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及感悟,充满了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体现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动里。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注意挖掘蕴藏的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变革的思想;浩然正气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开放意识和博大的胸怀;天下为公、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性、整体性的思想;仁爱宽恕、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尚气节的人格修养;敦厚守信、忠于职守的诚实态度;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孝道传统;勤俭节约等。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是一部对人类精神现象进行透辟独到阐发的心理思想著作。据笔者的研究,《道德经》通篇都在揭示、阐发着一个基本的心理学观点——即精神节约论。所谓精神节约论就是:人应当以最小的精神付出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或行为效果。《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即是“治人事天,莫若啬”。那即是说,人们无论在个体活动中还是在群体活动中都要“啬”其精神。我以为,“精神节约论”是《道德经》最富逼真度的命题,是《道德经》的实质所在。《道德经》与儒家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即通过自身不断精神付出和体力消耗去获得良好的行为效果的方式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它主张通过节约、保持、修养自己的身心而获得最佳实际效果。它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精神节约论基础上的。《道德经》的这一观点与西方19世纪著名哲学家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和阿芬那留斯的费力最小原则不谋而合,即人们希望用尽可能小的劳动,尽可能小的思维消费,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所要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