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寡民,出世无为。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国寡民,出世无为。
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大背景400字左右谢谢
史学家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词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钱穆先生曾改引此句,作“国家不幸哲人幸”,认为此句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哲人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观中国学术发展史,汉唐盛世,人文学术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学方面,而衰乱之世,哲学的成就会更加突出。无论是“古史剧变之会”的先秦,还是“适逢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世,大抵如此。钱穆先生作如是评,是说得通的。说到“中国哲学”,这个词总是使人疑惑,中国真的有所谓“爱智之学”吗?换言之,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人们,他们难道属于那种以闲暇为前提,爱好自然奥秘,追求知识,以知识本身为惟一目的的“哲学家”吗?“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对于我们沟通中西学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产生出新的问题:以“哲学”的眼光,是读懂、理解以及欣赏中国哲人创作的最恰当方式吗?当我们说“中国有哲学”时,哲学在此究竟何指呢?也许,我们尚可把作为西方文化全球化后果的“哲学”一词,用来指称人类思想在“轴心时代”从宗教母体中“突破”出来的思想形态。我们在泛指以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后果的意义上,把“哲学”当做一个共名来使用。然而当我们按照一些西方哲学史家所强调的,把“哲学”当做古希腊独特的突破成果时,把中国思想称为“哲学”很可能并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突破成果,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