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65 更新时间:2024/1/4 22:50:25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思想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其中的精华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论衡》当中。王充的教育思想,以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即文人、鸿儒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形成强烈的学术民主思想。解放旧的思想观念,破除传统守旧的教育权威,在当时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文人:知识渊博,融会贯通。能理论联系实际,对政治上提出批评指正。为日后成为优秀的行政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鸿儒: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不受前人的思想所约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的知识。其明显的特征是“精思若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学术人才,是文化学者中的最高级别。

王充认为儒家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术同样要学以致用。善于学习的人,“其于道术,无所不绝”。知识越广博,思考得越深入,他的观察能力更加敏锐,从政的能力也就越强。读书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得到更多的知识,实践出真知。

学知与闻见:圣人的“独见之明,独听之聪”,都是在实践经验中所得。圣人的预见能力并不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而是在实践中的积累比常人更为丰富,有着更为准确的经验和知识。

思考与求是:王充强调“以心原物”,是通过经验和知识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第一因素。通过闻见与学问,推知事物的依据,再进行充分的理性思考,作出正确的决定。

问难与距师:要求得真才实学,必须打破唯师是从,唯书是理。“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不崇拜古代圣贤的思想权威,对于孔孟的言行如有自相矛盾,也敢于提出质疑和否定。

王充提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通过激烈的辩论,以发双方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对原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从而推陈出新。

王充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学而知之”。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重视活学活用的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对后来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无神论著作,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追求真理,明白是非。因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公开抨击“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灵怪异”,而被列为禁书,不得留传,直到东汉灭亡,才重见天日。此时的王充已过百余年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太著名的人物,我们在各种典籍中也很少看到对他的记载。然而这并不能湮没王充是一位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事实。在儒学独尊、迷信盛行的东汉时代,王充哲学无疑是当时社会主流思潮中的“异端”.

在东汉初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老百姓都对鬼神无比崇敬的年代里,王充勇敢地提出无神论,简直穿越时代2000年!他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一样,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王充一生著作颇丰,按照史传的记载,他曾写有《讥俗》、《政务》、《养性》、《论衡》等作品,但其中最知名的是《论衡》。后人称赞这部书,主要是因为它“疾虚妄”,即针对当时的一些迷信陋俗进行批判,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疾虚妄,崇实诚”。他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求真理,正是非。他以科学为依据,以“证验”为尺度,对一切虚妄谬论给予无情的批判。在谶纬迷信充斥于世的条件下,他敢于公开抨击“天人感应”,“神灵怪异”,一扫汉代二百多年阴阳谶纬之风,为东汉学术另辟途径,在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攻击儒家的天人感应说,使中国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大波澜。《论衡》共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据《后汉书》记载,《论衡》共八十五篇,内《招致》一篇有录无文,实际上只有八十四篇,是他用了3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哲学政论巨著。由于《论衡》直指官方神学化的儒学,因此被列为禁书,不得流传,东汉政权瓦解后,才重见天日,但这已是王充死后百年的事了。

博学奇儒王充,东汉基层干部里的“苏格拉底”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他的祖先王氏原先是魏郡元城(河北大名)的名门望族,后因军功迁徙到会稽。燕赵侠义好斗的习气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到王充出世时,他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

王充少年聪颖,乡里称孝。后到京师洛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治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在洛阳卖书店阅览群书。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在京师太学里,王充受当时古文经学家桓谭和班彪的影响最深,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值定是非之人,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少时曾为乡里分肉,“分均若一”,乡亲们都夸赞这是能当丞相的象征。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

在历史教科书里,王充时常被冠以“伟大的唯物主义者”的大名,但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思想价值却未必在于此,而在于他以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来从事哲学研究,活脱脱是一个从古希腊穿越到东汉的“穿越党”。

要说清楚王充是怎么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考的,我们就不得不顺便说一下他的宦海沉浮。东汉公务员有两条路走,一条是拿了“孝廉”“茂才”名头的“人才直通绿色通道”,运气好可以升到省部级干部(郡太守或州刺史)。走这条路的人除了必修“拼爹”这一课之外,还得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里“镀金”,熟悉以《春秋》为核心的儒家经典。

而与一天到晚研究《春秋》案例的这些官僚不同,东汉公务员的另一支队伍则由大量的基层办事人员构成:他们“拼爹”无望,却得负责缉盗、收税、赈灾、修水利、写文书、传递文书等繁重日常事务,工资还很寒酸,其中诸如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角)者,甚至因为没时间归家而导致严重的家庭矛盾。但幸运的是,由于这些基层官吏多接触实务,办事能力与逻辑头脑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王充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同时又具备哲学反思的能力的公务员。他本人一直做郡县幕僚,没机会往上走,但多了解民间疾苦,也有点愤世嫉俗。他的代表作《论衡》因为观点有点不太主流,是在汉末才在蔡邕等人的引荐下才为世人所知的。

王充的教育思想在《论衡》这部著作中,谈到教育问题。如环境与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后知”的学习论;反对呆读死记,重视实际锻炼的学习方法;反对复古,重视现实的教育内容;反对“信师是古”,提倡“问难探索”的学风,等等,这些对以后唯物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王充依据自然科学理论,吸收道家“无为自化”和荀况的“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的思想,建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体系。具体分类列举如下:

1.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人出生之后,人性就有了差异。如果个体禀受的五常之气非常淡薄或严重失调,就难以接受五常之教的影响,它的性质便是恶的;如果禀受的五常之气非常浓厚而且协调,便易于接受五常之教的影响,它的性便是善的。处在两者之间的,很难说善或恶。所以,王充也将人性分成了三个等级。王充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在于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教育是世人实现其天赋价值、使人成为真正人的手段。

(2)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王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力量,便是知识的力量。王充还认识到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是所表现的隐效性。他认为,有些事本身好像不产生任何效益,但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又依赖其存在和发展。这里,王充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他事业基础的作用。

2.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王充讥讽这类人是鹦鹉学舌,就像“门人”、“邮者”一样,毫无自己的创意成果。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可见,王充是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3.论学习

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当然人与人的禀赋不同,但不学是不可能得知的。他指出:“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知物由学”可谓古代最有价值的认识论命题之一。

王充认为,学习应是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过程。其中耳闻目见的直接认识是基础,否则就可能被虚假浮夸的东西所迷惑。所以他强调:“须任耳目,以定情实。”但仅凭耳目,得到的只是表象而已,还必须将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他说:“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王充兼论感官与思维的作用,使古代学习理论上升到新的高度。

4.关于教学过程

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任耳目”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以及“引效验”的实用知识三个阶段。这个过程是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的。

首先,“任耳目”,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任耳目”,就是说个体只有通过目见、耳闻、口问、手为等外在方式感知外在客观事物,才能积累经验获得知识,感知是知识的的来源和基础,是学习的第一阶段。

其次,“开心意”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所谓“开心意”,就是要求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第三,“引效验”,强调实效验证的必要性,“有效”就是与事实相符合,“有证”就是要有确凿的证据。符合实际效果、有确凿证据的论点就是真实的正确的,否则就是虚假的错误的。

5.关于学习方法

(1)反对“信师”,主张“距师”

王充感叹:“凡学之道,距师为难。”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更没有彻底否定孔子等圣贤的意思,他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行的环境下,更是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

(2)反对“是古”,主张“问难”

王充对当时学者“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强调治学一定要有“问难”的怀疑、批判精神,问难不同于一般不理解时的提问,而是怀疑、质问、批判。

(3)积渐琢磨

王充认为,知识、道德和能力的获得和形成,既要靠日积月累的功夫,也要靠师友讨论琢磨。

王充《论衡》状留篇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私须之作。”后来演变成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类似地国外也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人也常常说“不急,不急,慢慢来,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样的人生道理可谓人人皆知,但是坚持做到的却是少之又少,很少将一项专业技能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反,很多人是骑着驴找马,频繁的改变自己的职业道路,每次都从零开始,结果是累死了驴,也没找到马,白白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我们每个人在路上,要想走得快,走得好,请一定要记住贪多嚼不烂,贪多走不远。

(4)专心致志

注意力集中是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必要心理条件。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某种事情,的确是使学习和事情取得成功的保证。

王充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在章句和谶纬神学弥漫整个社会的时候,他敢于破除传统,批判权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综上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可直观叙述如下:

反思与总结笔者认为,概况地说说,王充教学思想中唯物主义表现在几个方面:认知识来源上看,他反对生知,主张学知;从教学过程上看,他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教学效果上看,他注重效验,强调以实际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伪。这也就是王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主要贡献。

参考文献: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充,东汉基层干部里的“苏格拉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主动交代与坦白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本条例所称主动交代,是指涉嫌违纪的党员在组织初核前向有关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或者在初核和立案调查其问题期间交代组织未掌握的问题。根据《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如实坦白,是指如实供述组织已掌握的其本人主要违纪事实

  • 中国汉字出现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

  • 科技哲学课程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科学技术哲学的历史很长,中国古代和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就开始研究自然哲学方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开始出现,科学技术对科学影响日

  • 哲学研究的概括范围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研究的范围概括了宇宙世间万物。纵观古今中外哲学关于哲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大体上都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最早的萌芽哲学是把能够遇到的一切具体存在直接作为其研究的对象。比如西方经典自然哲学它当时并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的概念遇到水就研究水遇到火就研究火那时候的哲学与科学在对象上并没有明确的划分人们只是通过对接触到

  • 从纯哲学角度说,矛盾的性质(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答。哲学这东西很复杂和玄乎,哲学家都是智者。我们不是智者,看不了那么深刻,搬运别人的著作又不能体现自己的看法,所以就以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浅显地探讨一下这个高深的学科。哲学和物理在古希腊的时候就被区分开了。物理没有错,只有对。我们研究物理的时候出现错误,是认识不够,验证不够,不是物理本身的错误,因

  • 《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经典诵读》很多,如《庄子齐物论》读后感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

  • 希腊哲学与中华文化有何相通之处,有何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古代本体论哲学范畴具有直接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直观、比喻和猜测,说明认识从感性的直观开始。上述思维方式决定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认识方法的直观性和认识程度的表面性,从而也就决定了作为认识成果范畴的直接

  • 怎么样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朴素无根据,全凭大脑闪灵光;古人全拼大脑想到,并无科学依据近代科学大发展,虽是维物太机械;牛顿力学发展后,哲学也受到机械力学观点的影响,其看问题静止、机械,不变心里无花便无花,此言唯心是主观;这个就是说外物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我的意识神创大地生万物,此言唯心是客观。我承认外物存在,但它是由意识(但不

  • 上古的天人关系对古代法律有没有什么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的哲学内涵包括“天人合一”和“人为贵”思想。“天人合一”规定了人源于自然的基础性地位,“人为贵”规定了人异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天人合一”的理论核心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管子》最

  • 中国的古语有很多相互矛盾的观点,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靠衣裳马靠鞍!浪子回头金不换;狗改不了吃屎!退一步海阔天空;狭路相逢勇者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