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钧老祖是《封神榜》的虚构的一个人物在道教神仙信仰上没有任何记载也不存在
有说法是元始天尊为盘古所化.也说鸿均为盘古所化.在道教历史里到底承认谁?
在我看过所有的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元始天尊和盘古真人是两个神很多人把他们混淆其实不是
还有女娲在道教里是以什么身份出现,有没有她.三皇是哪三皇?
女娲只存在于神话传说而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是没有她的
三皇在古籍中有6种说法道教主要采用了天皇地皇人皇的说法参见《道教小辞典》176页
最后问一下,灵宝和道德两天尊是掌管什么的?
确切的说他们并没有说掌管什么
道教的起始
道教,基本思想是道家思想,源于老子庄子。而道家开始形成,乃是东汉时期。沛人张陵於蜀中创立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魏晋南北朝道教发展。
道教黄中策是何许人,有历史可查?
没有这个人,开天符中倒有这样一段记载:黄中策气获灭邪踪,罡风九丑(chou)灏气群凶,开天符命三天迳冲。当遏表文速送罗酆。(这个是阴符,请不要念出口,否则灾祸自负)
需要王重阳,和他七个弟子的详细介绍
王重阳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创立者,后被尊为道教的重阳开化辅极帝君与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真七子为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钰(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广宁子)、刘处玄(长
苏轼身上有道教儒教佛教的身影,在其作品中如何提现的?
苏轼身上有道教、儒教、佛教的影子,他的作品有很多都体现了这些思想。
苏轼这位大文豪,自由出入于道教、儒教、佛教,这三教之间,他并不是去学习那些艰涩的教义知识,而是巧妙地将教义中的精华进行吸收,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指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以至于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起起伏伏时,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积极乐观地开导自己,面对各种难题。
道教:独立自由的人生《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之作,书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庄子认为人应该独立自由,不被外界任何意识所束缚。宇宙是无定界,要尊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自主性和独立存在性。庄子主张顺其自然,乐天安命。而且,庄子还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对的,美、丑、善,都没有固定绝对的标准,因此不必太在意,对错、苦乐都在一念之间。
苏轼从小就喜欢读《庄子》,庄子的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苏轼,因此后来在苏轼的仕途上,出现不顺时,他常常会想起这些有哲理的思想,来安慰自己,心头常常会豁然开朗,轻松很多。他的一篇《后杞菊赋》,就写出了他从《庄子》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粮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后杞菊赋》节选)
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直也能弯拢。什么叫贫困,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艳,什么叫丑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样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却还是长得很瘦。
这是苏轼被调到密州所写,密州的生活艰苦,但是苏轼却能够渐渐地自我开导,乐观地去生活。
儒教:积极入世的信念儒教思想劝导人“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学追求的是仁义,是内心的仁厚,是对家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苏轼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险阻,都一直积极入世。在执政时,总是为老百姓着想,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在徐州的一场大水过后,苏轼去乡村,看到了乡村的场景写了这首《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他担心老百姓在青黄不接时的困难,不知道豆子几时才能黄,这些豆子是否可以帮助百姓度过饥荒。
任职杭州时,当时官盐价格特别贵,很多百姓都买不起,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许多人已经数月不知道盐味了,他忧心不已,写下这首:《山村五绝》(之一)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深深同情这些百姓,可惜他却无力改变,内心忧郁伤感。
苏轼遭遇了仕途上的起起落落后,他并没有厌恶国家,厌恶社会,他反而是反省自己的种种过错。他觉得自己一定会在将来,一身清白,一定还会在社会上大展宏图。
佛教:澄静空明的心境佛教是从人的内心,进行开导和劝解,让人学会放下,进行自我修持。心境澄静空明,才能让自己达到解脱。苏轼的家庭有着浓厚的佛教氛围,苏轼自幼受到熏陶,成年后也喜欢读佛书。而且,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找时间去当地的佛寺转转,听一些高僧讲经说法。
苏轼曾在去凤翔任通判的路上,路过渑池。五年前,他和父亲、弟弟也曾路过此地,在一座寺庙中借宿。可如今再来,已是物是人非,寺庙里的老和尚已经离世,苏轼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怅惘,但是人生中的遭遇却是偶然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去面对。乐观多一些,烦恼少一些,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被贬黄州后,苏轼一度不想外出,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来到当地的国安寺进行学习,听长老的指点。每天早出晚归,一坚持就是五年。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写到:“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可以说佛教思想对苏轼来说还是影响很深的。
豁达乐观的态度随着苏轼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对人生的感悟越来越深刻,他的道教、儒教、佛教的思想,已经慢慢融为一体,他从中汲取精华的部分为自己所用,帮助自己度过一个个精神萎靡的时刻。以致后来写出了更加经典的诗词,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上片写气势如虹的赤壁,下片写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苏轼并没有因自己老来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与前人对比。在现实和历史的对比中,他找到了答案,人生如梦,何不举杯赏月,忘却各种忧愁烦恼?
另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并不怕,他穿着一身蓑衣,就可以阻挡风吹雨打。人生不会绝望,风雨过后,便是彩虹。
无论荣辱得失,无论风雨凄苦,苏轼都慢慢走下去,不害怕,不忧伤,多么豁达的人生态度啊!
我是佑凝竹,一个爱阅读的语文教师。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支持,就点个赞,并关注我吧,无比荣幸!也期待你在下方留言,一起来探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值得研究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受到儒道佛的影响,所以在人生的风雨里,总能如此旷达,总是如此豪放。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不仕无义”。这里的“仕”指的是做官,君子读书是为了做官,这才是君子的义。因此在古代,“学而优则仕”。
1056年,父亲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从偏远的西蜀到京城汴京上京赶考,苏轼一考即中,还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后来苏轼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等职。在杭州,苏轼带领人民修西湖,如今的苏堤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而命名的。在密州,苏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其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是表达了苏轼关心国家边境安危,想为朝廷分忧的愿望和志向。这正是儒家的治国安邦的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年,他43岁,正是人生盛年。苏轼到了黄州,只挂了一个闲职,黄州团练副史,生计都成问题。于是在一片山地上开荒种地,后来把这片山地叫“东坡”,他自己称自己为“东坡居士”,从此,文学史中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苏东坡。
黄州岁月,如果没有道家佛家的思想的影响,历史上早就没有了苏轼。初到黄州,他住在一个寺院里,每天和寺院住持谈论交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这一阶段思想的反应。等到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他才慢慢思考人生,这一点在他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所体现。这一阶段,道家思想占了上风,他也有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会归去,做个闲人,整天面对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的。
他有出世的念头,更有入世的行动。否则中国人不会这么多年喜欢他。三种思想影响着苏轼,让他无论处在怎样的人生低谷里,都不失其旷达本性。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游刃有余,笑看人间坎坷,他感念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他也悲叹自己生不逢时。
但是,苏轼永远能让我们在阴雨天里心中还怀着太阳的热烈!假若阴雨连绵,那就“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