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只有人民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谁创立的朝代,代表人物自(当)然是谁,即便是后来人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他(她)也不能僭越替代。比如李渊创立了唐朝,虽然他的政绩略逊于他的儿子李世民,甚至在某些方面他连武(则天)都无法比肩,但李世民和武则天只能算唐朝的领军人物,并不算是唐朝的代表人物。李白的名气不小,充其量也只是在诗歌方面有所建树。因为毕竟是李渊创立的唐朝,其他历朝历代亦是如此。
夏朝有什么伟大的人物?
夏朝有四个可以称之为伟大。
1.夏禹
治水以定九州。称为华夏族之救世英雄。开创家天下制度。
2.少康
少康复国。
3.帝予
后世报之。
4.帝不降
禅位于弟,有圣德。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益,但是益并没有继位,而是禹的儿子启在众人的拥戴下继位。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并追封了自己的父亲禹,所以禹也可以说是夏朝的开创者。
由于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而且一直没有文物出土,所以很多学者对夏朝是否真实存在表示疑问!而要说起夏朝的伟大人物,那首推肯定是大禹!传说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且诸侯拥戴的基础下,大禹接过了舜的位置。大禹的的主要事迹有:1.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理洪水,大禹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入。2.涂山之会,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从而得到大家的顺服。3.铸造九鼎,涂山大会后,大禹将管辖地分为9个州,并铸造了9个大鼎大鼎分别放置各处,用于体现:九州一同,天下一统!这个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甲骨文是商朝才出现的,那么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是如何记录下来的?
商代甲骨文以前的历史名人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应该有三个方式。
第一,口口相传。这个很好理解。
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
其所歌颂的格萨尔王事迹,源于11世纪,完全靠一代代歌手的演唱,直到由文字记载。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描述的是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传说,经荷马(应该不止一人)整理后,《伊利亚特》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24卷,12110行。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605-前527年的雅典时期,才用文字固定了下来。之前也完全靠口口相传。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曾有48000行;《摩河婆罗多》,20多万行。也皆靠吟诵留传了千百年。
如此看,甲骨文之前的中国名人,不论是三皇五帝,即便是夏桀这样的反派角色,留传下来并不是难事。
第二,史官家承。中国上古时期,即已重视历史的传承记载历史的典籍藏于官府,管理学术的史官则世代相传。
《荀子荣辱篇》说:“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王公。是故三代(夏商周)虽亡治法犹存”。
号称中国古典史学终结者的章学诚,在其《校雠通义》中说:“三代盛时,无不以吏为师,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矣”夏商周的时候,所有官员,都以史官的记载为标准。
学者们认为,夏商周三代,史官系统已经十分繁荣。结果是,五帝时代所探究的天道与人事之神巫学术,得到了充分深化与细化。江苏才子刘师培在《补古学出于史官论》里说:“盖古代之尊史官,非尊其官也,尊学术耳。古代学术,以天文术数为大宗。而天文术数,亦掌于史官。此史职所由尊也。”
他又在《古学出于史官论》中说:“是则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之所开也”。“学出于史,有明征矣。故一代之兴,即以史官司籍。试观夏之亡也,太史终古去国;殷之亡也,辛甲把器归周;周之衰也,老聃去周适秦。史为一代盛衰之所系,即为一代学术之总归”。他强调的是夏商周三代史官的重要性学术和历史记载,都掌握在史官的手中,而且传于后世。
夏商周,前后兴替1200多年。在这段历史里,作为民族命运所系的史官学术,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可以说,三代的文明发展史,就是当时各民族的史官学术繁荣史。
可以作为例证的,是司马迁。其始祖,是五帝中颛顼麾下掌管天文地理的大臣重黎氏。后来的唐、虞、夏、商等世,重黎氏的后代世为天官史官。至周朝,重黎氏中的一支做了司马,并赐以为姓。周宣王时,司马氏担任史官,继守先祖之业。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汉武帝朝廷的太史令,掌管天象文史等职。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唐,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杨何,是著名的《易》学家,山东淄川人;黄生,则为道家学高人。
司马迁正因为家学渊源,加上个人的努力,四处寻访考证,才写就了《史记》这样的不朽巨著。
中国上古时期重视史官的传统,使远古的人和事得以流传。
第三,文献记载。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但学者们论证,甲骨文已属成熟文字在这之前,很难说没有汉字存在。甲骨文是刻于龟甲兽骨的占卜之辞,能保存下来,与其在地下不易被腐蚀有关。田野考古已然证明,殷商时期,毛笔已经多用,甲骨上即已有朱字和墨字。
难道当时的人们不会将文字写于其他载体么?肯定会,只是不如龟甲兽骨更易保存,或者时间的流逝使其消亡了,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不难推定,商以前的各种文字记载,不论是史、事或人,或许已经很完备。
关于夏商周三代的文字文献,在先秦的记载中,就不下七八十种。比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世》;《经世》;《世传》;《上古记》;《故记》;《春秋之记》(非孔子春秋);《史记》(非司马迁史记);《春秋》(仍非孔子春秋);《鲁春秋》(此乃孔子修改春秋);《周春秋》;《齐春秋》;《燕春秋》;《宋春秋》;《乘》;《志》;《上志》;《前志》;《军志》;《周志》;《郑志》;《书》;《丹书》;《刑书》;《虞书》;《夏书》;《周书》;《郑书》;《楚书》;《儒书》;《虞箴》;《夏箴》;《商箴》;《周箴》;《诰》;《康诰》;《唐诰》,等等。
这些文献的内容,多见于春秋战国前的文献转述。墨子曾说,他读过百国春秋。还有很多关于读过周之前古文的文献记载。
汉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之王者世有世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他说的“古之王”,是指夏商周的君王。他不仅讲了史官的责任和重要性,也讲了三代对事和人记载的重视。
这些文献,对于商代以前的事和人留传下来,是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的。
那么后来呢?就是秦始皇的“焚书令”了。李斯奏请秦始皇说“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于是,除了《秦记》,其他各诸侯国史官所藏的史书,一并灰飞烟灭。《史记·六国年表序》记载:“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我们现在的很多历史疑难,或因于彼。
(图片来自网络)
把汉字说成商代才出现是严重违背常识的。汉字发明超过六千年,甚至七千年,但造字是一个一直持续的过程。误以为商代才有甲骨文,那只是因为大规模发掘出甲骨文是在商代遗址里。有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地下考古发现就算不存在。这是逻辑癌的奇葩思维,因为没发现只是难以证明存在,但同时也证明不了不存在。就算实证主义也应该是这么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但是从逻辑上看,很早就有汉字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包括青铜器其实也是。
汉字为何会很早就有,其实这是有很多证据的可说道说道的。
第一、商代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文字了。今天汉字有的特点象形、会意、形声特点统统都有。
第二、甲骨文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比如大禹和古希腊冥神手中的两股叉出现在大量文字里,后字、司字上半部分就是。这个符号如果不是很早就有,后世又如何知道呢?夏代就是以后为尊啊。更有趣的台湾原住民阿里山邹族保留有一个甲骨文后字作为族徽。而且也是与商代甲骨文一致的成熟字体。台湾原住民基因O1,就是夏后氏基因。他们只有这一个文字符号吗?我不相信,如果展开调查可能会有惊人发现。
除了大禹时代,通过破译发现,大量甲骨文里透露的文化内涵已经到了神话传说里的七仙女时代,实际就是伏羲时代。比如九字是鱼钩,鱼钩文化是什么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历史上也没有特别提及。因为在历史上就已经很久远了。只是藏在深层文化里。所以纹饰大量都是钩子图形,屋顶也是翘起飞檐。
第三、在良渚玉璧的鸟符上发现了汉字四。而且四的本意就是在四方形祭祀台上祭祀八芒星太阳。所以外面是四方形祭祀台,里面是一个八字。而鸟符的阶梯台阶就是逐级不断垒高的由大到小的四方形祭祀台。正是最早金字塔的形制。光滑斜面反而不是最早的。
佛教术语阿弥陀佛也是这个意思,佛为四,米为太阳,陀为驮。鲜卑拓跋也是驮八的意思,就是这个汉字四。中心是鸟,那是因为古人认为太阳是被鸟驮着运行。可见这个思路的汉字四是很久远的,你甚至不知道为何不同地区会有一致的思维。当然我是知道为什么的,也可以确定就是源自中国。
更有趣的是甲骨文里的四不是这个,而是四条横线。难道良渚比商代晚吗?这可能吗?
其实这是尧舜争斗造成的,商代是内陆支尧系,自然不会用你舜系的核心文化,到了周代则是倡导和解。所以周代金文也有使用了这个四。中国建筑会有天坛那种分层的格式,实际源头就是这个。不同的是,天坛是同心圆,而非同心方。因为天坛的建造者属于尧系。西南也发现了四方形祭祀台,因为西南百濮属于舜系,是大鲧体系被发配到四川那部分的遗留。中国建筑里就有这种台阶式的隔墙,欧洲也有。可见这个字的历史之久远。
第四、西南的纳西有东巴文,彝族里遗留有一些文字符号。东巴文其实一听就知道是源自哪个方向的。而纳西正是以百濮为基础后来又融入了羌系的结果。彝族也是百濮为基础融入了羌系、泰族等等。西南这些文字符号有传承因素,也有因为存在文字传统在遗失后而后造的情况。但至少说明文字可以追溯到还在长江中下游的时代。
第五、在安徽凌家滩出土的器物在苏美尔女神手里也有。而这个符号就是甲骨文的了字。了解、知了,很像是开启智慧解决问题的钥匙。
第六、古埃及神像手上通常会拿着一个甲骨文的子字。这个字的特点更符合汉字属性。与古埃及其他象形符号反而有违和感。
甲骨文产生很久远,之所以没有大量遗留在古遗址里,可能因为遗址里只是有一类东西会被遗留。像青铜器这样的物品是跟着人迁移的。商代祭祀时采用甲骨记录才有遗留。可以保留很久的玉器又因为有专门的纹饰,所以就很难出现文字了。如果我们是石头建筑,那一定会遗留更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