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确。
中国古代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比如“天人合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都是从万物生长的意义上来谈天地乾坤的。孟子提出了“仁民爱物”命题。
“仁民”是对人的同情仁爱,“爱物”则是爱护人之外的动物植物等。宋明时期的哲学家以“万物一体”为仁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观念。程颢揭示“仁”的内涵: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扩展资料: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两千多年以前,这种思想就已经有了,表现为不杀生、不乱砍滥伐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