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果一个中国人抛弃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会影响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如果一个中国人抛弃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孔子学说,会影响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935 更新时间:2024/1/24 15:39:31

打倒孔家店不是当代的事情,而是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也就是说,儒教已经被中国人民遗弃一百年了,现代中国人,难道就不会生活了吗?岂有此理。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对于孔孑的那套学说无须深刻了解。略知一二便可。

现代人只要深刻了解中国近代史,掌握泽东思想体系。

知道中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样得到的。知道感恩党,感恩毛主席及老一辈革命家,感恩千千万万为新中国奋斗牺牲自己的革命烈士。

知道今天自己的使命。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上。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是一个合格的人!

请问我们的传统化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改变?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优秀的文化,也有落后的历史文化。任何人都会受到当时历史社会的影响,不可能离开社会而超凡脱俗,必然有其阶级局限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相信群众的首创精神,大搞愚民政策,鼓吹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只要按官员的旨意、命令去做就可以了,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扑灭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导致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抱着古代四大发明啃老本,科学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领先西方国家后,又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②要求臣子对君主要绝对愚忠,鼓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忘。臣子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君主的旨意办事,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都要执行。

③男尊女卑思想,实行一夫多妻,妻子须从一而终的男女不平等政策。鼓吹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残害了不少妇女。

④世袭制导致历史有很多的年幼无知的人当皇帝,也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中国科举制以来,最大的局限性是各类人才的使用。在春秋战国之时,如果有人感觉自己很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可以主动求见大臣自我推荐,甚至大臣感觉这人真有能力还会主动推荐给大,大王如果满意就会立即授与官职,负责某一具体事项。纵观春秋战国史,群英汇莘英雄辈出。当然大王的官不是好当的,搞得不好今天为相明天为酱。但春秋战国时确实人才广泛流动,毛遂自荐之风尚让无数英雄豪杰能够脱颖而出!先秦时代应该是中华民族人才最为辉煌灿烂时代!也许只有三国时代可以勉强去比较一下。

然而有科举制以后,中国的人才评定就出现很大问题,或者是考的主题形式主义泛滥,或者是善于背诵记忆者得益,或者是主考官个人偏好,或者是官宦利益团体的指定,或者是真金白银的诱惑,总而言之科举制以来埋没无数人才!或许有人讲不是也有一些科举出来的良臣,但如果与先秦人物比较起来,这些良臣未免创新创造能力都不足!

现在同样有这样的问题,高考就是现代的科举性,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可是我们的人才往往仅成为外国公司的附庸,中国人的工作是将外国人设计的产品进行复制加工。所以,人才的培养方式和人才的认定肯定有欠缺。当然这也与中国缺乏国际话语权有关联。

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体现在哪里?

局限在封建社会中,就是说它为封建社会的兴起、发展服务,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环境下,许多观点已经不适用了,并且阻碍了社会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比如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需要的是平等的协作关系,而不是封建社会的权贵礼尊等。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是说其弊端也是有的。

“仁”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其弊端:

这种“仁”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给人的思想定了一个框架,让人无法突破,让人不敢去思考人生,不敢去创新。

“礼”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即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其弊端

这种“礼”是有等级的。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不可打破的。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治国思想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其弊端:

治国思想太优柔寡断,没有武力保障,没有军事实力怎么能给老百姓保障呢?怎么能让老百姓安心呢?

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弊端:

这种经济思想没有什么弊端,只是现在的人和社会估计没有办法实现。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其弊端:

我认为没有弊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其弊端:

太片面,美学有很多种,不能说只有某种规范内德才是美,美应该是多样的,世间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中辩证唯物论的内容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共八个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四.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来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六.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七.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八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望采纳!哈哈哈哈,我们刚刚学咯!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自然界

  • 论述中国古代本体论和西方本体论的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

  • 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是否适宜当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称:“此八者,大学之条目。”按顺序依次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其

  • 哲学,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这门学科曾经岂止是一门学科而已,它无所不包,是思想和知识大全!它建立在文学和史学基础之上,以“爱智慧”为新的取向,这种取向如果放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会很不喜欢(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结尾就整个是长篇大论),但人类思维、意识、精神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将感性认识提

  • 物极必反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它提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度,不能过度,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起反作用。比如,我们吃饮食,是为身体健康补充营养,延续生命,但要适量,如果过量,反伤身体。又如,药能治病,但过量就要问题。再如,我们应该热爱和关心娃娃,也要有分寸,该严的必须严,

  •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人为什么活着》,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经营哲学的书,却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其实也是在后来才明白,或许这本书,它本来应该取名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其实在某些方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法准确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这本书,至少有一个原先就有的观点被

  • 关于孟子这本书的由来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孟子》现存7篇,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学说,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还提出“性善论”,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提倡“尚贤”、“薄赋”、行“王道

  • 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

  • 什么是朴素唯物主义?什么事机械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想必百科上的解释你都看过了吧。我来跟你说说我对这两个主义的定义。朴素唯物主义:就是只相信已经证实的,已经掌握的东西,认为已经证实的东西才是最可信的,不相信没有事实根据的东西。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注定好的,世界就像一个复杂的钟表一样,时间到了已经注定的事物就会发生,比如:风向什么方向吹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有 A.天下兴亡,匹夫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C试题分析:“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表达的是爱国主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勤俭节约。故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本题选C项。点评:解答诗词名言引文类题目的关键是双向理解与把握。对诗词名言的理解与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诗词欣赏和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对古诗词、古文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