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美学评价的是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
第一个对《红楼梦》作出美学评价的是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御”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不但讲了教育的目的,而且讲了教育的内容。孔子讲“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人。乐,不仅仅指美育;礼是外在的,乐是内在的。乐使大家彼此相亲,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乐使大家彼此相同,礼使大家彼此相异,这在《礼记?乐记》中讲清楚了。射,射箭;御,驾车;两者合起来就是体育和劳动;书,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数学。用现在的话讲,大体上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古代教育的优点是什么
1.“德教”与“修身”合一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德教”为主。许多思想家、教育家认为,“德教”的关键在于启示人们内心的“了悟”、“自觉”与“修养”,“德教”的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坚持“德教”与“修身”合一,这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德教”是外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对人的教育、熏化与影响,而“修身”是重视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自觉,进行自我品行的冶炼。把“德教”与“修身”过程结合起来,突出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自觉性要求,有益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儒家十分重视把“德教”与“修身”统一起来的意义,提出了一套在道德教育中,促进人们“修身”、“养心’的方法。孔子倡导“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孟子提倡“养性”,扩充内心的“善端’。《大学》则进一步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麦是皆为修身为本。”而“修身”之道,又在于“正心”,“诚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正心”即调节自己的道德情感,好善惩恶,端正认识,所谓诚意,即在主观意志中趋善避恶,对仁义道德真诚信服,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贯彻自己的善良意志。“正心”、“诚意”是“修身”的重要方法。坚持“德教”与“修身”的统一,是儒家道德教育论的一贯主张。道家尽管对道德与道德教育有与儒家不同的观点,但也强调把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修德”一致起来,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把修身的过程,看作是一个道德提高与普及的过程,这是很有见解的。如果把“德教”与“修身”割裂开来,道德只是口号、教条,不能改善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品德,“德教”是虚浮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教”与“修身”合一,是一种面向道德生活实际的优良传统。2“知道”与“躬行”合一“知道”是指道德认识;“躬行”是指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一致,“知道”与“躬行”合一,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明显特点。在中国古代,“知”与“行”的问题,主要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汤一介先生认为:“知行合一”要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关于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原则的问题,或者说是人对于社会的责任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大多认为,“知”与“行”必须统一,否则根本谈不到“善”。“知道”与“躬行”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孔子认为,道德教育应当增进人的道德认识见之于道德行为实践的自觉性。只说不做,言行脱节。知而不行,只是道德虚伪,毫无实际的道德价值而言。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还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躯之不逮也。”(同上)荀子认为道德教育是要人们学习仁义道德,心中明理,表现行动,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朱熹认为,道德上的“知”与“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王守仁更是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他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认为,道德上的知与行是“合一并进”的关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虽然从道德认识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有些哲学家、教育家有以行代知、合行于知的缺陷,但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强调“知道”与“躬行”的合一,重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有益于激发一种道德真诚精神,有利于人们道德生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