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房中术甚至还是一种仙家秘术。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有些人对现实的分析往往是依据错误的经验和理论,而这种经验和理论往往是依据错误的历史观和史料作出的。要了解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然而历史并不是想我们理解的那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有绝对真实的历史。历史的真实是相对(当然不能落入绝对的相对主义的陷阱)。历史是三极体系的,历史真实,认识主体(即探索历史的人),中介(就是历史资料,历史遗产),对于历史真实,由于人类局限性和物质条件的局限性,是不可能重构真正的历史真实的;而作为历史的认识主体的人,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利益驱使或者是偏见;而作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中介的历史资料,也可能收集不全,真实性较差。我们能够说,在这样的一种无法改变的条件下,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就是真正历史吗?在中国,历史成为一种工具,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历史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历史的真实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但如果把相对的真实当作绝对的真实当作判断历史发展进程的依据,将会得到一个荒谬的结论!有的历史往往是根据一个预设的真理来进行进行编辑的,就是说,这些历史不是历史的真相,而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的附庸;这些历史陈述的可能都是真实的事实,但我们不能够说,这就是历史!因为历史是不可能重现的,即使是真实的事实,也只是整个历史的一部分。有一位历史学者说过,历史只是记载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实。而那些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实,往往是不会记录下来,而是以实体的形式流传下来,或者是其他方式,在历史研究中,学者总是避免受到现存的思想的约束来研究历史,以便尽可能地反映历史。部分的真实代替历史的整个真实,也是是一种最为卑鄙的篡改历史的手段。我们在生活往往受骗却不知道,我们是被那些说真话的骗子骗了。虽然骗子说的都是真的,但骗子是用真实来创造一个虚假的事实(这比那些满口都是谎言的骗子,或者是以九句真话来掩护一句谎言的骗子要高明多了)。我们对日本与中国的历史了解大体上没有太多的歪曲,但有太多的掩饰,如果比较一下中国与俄罗斯的历史关系,再看看蒙元,满清屠杀汉人的历史,你就明白了。同样不可原谅的罪恶,我们对日本的罪恶很了解,而对俄罗斯呢?我也是历史的初学者,对历史的真正了解也不是很多,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我以往喜欢看一些历史传记,战争纪录等,我不喜欢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因为我认为这不真实。但到后来才发现自己和那些喜欢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的人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如果对历史仅仅是一般的兴趣,把历史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文化消遣,看人物传记,历史小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对历史很执着,把历史作为一门职业,或者借鉴历史,或者是在历史中尊求历史的归宿感,仅仅看一些历史资料时不够的,还需要从历史理论入手,进行专业的历史学习。把不要以为看基本历史传记,人物传记,历史记录,就以为了解历史了,要学习历史,还是从理论上入手,而这些理论的依据往往可以上升到哲学,而哲学的依据往往与一个人的信仰有关。我以前也是任凭自己的兴趣,找一些历史书籍看,完全不知道历史的目的,本质。后来接触到的资料和思想多了,原来的知识和思想的正确性受到自己怀疑,因为原来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根本经不起专业的历史理论,哲学理论的质疑。在对历史的学习中,我和许多学习历史的人深切体会到,历史是一门求真的学科,真实是历史的生命线,是历史的灵魂。没有真实,历史就沦为普通的艺术(在欧洲,在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历史是一门修辞学)。为了真实,史官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战国,鲁国发生过许多起弑君的事件,一位鲁国史官和他的两各弟弟因为忠实纪录而被杀,而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却不敢提到。要维护历史的灵魂,代价是高昂的,没有多少人能够情愿作出这种牺牲,所以,历史的灵魂往往是粘着灰尘的。我们不能把蒙灰的历史当作真实的历史,必须靠我们知识和才华,方法和努力,抚去历史的尘灰。求采纳哦`
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题目:大历史的失踪者,要写一篇历史作文,求解
更多文章
诸葛亮号称卧龙,为啥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刘备不是曹操孙权?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问题要抛开《三国演义》来看,因为写书的罗贯中是有的放矢,也就是是先有了目标才侧重描写的。罗贯中为何正统化刘备,奸化曹操,边缘化孙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称不称帝都是汉,曹操后人建了魏,而孙权偏安建立了吴国,而汉才是正统,这也是封建王朝最看重的东西。既然正统既定,那么正统的一方就格外NB了,按照
历史上有巴霍巴利王这个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一、没有,这个是虚构人物,来源于古印度的传说。古代印度没有记载历史的传统,所有大事记都靠口口相传,马克思说过一句话,“印度人没有历史”。以前,印度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纪年也不同,很多历史事件搞不清楚准确的年代。二、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非常发达,他们重宗教,不注重历史,因
南充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南充,又名绸都,也有人叫他果城,行政面积12479.96平方公里,现任书记为宋朝华,1950年设南充专区,属川北行署区。南充专署驻岳池县,辖岳池、南充(驻龙门场)、蓬安、营山、武胜、西充、南部、仪陇等8县。1993年7月2日,撤销南充地区、南充市、南充县,设立南充市(地级),市人民政府驻顺
如果末代皇帝溥仪复位,会怎样处置前清叛将、今大总统黎元洪?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被赶下台的逊帝溥仪人还在,心不死,复辟之心何曾死过。辫帅张勋复辟时,乐坏了溥仪,赏黄马褂,紫禁城骑马。不过这只是昙花一现,溥仪美了12天,就被迫下台了。如果说当时溥仪还小,那么像梁鼎芬,康有为之流这些清朝遗老遗少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做着翻盘复辟的美梦。及至日本成立伪满洲国,溥仪又一次圆了复辟梦,不过是个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是韩信还是出自张良之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是韩信还是张良?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呢?题主真是一个较真求实的三国迷呀!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据司马迁记载:他也不知道。或者是他故意模糊略过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目前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张良,另一个是韩信。就是没有人认为此计策是刘备自己想出来的,不知道刘备是什么感受。简
如何走出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说实在的,在人生中遇到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时,确实想走出是很有一番难度的。因为首先要想到为什么四面楚歌?肯定是自己有很多缺点才造成当前局势,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好的建议,才能一一步慢慢走出困境。如何走出四面楚歌的困境?首先要分析了解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陷入困境的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四面楚歌是关于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联军与项羽军团所发生的决定胜负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故事。历史故事的由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经过长期对峙,互有胜负,此时韩
廉颇出于什么心理,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又以怎样的心理接受的?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蔺相如由于有完璧归赵,以及赵王与秦王渑池之会没有受辱这两大功劳,赵王连续给蔺相如加官进爵,这引起了廉颇的不满,认为蔺相如没有在疆场上立功,反而如此荣耀,因此愤愤不平。廉颇的心理变化:不满----不服-----气愤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
求一篇1500字的历史书籍或人物传记的读书心得,就是摘抄 心得要1500字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有感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一直同宿命作挣扎,而一切只为了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欲望。出生的时候,有一种欲望叫做成长;垂死的时候,有一种欲望叫做灵魂的永恒。放弃欲望只是一种简单而幼稚的想法,因为放弃欲望之后,人们只会庸碌无望的活在虚伪的物质躯壳中,所以斗争是唯一的出路,无论结果怎样,至少证明你曾经在这片天地中
三国中诸葛亮的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个人资料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官职:丞相领司隶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