鲁士完胜。普鲁士单挑法国的时候,法国跟所有国家的关系都不好,大家恨不得普鲁士赶紧搞死法国。于是,单挑小霸主普鲁士再次完胜。

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无论普鲁士跟谁单挑、怎么单挑,欧洲大陆的格局不会质变。

英国想要欧陆均势,没问题,搞定法国和俄国就行。法国稳坐欧陆一哥,也没问题,英国和俄国不捣乱就行。

俄国哪里都想要,活成了万人嫌,所以大家一起怼俄国。在这个时候,普鲁士的回旋地很大。周边的国家,既是自己的缓冲地带,又是自己可以摆布的棋子。

有了回旋余地,才能纵横捭阖。俄国跟所有人关系都不好的时候,普鲁士暗送秋波。英国跟奥地利和法国死磕的时候,普鲁士与英国同仇敌忾。

但是,现在呢?你德意志就是欧陆一哥,造成了对既有秩序的结构冲击。这时候,还能有啥回旋余地?进一步,干死法国,就统治欧洲大陆了;退一步,被人干死,就重回普鲁士时期了。

所以俾斯麦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定下了两条红线,一个是英国保持中立,在欧陆可以各种闹,但不能跟英国闹翻。简单说,英国可以不帮忙,但不能跟敌人联手揍德国。另一个是法俄不能结盟,但凡法俄结盟,德国就要两线作战。

单拉出去揍法国,想揍几回就揍几回;单拉出去揍俄国,都不用动手,耍嘴炮就能怼回去。但俄法一旦联手,这个仗就没法打了。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连一条红线都没能守住。帝国的覆灭,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后来的德国人严守俾斯麦定下的两条红线呢?

大国博弈不仅是明牌,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简单说就是:你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德国想让英国保持中立,法俄能看不出来吗?德国想阻止俄法结盟,俄法就一定不结盟吗?

“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地理的问题、自身的禀赋,以及博弈的困境,把它死死地钉在了悬崖之上。而这个命运,还要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身上再次重演一遍。

俾斯麦已经穷其智力所及,但德国做不到。而如果是我们身处俾斯麦或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位置上,能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吗?这确实是一个非考验智力的问题。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是如何的荒唐(五代十国南汉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南汉国,五代十国,时期,历史,荒唐,如何

    首先,南汉之所以荒唐,主要是因为合法性太低。武将不能用、文官也不能用,于是只能用太监,甚至连宫女都用上了。其次,南汉也没有那么不堪。五代持续54年,南汉顶格计算竟享国67年,真的荒唐透顶,它也不会持续这么久。第三,南汉立足岭南竟能一直对外扩张。甚至,一度羁縻安南、染指湖南,后期拥州六十、有县二百零四

  • 岳飞一共有几个妻子孩子(精忠岳飞第一个老婆生几个儿女)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精忠岳,儿女,岳飞,妻子,老婆,孩子,一共,第一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硬汉如岳飞,那个战场上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大将军、那个一生精忠报国的铮铮硬汉,身后也有这么一位贤内助吗?岳飞是一位悲剧英雄,连他的出生都被赋予传奇色彩,因他的字叫鹏举,有人附会他是大鹏鸟转世。1103年,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一农家,是家里的第五个儿子,上面有

  • 宝钗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事例(红楼梦中宝钗性格特点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宝钗,特点,性格,事例,概括,什么,红楼梦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勾勒是立体的,语言,服饰,动作彰显的细节能将人物的性格填充的饱满而真实,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薛宝钗做为宝,黛,玉的一员,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蜜合色的棉袄,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将一个温淡内敛的少女形象完美的勾勒了出来。这样一个淡雅的,识大体的女子,内里也穿着大

  • 贾宝玉是同性恋吗(红楼梦贾宝玉和秦钟的爱情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贾宝玉,秦钟,同性恋,关系,爱情,红楼梦

    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虽说彼此间没什么血缘关系,但秦可卿对他却始终很好。有一回,贾宝玉到宁国府赏花,秦可卿还将他介绍给了贾宝玉。秦钟和贾宝玉是同一类人,不喜读书,不喜功名,但却都是一等一的风流俊俏人物。因此,二人很快便玩到了一起。秦可卿出殡的时候,其父秦业因为年老走不动,便让秦钟代替自己前往。恰好贾宝

  • 历史上西施是谁的老婆(西施最终嫁给了谁做夫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施,夫人,历史,老婆,最终

    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我简直有点废话《卧薪尝胆》的西施一、范蠡与西施是怎么一回事?西施、本名施夷光,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时期越国人,老家浙江省绍兴市诸暨苎萝村,家族出身是普通农民,父亲种田砍柴卖柴,母亲洗衣做饭。所以西施要么帮他父亲砍柴要么帮母新洗衣做饭

  • 东周周王室什么时候灭亡的(灭亡后王室子孙后代到哪去了)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室,灭亡,子孙后代,东周周,时候,什么

    周灭商之后,遭遇到了一个观念问题。具体就是:天命到底是降于周族,还是降于周天子?被灭的商朝肯定认为天命降于商族,所以我们商族的人是人、其他族的人就不是人。殷鉴不远,所以肯定不能继续玩天命降于周族的观念。同时,形势也不允许,牧野之战前是八百诸侯孟津会盟。所以,灭商,是周族带着天下各族部落一起完成的。于

  •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明朝废丞相的根本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废丞相,明太祖,废除,制度,原因,根本,明朝,为什么

    从丞相到宰相,再从宰相到无相,这是一个皇权不断专制的过程。这个过程算是一种趋势。朱元璋可能给加速了,但不能算开创。所以,就谈不上老朱把明朝政治引上歧途。01.丞相与宰相唐朝一群宰相,也不如汉朝一个丞相的权力大。秦汉的丞相,在丞相府办公。这不仅是丞相的专属领地,而且里面有一整套的行政班子。具体就是丞相

  • 辛弃疾为何反对开禧北伐(辛弃疾和陆游有交集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辛弃疾,交集,开禧,北伐,陆游,反对,为何

    所谓宋金分治常态化,是指宋金达成了某种博弈终局或纳什均衡。简单说,就是宋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方面改变分治局面,然后大家都认命了、不折腾了。但这种终局,只能说勉强出现在1164年隆兴和议,或者说金军饮马长江失败以后。1161年,金国要求重新划界,实际就等于说:1141年签订的绍兴和议不算了,现在我就是

  • 如果关羽投靠曹操的地位如何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曹操,曹营,关羽,投靠,地位,排名,第几,假如,如何,如果

    关羽投降曹操,你没法确定他能排到第几。排位是个稀缺资源。但这个稀缺资源,往往不以单一的能力以及能力支撑的业务表现,作为分配依据。所以,即便关羽能力再强、业务表现再好,我们也无法确定他在曹魏集团中的排位。甚至,关羽在刘备的集团的排位,也不是单纯因为能力和业务表现。当业务表现可以测量的时候,业务表现驱动

  • 明太祖收复幽云十六州(为什么中原王朝不过游牧民族)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幽云,明太祖,十六州,游牧,王朝,收复,民族,中原,为什么,不过

    因为问题的本质,不是幽云十六州的得与失,而是中原和草原的博弈五代十国和五胡乱华,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晋末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最后北魏一统北朝。但北魏以北还有一个草原帝国柔然,跃跃欲试,也要入主中原。所以,北魏有两个主要任务,一个任务是征服南朝;而另一个任务则是看死柔然。放大视角、拉长尺度,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