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知行合一的议论文

知行合一的议论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6 更新时间:2024/1/24 22:06:26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知行合一给我们的示是,所有的成功都来自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励志的诗词推荐几首啦。。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教育家?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

  • 老子讲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天有道,地有天,人有法。道法自然,天地间都要按照自然规律维持秩序,人也一样要以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自然的。老子只所以讲道法自然,还是以天道自然规律来说服人也要按照法律办事,这才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宇宙万物生存都有自己的轨道,太阳系有上亿个星体都是有滋力有规律的运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身也在转,月

  • 中国古代哲学的双子星座是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的双子星座是双子座[5月21日-6月21日]守护星:水星属性:风象星座符号:罗马数字2代表:敏捷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属于传授型人物双子座的情人:机灵多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

  •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一、中庸强调“原则性”,“和稀泥”没有原则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

  • 什么是‘折中法则’,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中,而区不同的是中庸之道属于主观上是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客观上的被动行为。中庸之道是孔夫子儒家传统学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属于主观上的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圆

  •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头七是有一定依据的。头七怎么定义?百度说的很清楚: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为

  • 中国哲学一词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

  • 什么是哲学,求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

  • 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几个时期的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哲学应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然派哲学家”时期,也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时期第二个是苏格拉底时期第三个是柏拉图时期第四个是亚里士多德时期我是参照: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写的《苏格拉底前后》,现在也普遍采用这种分法我认为重建时期怎么可以并入智者时期中呢?应该是因为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相处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