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毛遂自荐,四面楚歌,门庭若市,讲的历史人物是谁?

毛遂自荐,四面楚歌,门庭若市,讲的历史人物是谁?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886 更新时间:2024/1/21 2:11:17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一、毛遂自荐,主角毛遂,配角平原君;

二、四面楚歌,主角项羽,配角韩信

三、门庭若市,主角邹忌,配角齐威王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军早已人困马乏而且粮草马上就要用完了。刘邦为了瓦解项羽军队的斗志,命令军士大声唱楚地民歌。

项羽听到后,惊奇地说“难道楚地已经被刘邦夺去了吗?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楚人啊?”说罢泪如雨下,周围的侍从都忍不住哭了。

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来历,指的是楚霸王项羽。

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

谢谢。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回答。

第一:

纵观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真可谓是可歌可泣。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已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初期,项羽在其叔父项梁的领导下,南征北战;后来,他独自率领大军浴血奋战,终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一生英勇善战,大大小小一共参加和指挥了七十多场战争。除了最后的垓下之战,全部都是以完全胜利而纪载于史册之中。

譬如在巨鹿之战时,项羽的部队只有五万人。而主力还是他叔父项梁当初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在这次与秦军的作战中,项羽在军事谋略,战斗部署和军事行动中做了一件事流传千古,就是那句成语的出处破釜沉舟。当时秦将王离军围在邯郸,另一秦将章邯军距王离军一段距离下寨,两军成掎角之势。而当时对秦作战的其他各路诸侯军共三十余万,都作壁上观。

在关键时刻,项羽首先派兵击败章邯,章邯军也不知楚军虚实,于是暂且收兵。其次,乘着章邯军暂且收兵的时间空档,项羽本人一马当先率领全军涉水渡过漳河,极大地调动了楚军士气,从而突袭了秦将王离军,挫其锐气。第三,在秦将章邯军反应过来并前来支援王离时,项羽已经完成了他“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的这一战役。

巨鹿之战,项羽基本上是在与时间赛跑。而且在度过漳河之后,项羽下令把军队用做饭烧水用的锅全部砸了。他给部下说,要么就打败秦军拿他们的锅来做饭吃,要么就是自己饿死。同时,他还让士兵把过河船只全部击沉。意思就是既然过来了就不要打算活着回去。最后终于大败秦军。巨鹿之战项羽以五万军队对阵秦军四十万,以九战九胜的战绩打败了秦军。这一年,项羽也不过才二十五岁。

另外项羽还有为人仗义的一面。这从鸿门宴中也可以看出。公元前206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在咸阳,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以对抗项羽西进。项羽率领40万大军到达后,攻破函谷关,进驻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刘邦知道势力悬殊便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并结交了项羽的叔父项伯,希望从中给予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并且亲自到鸿门和项羽见面。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但终因项羽因不忍杀死刘邦而作罢。这或许也是项羽人生的一大憾事。但项羽还是行侠仗义,不仗势欺人,

应该在战场上以决胜负。

还有,就是在英雄离开历史舞台时,项羽准备自刎之前,他放走了自己的马,也让自己心爱的女人虞姬离开。这都显示了项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人性之光。

第二:

《史记》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凝聚了其编撰者司马迁的全部的心血,从而完成了自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践行。

纵观历史,每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都是作者不屈的灵魂与社会现实碰撞出的火花;璀璨夺目与悲欢离合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因此《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经典。在汉代,史学和文学就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说司马迁既是一位史学巨匠,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在司马迁经历了“李陵之祸”后,由于身陷囹圄,遭受宫刑,他的身体,精神都受到严重的摧残,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他的修史动机也就有所调整。这是必然的。他在经历磨难之后通过著书立说,抒发心中的郁闷和不平,也是符合逻辑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就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了较多的怨恨成分。这如同许多历史与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一样,在司马迁编撰《史记》过程中,他把自己心理的巨大变化掺入其中,也是人性的使然。他既以磊落而感慨的笔墨赋予《史记》丰富的内涵,又把个人情感的融入到其中,对自己心灵与肉体遭受巨大创伤而进行了倾诉。

正因为如此,《史记》使读读起来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可以豪不夸张的讲,没有了个人情感的融入,《史记》则不能称之为巨著,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般的记录历史的书籍而已。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将事件和人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纪,是记述帝王的;二是世家,是记述诸侯的。

至于将项羽纪入本纪,一是司马迁认为,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是主力军。而且在秦王朝灭亡后和楚汉相争的几年中(自公元前二零六年八月,至公元前二零二年十二月),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成为一代霸主,并处于天下之主的位置。他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因此项羽虽然未及帝位,但按其所掌控的权力与职能来说,也与皇帝毫无二异。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就把项羽写进本纪。这是司马迁本人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当然也怀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其中。

二是本着人性所固有的思维去判断,惺惺惜惺惺,惶惶惜惶惶;同病相怜,同命相怜是人之常情。司马迁自己的人身受到极大伤残和屈辱,而项羽又自刎江东。对项羽钦佩和无限怜悯也属正常的心理使然。,

通过对《史记》的再研读,可以看出,由于司马迁自身的原因,以及项羽在推翻秦王朝这一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处的位置,因此司马迁对项羽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赞扬,并将项羽写进了《史记》本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予以沉默,伏笔不述,倒是有悖一个伟大史学家的修史常识,而且也不符合情理。

附: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项王庙》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咏虞姬道》清谢

八千子弟失江东,止有虞兮效始终。

死共乌骓埋骏骨,生怜红粉是英雄。

花间名字留芳体,帐下悲歌泣晓风。

若使当年成帝业,宁同吕雉祸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是李清照面对金兵进犯,想起当年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不肯选择过江东的豪迈气概,从正面讴歌了英雄项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从侧面历史客观的评价剖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也是没有选择退回江东重整旗鼓,江东子弟多才俊如能团结善用的话,卷土重来谁笑到最后还不知道呢?字里行间带着对西楚霸王的些许惋惜之情。

汉朝之后的文人墨客大多都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了解的项羽。作为汉朝史官的司马迁,把项羽单拿出来列编成《项羽本纪》出镜,详实的记述了项羽璀璨夺目盖世传奇的一生,可见司马迁对项羽敬佩、惋惜等诸多复杂感情之深沉厚重!

项羽一生历经征战无数,也都获取了胜利,仅最后一次以失败而告终。秦国几乎所有军队都是被他收拾的。项羽攻城掠地的目地仅是为维护其霸主地位,而刘邦则是为了夺取秦国江山;项羽前面攻城打的苦,刘邦后面掠地抢的欢;项羽攻城不占城不纳民,刘邦则占城纳民接管地方政府;项羽兵将越打越少,刘邦却越来越兵强马壮。可悲可叹的是项羽把起初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垓下一战四面楚歌汉军碾压楚军刘邦完胜项羽。项羽本可以选择退回江东重整旗鼓来日再战,如果这样,就不是盖世英雄项羽了,他不会选择耍阴谋玩赖皮这一套的,他不屑而耻于这样做,他如果是这样的人,早就让刘邦N次回家弹玻璃球去了,汉朝也恐怕姓项而不姓刘了。项羽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人格注定他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大丈夫生而何欢?死亦何惧?一切都过去,说那么多当初如果有何用?以后的如果也就留给后来者继续选择吧?我就是我,从来往生项羽仅我一个!霸王项羽豪气冲天英气盖世的人格魅力在乌江拔剑自刎那一刻迅速定格得到升华!

其实,项羽有多次机会消灭刘邦,并非仅仅他诗中提到失去的那匹宝马良骓,刘邦霸占关中引起项羽愤怒,率军40万驻扎鸿门,刘邦军只10万,刘邦胆突的来鸿门拜见项羽,项羽乃性情中人深受感动设宴款待刘邦,谋士范增献计项羽除掉刘邦,项羽压根就没有借机除掉刘邦的打算,到最后没有采纳反而放过刘邦,以后也没有派兵进剿刘邦。鸿门宴整个过程只是范增制造紧张空气。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典故的由来,从古到今津津乐道,把鸿门宴当成阴谋谈及,设鸿门宴的是项羽,玩阴谋的却不是,而且从来没玩过他认为下流的小人勾当。

而刘邦在张良等谋士的纵容挑唆引诱下乐此不疲,终于玩出大汉一片大好江山。楚汉经过四年战争,终于走到谈判桌前,答成以鸿沟为界两国分治的战定协议。张良却又向刘邦献计,趁项羽连年征战兵力大量削弱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击败项羽夺取江山。早已屡试不爽多次尝过甜头又善于纳谏的刘邦再次听取采纳张良的计策。项羽当初分封十六路诸侯包打天下,可谓兵多将广,谋士也不可说不多,可他到死也没弄清楚为何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也可能他早已知道自己的归宿,不然他早就会选择弯道超车,知道而不做,这就是令人敬仰的项羽,这就是令人感佩的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最后用蒲松龄一幅对联作为本文的结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经典哲学语录和哲学家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柏拉图“善是知识和真理的起因”“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他就没有足够的资格做正义和美的捍卫者”亚里士多德:“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哲学才最神圣”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休漠:“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就是知觉”“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理性是冷漠尔超脱的,因此不是行动的动

  • 求哲学名言原文和出处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通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5、子曰:“君子不重,则

  • 成语“完璧归赵”一词出自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成语“完璧归赵”,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指的是“和氏璧”。先了解一下这块值15个城池的贵重的“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璞玉。是被一个叫卞和的人发现的。故称为和氏璧。和氏,是《韩非子.和氏》中的人物,亦称卞和,是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到一块璞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工来辨识,玉工认为就

  • 国内哪些商业精英的传记值得阅读?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5本:第一本:万达哲学万达董事长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哲学,解密万达致胜DNA26年经营真经,60载人生智慧,字字都是干货。第二本:创京东这是刘强东和京东人向外界系统地阐述这10多年的成败得失和发展逻辑,从京东的偶然触网,到毅然转型,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讲述京东如何持续保持创业的激情。第三本:

  • 你见过有谁把24史读完了?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有谁在你面前说,他读完了24史,你最好别信。迄今为止,我认识的一些真正的读书人,我还没见过谁能把24史读完的,除非他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舜徽那样的史学大家、饱学之士,终生把研读24史作为职业的学者。即使如张舜徽那样的大家,他自己也认为,读24史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张教授在《自强不息,壮心不

  •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是成语故事。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来自于秦末时期项羽亲身经历的事,也是项羽最著名的战役巨鹿之战时,采取的作战策略。公元前208年,秦军大将章邯汇合王离攻打赵国。赵王歇在张耳陈余的保护下逃跑至巨鹿城,不料被秦军围困。赵王只好派人找楚怀王求救。于是,楚怀王派刘邦出兵攻打咸阳,派宋义,项羽

  • 名人名言 人生哲理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莪最欣的名言警句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花落。去留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金的惑、力的、宦海的沉浮人心竭。一旦所欲不能,一旦所想成功不了,一旦希望落空成泡沫,就失落、失意乃至失志。而要克服些面影就需要辱不、去留意的豁的精神境界。朋友,共勉之!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 急需古人名言警句!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古

  • 有人说后世无人能成功运用韩信的“背水一战”战术,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井陉之战是“以多打少”,韩信背水列阵是为掩护张耳十几万汉军主力渡河。】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军事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彭城之败后,楚汉相争的战略形势。】前205年3月底,刘邦彭城之败后,汉军败兵迅速回撤荥阳布防。同年4月,韩信所率联军主力30万会兵夹击项羽来迟,刘邦VS项羽的彭城之战

  • 完壁归赵的故事赶紧发来啊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完壁归赵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