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3全部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成了关于阴阳在现实中是否以“物质”的状态存在的问题。按照历史教材关于评价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来看应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范畴,但是参照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那么“阴阳”就可以理解为客观唯心主义。
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确实是存在的,比如说男女就可以用阴阳来进行划分。不仅存在,而且还是科学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