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国传统医术,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我国医疗领域的文化瑰宝~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主要包括精、气、神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理论内容。《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以致于现在的中医院校的教与学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典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物质就是“气”以及气(阴气和阳气)的运动构成。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一旦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呈现病理状态。而中医治疗就是以“恒动观”和“整体观”的思想去修复动态平衡,在诊治修复中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遍一律。
阴为“体”,阴为有形之体;阳为“用”,阳为无形之用。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感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属性,使其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通过中药调理、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来保持身体健康。
捻熟藏象学说~“藏”是指人体的五脏六腑;“象”是指形象:五脏六腑的解剖形态、征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应象:五脏六腑相应于四时的阴阳之象。通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五脏(肝、心、脾、肺、肾)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功能是腐熟水、分清泌浊、转化糟粕。脑、髓、骨、脉、女子胞乃人体根基。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中医理论认为的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继发病因和其他病因。外感病因是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内伤病因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以上就是我国中医理论的主要依据,运用这些中医理论来丰富~望、闻、问、切的诊治手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优化理论依据,甄别大自然中的各种药材及其理疗特性,对症下药,做到标本兼治。
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立论依据可以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较清晰的看见:【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知道者是有德的人,简称德。而德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以:道家思想是中医理论立论的基础。这也是古代著名中医师绝大部分是道家思想实践者的重要原因。而由于道具有真理性和普遍性,也就有了【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言论。
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实质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对吗?
三经相辅又相乘,一法通明万法通,一化万来万归一,无中生有有又空。
学习哲学的人,尤其是学习中国哲学史的人,如果未读过易经,就不算真正懂得哲学发展史。
学习中医学的人,不读过黄帝内经,就无法理解人体精气神间的相生相克的辨证关系。
学习人类社会关系发展史的人,不学习道德经,就无法理解人类关系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和必要性。
人类社会活动从整体活动到细分职业所积累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业有所专,学有所选的分布格局。
选择专业学习的人群在整个人类里都是极少数的,给人的错觉就是式微。
不懂得世界人类发展史,尤其不懂得中国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实践中的知识成果,却胡说中华文明的成果在传承,学习方面走向式微,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