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教育家?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教育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315 更新时间:2024/1/2 16:44:51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做法。

题目:孔子思想有哪些?副标题:略论孔子思想

此题颇大,然而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亦是学习儒家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分条缕叙,尽管如此,仍恐有挂一漏万之嫌。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之核心,其余思想观点皆由此而生发。仁的核心思想是忠恕,孝悌则是仁思想的根本。忠,尽心尽力,赤诚无私。忠君,忠上,忠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1.4)恕,以己之心度别人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12.2)。唯有在家孝与悌,在外才能做到忠与恕。仁,爱人,这是纲;尚有许多条目,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12.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19.6)。仁,《论语》中,共30见。

(二)义

义,合理、适宜的事。孔子主张君子做官就是实行义,就是为民做合情合理适宜的事情,“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18.7)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论语.宪问》14.12)。“见得思义”(《论语.子张》19.1)亦主张“义然后取”(《论语.宪问》14.13),该取的财物然后取,不取不该取的财物。义,《论语》中,共20见。

(三)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南宋理学家朱熹给“礼下的定义为“天理之节文”。“礼”就是上天按理定的节制、文饰和修饰人的举止行为。换言之,“礼”是天定的;其二,节制人的言行;其三,文饰人的言行,或谓修饰人的言行。运用礼时,和谐是最重要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2)。“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子思中庸.右第二十七章》)。礼节仪式三百条,庄重严肃仪容举止种种三千条。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论语.先进》(11.26)中载,子曰:“为(wei,二声)国以礼。”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使百姓整齐划一,百姓虽然避免犯罪但不知道犯罪是可的;用道德治理百姓,用礼来使百姓整齐划一,百姓就有羞之心而且也能纠正非心。礼,论语》中,共34见。

(四)智

智,聪明,才能。孔子认为“智”就是“知人,即识别人。(论语.颜渊》12.22)孔子按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三等:上智,下愚及中人。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17.3)故而孟子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之说。(《孟子.滕文公章句上》5.4)总不会让目不识丁者来统一治理国家。孔孟这一观点是无法抗拒和反驳的。智,论语》共9见)

(五)信

信,诚实,不欺;信任,相信。“信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要求诸侯王、卿大夫、士这些国与家的工作人员要特别讲诚信,讲了许多精辟语句,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语言。例如“敬事而信”(《论语.学而》1.5),严肃慎重地办理国与家的大事而又守信用。“谨而信”(同上,1.6)谨慎而且诚信。“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约信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2.22)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17.6)诚实别人就任用你。信,《论语》共15见。

(六)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平常的道理,是经常守持的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6.29)中庸作为道德是最高的了。具体表现在如礼的运用上,以和谐是重要的,即“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1.12)再如“君子之於天下也,无也,无莫也。”(《论语.里仁》4.10)君子对于天下人,没有亲厚没有疏远之别,只跟有义的人亲近靠近。要求人们“允执其中”(论语.曰》20.1),即人们要真诚地操持那种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中庸,论语》中有7条。

(七)修身

修身是孔子思想中一项内容,限于篇幅,不赘述,详见拙著《论语译释》中的附录,有七篇论文,其中孔子是“人生修养”说的首创者”一文。

(八)孔子的为政之道

详见拙著《论语译释》(43万字)中的附录。

(九)孔子的教与学思想

孔子是卓越的教育家,教与学思想十分丰硕。本人在头条》上曾撰文《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此处不再赘述。

(十)文化上的出类拔萃地贡献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公元20190916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老子讲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天有道,地有天,人有法。道法自然,天地间都要按照自然规律维持秩序,人也一样要以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是自然的。老子只所以讲道法自然,还是以天道自然规律来说服人也要按照法律办事,这才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宇宙万物生存都有自己的轨道,太阳系有上亿个星体都是有滋力有规律的运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自身也在转,月

  • 中国古代哲学的双子星座是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的双子星座是双子座[5月21日-6月21日]守护星:水星属性:风象星座符号:罗马数字2代表:敏捷思维,沟通、表达能力,属于传授型人物双子座的情人:机灵多变、“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

  • 什么是中庸?是和稀泥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一、中庸强调“原则性”,“和稀泥”没有原则中庸之道,本意是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引申的意思是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不偏不倚”代表的是公正、客

  • 什么是‘折中法则’,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中,而区不同的是中庸之道属于主观上是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客观上的被动行为。中庸之道是孔夫子儒家传统学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中庸属于主观上的主动行为。折中属于圆

  • 为什么人死以后会有头七的说法,古代依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头七是有一定依据的。头七怎么定义?百度说的很清楚: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为

  • 中国哲学一词的来源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将希腊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只有“哲”这个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明理”、“明道”,“明”是动词,明智、明理、明道是动词“明”的使动用法,明智、明理或明道是使被遮蔽的智、

  • 什么是哲学,求解?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

  • 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几个时期的问题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哲学应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自然派哲学家”时期,也称“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时期第二个是苏格拉底时期第三个是柏拉图时期第四个是亚里士多德时期我是参照: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写的《苏格拉底前后》,现在也普遍采用这种分法我认为重建时期怎么可以并入智者时期中呢?应该是因为苏格拉底和智者派相处的年

  • 高中时期学的哲学都是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肯定不可能啊!!!哲学按大类来分包括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高中所学习的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当中的部分内容而已。而且这部分内容带有很浓的中国色彩,及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个人认为:ABCDEA:证明了自然界多样的物质形态是由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B:证明了元素与元素间既有对立性又

  • 古人送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并一直沿用至今,背后有何寓意?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据史料记载,摔瓦盆源于2300年前的周未。庄子″见田氏已死,解将下来,…把瓦盆为乐器,鼓之成韵,倚棺而作歌:…敲碎瓦盆不再鼓,伊是何人我是谁!…庄生歌罢,又吟诗四句…。大笑一声,将瓦盆打碎。…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或云遇老子于函谷关,相随而去,已得大道成仙矣。诗云:…请看庄生鼓盆事,逍遥无碍是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