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评书大师单田芳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历史上评书大师单田芳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410 更新时间:2024/3/10 17:21:47

单田芳老师、已故评书家、评书大师、评书泰斗、评书艺术家、有名的评书演员。

话说1978年4月25号,鞍山的评书迷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已经离开人们视线的十多年的单田芳将在五月一号复出,在茶馆表演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单田芳回来了。演出当天,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单田芳来到茶社,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一进茶社的门,他一看这发生什么事儿了,打仗了怎么的,一个天气下着雨,二一个门口那么些人,他认为是发生意外,结果是因为买不着票,很多人进不了屋着急,跟那个售票员发生争吵,是为这事。他一进屋几百人,都满满的。人们一看他进来了,给他鼓掌,那就是热泪盈眶,无比激动,获得二次新生,又重返舞台。那心情可想而知,跟得了状元一样了。1978年五月一日,单田芳重返阔别了十几年的评书舞台,面对满场的书迷,他心怀忐忑,激动万分。那天,单田芳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隋唐演义》,在十年浩劫中,单田芳的嗓子变得暗哑了,起初听众被单田芳暗哑的声音吓了一跳,然而随着评书的进行,大家渐渐地习惯了、也接受了单田芳这独特的嗓音。

那声音哽咽,面对着观众几百双眼睛,那肯定难以形容了,所以,他给自己设定四十四周岁是他第二次生命的起点,他又回归到舞台,他要用自己身上全部力量,把他后半生的这个工作做下去,一定比以前做得更好。随着他的这个亢奋,全融入到书里面,他再说秦琼秦叔宝,他再说程咬金,他再说李世民,那他是全力以赴的,那他觉得很满意,自己可以有释放的地方了,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那这个说书也好、从艺也好,跟着自己的兴奋什么的,直接有关系的,说完了两个小时,两个半小时观众不走,还希望继续说,嗓子不行了,十年了,嗓子说哑了,这一天再卖力气再激动,这个全力以赴,淌大汗,感谢观众对他的欢迎,那得卖卖力气。最后嗓子说不出话来了,可以理解,只能下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文艺界跳出了思想的禁锢,展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1979年,辽宁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停播十年的传统评书栏目,年轻的评书演员刘兰芳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传统评书《岳飞传》通过电波红遍了全国。单田芳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是红遍东三省的评书名角,如今他重返舞台,鞍山曲艺团的领导自然把他推荐给了鞍山广播电台。

支部推荐他的,老单你得上电台,咱们团的兰芳现在红得不得了,你是元老,早就红,只是这个事儿你耽误了十年,这次你回来了,你要急追猛赶,推荐你上电台,你也去“过过电,他一听很高兴,“过电是好事,电台那个影响力多大,以前尽管自己挺红,“板凳头大王也好,什么也好,挺红,还是在茶社,没“过过电”。要上电台说书,说哪部书呢,怎么说才好呢,为了这事单田芳没少花心思,当时单田芳定下的书目就是《隋唐演义》,书是自己熟悉的书,可他发现自己首先就面临着一个与电台磨合的问题,在书馆说书,通常一个小时说一回,而电台一次节目的时间为半个小时,也就是说,原本书里留扣子设悬念的地方,都得重新设计,重新改动,于是单田芳痛下狠手给《隋唐演义》做了个大手术。

《隋唐演义》的书比较长,如果从头说到尾得好几百集,到他手上要把它精简,压缩成精品,不要那么长,在精不在多,压缩短了,怎么短,开头一开始,从秦琼的根儿上说,秦琼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的人,江湖人称神拳太保、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周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这是夸赞秦琼的一套程序,他怎么得的这个绰号,他怎么成了名呢,就从根上说,秦琼的父亲是谁,他从小怎么长大的,絮絮叨叨的,他认为,进戏慢,其中,这三人什么样怎么回事,秦琼就免去那些拖泥带水,絮絮叨叨前头的一些叙事,免去了几十集,因为这么说很快,秦琼马上就二唐认姑亲,秦琼打擂,秦琼就成了名了,这是具体的举一个例子。关于里面很多细节,都是沿着这个删繁就简,精益求精就这么下来的。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单田芳就完成了《隋唐演义》前十五回的修改,当上百页的书稿放在鞍山电台文艺部领导的面前时,他们对单田芳的能力刮目相看,决定让单田芳先录制三十回,看看效果,谁想到进了录音间,面对着话筒一录音,单田芳却没有了书馆说书的那种感觉。在茶馆里说书,可以直接感受到观众的反应,根据观众的情绪,随时调节说书的内容和节奏,单田芳一直在茶馆表演评书,凭借着多年的演出经验,早就掌握了一套随机应变的方法,然而在电台的录音间里,单田芳面对的只有一个话筒,感觉不到观众的反应,自己这书说的仿佛也没有了味道,这可怎么办呢,单田芳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你面对的就是个麦克(话筒),就那孤立的一个麦克,你什么也听不见,没抓没挠,面临的非常陌生,怎么运用这个东西,说的声音大,离着麦克近了,嗡嗡,都出那个回声也不行,离着远了,觉着声音弱一点,还得适当的,你得找那个劲儿,后来他想怎么办呢,外头有仨监播员,他们不就是观众吗,他们头一批观众,他说的时候他看着他们,他抖包袱他们仨一咧嘴,成功了,他就代表观众了,他从他们的表情,从他们的变化,他就知道他自己说的好坏,他正说着,他用眼睛一遛(溜),人这三人唠嗑,合着人谈台里的事很不关注,证明他这玩意失败了,没有把他们吸引住,他马上就提高警惕,不行说松了外边人走神了,马上他就调整,那仨人也伸脖子听,甚至忘掉时间了,他觉得怎么这段这么长时间,他们乐了,老单对不起,光听了,听入迷了,忘了打点了。他说你们可好,过了十分钟我还说呢,他说这灯怎么老也不变呢,就出过多次这样的现象。1980年大年初一,中午十二点,是单田芳播讲的《隋唐演义》首播的时间,在大年初一的饭桌上,这部书能否把听众吸引住,单田芳当时心里可没底,那一天不到中午十二点,单田芳全家就都守在新买的收音机旁,虽说已经说了这么多年的评书了,这一天,单田芳还真是头一回做自己的听众。

家里头特为买的好收音机,调好了台和波段,屏息凝神,等着,快到了快到了怎么还不来呢,能不能不播啊,害怕有变化,到那点了坐那儿一听,下面请收听评书节目,由著名演员单田芳播讲《隋唐演义》第一讲,这心才放下。真播了,一听到他的声音,兴奋。最可笑到什么程度,他那家属听了十几分钟,都出去了,听着别人家收听没收听,都有收音机啊,听听是不是这一钟点都收叫呢,回来高兴,都听呢,那声音都挺大,哪个屋都是《隋唐演义》,回来跟他一说,他放心了,能不能持久,永远把人能保持下去,这是个疑问,就得不懈地努力,等着播了一个阶段之后,正好过年,过春节升起一个高潮来,后来电台的跟他说,老单啊,录的很成功啊。现在都说不错啊,电台都给咱们打来电话,希望接你去给他们录书去,《隋唐演义》完了咱还得录,你会什么你就往外抖,咱们接着一套一套往下说,那本身就对他的肯定,自己没白使劲。单田芳没有想到,凭借着无线电波,这部《隋唐演义》让他的声音从鞍山的小茶社传遍了全国,这部书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西府赵王李元霸等,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一百三十回的长篇传统评书《隋唐演义》播完,据统计当时在全国的听众过亿,单田芳成了全国知名的评书演员。《隋唐演义》录制完成之后,单田芳应邀来到西安表演,人们争先恐后,要一睹单田芳的风采,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主办方为单田芳特别安排了一个说书的场地,到了现场一看,单田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四万多人,全是人了,他说这么大场子这能行吗,说书累死也不行,人家麦克(话筒)最高灵敏度的,他一试那麦克话筒,哪个角落都能听见,就那么受欢迎,就是说评书的,能上体育场去说书,没有。演出结束之后,他心里在想自己很激动,效果非常好,原来他就想的是茶社,或者是剧场,又到了体育场,这不可思议的事,“欺师灭祖”,怎么叫“欺师灭祖”,就是从他老祖宗那一代,打开历史瞅瞅,没有,哪有进体育场里给几万人说评书的,没有,他是首例。自个人感到高兴,破天荒了。短短几年之间,单田芳就完成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多部传统评书的录制,还应出版社约稿出版了大量评书著作,一时间,单田芳的评书说遍了全国,每到中午、晚上,大街小巷、胡同院落成千上万的人守在收音机旁等着听他讲评书。就在单田芳的评书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87年,只有五十多岁的单田芳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从鞍山曲艺团退休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文艺演出的市场化,单田芳谢绝了鞍山曲艺团的挽留,做出了退休的决定,开始独自闯荡市场,当时电视刚刚在全国普及,单田芳敏锐地抓住了机会,第一个把评书搬上了荧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港台的武侠影视剧成为了一股潮流,单田芳也深深地迷上了武侠剧,成为了金庸的粉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看过大量港台武侠剧之后,单田芳决定给自己已经说了多年的名作《小五义》编排续集。

人们老是余味未尽,觉得这书结束了可惜,应当再长点儿,对里头人物喜欢,就这么结束了有点可惜,就好像《上海滩》许文强死了,人们痛心,这应当有续集,这多好,于是有人又编了续集,说书也是一样,正因为这个大伙喜欢,《三侠五义》、《小五义》余味很浓,他又延续着编了《白眉大侠》,没有结束继续延长,又编了很多很多的故事,这是一个道理。为了让小五义的故事更加精彩,单田芳让主人公白眉大侠徐良第三次出山,借鉴了金庸的武侠名著,这次出山,让所有的听众耳目一新。单田芳他曾自言,自己也受感染,他也爱看梅超风,他也爱他金庸编的东西,他的小说他也读过,金庸的作品就给他一个发,人家能编我为什么不能编。拿《白眉大侠》为例,观众听得有兴趣为什么就结束了,后头就不能延续吗,他要把它延续下去,还是这些人物,事情变化变化,那么徐良老是那一个程度的话,他能不能有新的发展,未来怎么新发展,他加了一个徐良第三次学艺,赶上时代的要求,要达到新的水平,他又三次学艺,这是单田芳他创造的。跟谁学艺,就像港台剧的梅超风在棺材里蹦出来那个魔法女人,他又编了一个龙云凤,飞天魔女龙云凤,九天玄狐瞎八姑,两个女士,这两个女士的武功十分了得,她们两个之所以成名,是经过六十年不变的学习,而且不老、返老还童,看着那么俊秀,看起来三十来岁,一问八十来岁了,练功练到这种程度,徐良于是跟她们学的,这两个人把所学的东西又注入到徐良身上,徐良第三次再出世,人们刮目相看,哎呀,这个徐良怎么这两年多不见,这会出来变样了,功夫一下升到极顶了,这都是编的,怎么编的,是跟港台,那个梅超风那些人借鉴过来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你觉得谁说的评书最好?最好的又是哪一部?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袁阔成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今无人可及。单田芳大师!他所播讲的《隋唐演义》《连环套》《百年风云》《民国英烈》《乱世枭雄张作霖》《千古功臣张学良》等历史演义糸列评书,用他那铿锵有力风趣幽默的声音,使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千年风雨官府绿林,帝王将相贵富才人,僧道妇孺,侠客盗贼各色人等!《白眉大侠》是单

  • 一篇介绍历史名人的1000字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处蒙古,可见吕布很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那么神箭飞骑的本事是天赋来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一段猛一看跟董贼年轻时还真像。年轻时因为骁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骑都尉(类似于典韦之于曹操),可是后来“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主簿者文书也,就是杨

  • 《说唐全传》中的十八好汉哪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哪些有原型?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说唐全传》中虽然作者提出了十八好汉排行榜这个概念,但实际点明的只有十三位,这其中历史人物有两位,有历史原型的有五位,还有一位结合了多位历史人物塑造而成。十八好汉我们先来看一下十八好汉点明的十三位。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尚师徒/新文礼空缺空缺空缺空缺秦叔宝

  • 宋徽宗历史贡献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让人唏嘘不止。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代帝王中,爱艺术的皇帝一大堆,比如唐太宗、李后主、乾隆,但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徽宗。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毫无建树,在艺术上却造诣颇深,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文学、书画等艺术方面做

  • 那部评书最让你难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我本人提出这个问题时,就感到为难!很多听过的评书会浮现在脑海里。很多!确实很多!每个人的认知不同,所喜欢的评书也不尽相同!我最喜欢的评书是袁阔成先生的《三国演义》!而最让我难忘记的是!袁先生讲的第337回,诸葛丞相病逝五丈原,这回书,我已听过多次,每次都是听着听着,就会泪流满面!袁先生那种略带沙哑且

  • 经常纸质报刊、电脑屏幕上的文字看久一会就回头晕犯困,理解能力下降,像是阅读困难症似的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我也有,都市人通病,视觉疲劳症,医生建议,做眼保健操,尽量少用眼,可以多听。上《呱呱听书网》用耳朵听书,从此眼睛不再疲劳,内容挺多,免费的。人物传记、历史、小说、诗词、纪实、童话、教育、英语都有。1.易卫华著。《名人传记--伍子胥:奇谋战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2.司马迁.《伍子胥列

  • 道教究竟有没有鸿钧老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鸿钧道人这个神唯独见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当中,除此之外,在别的文献中尚找不到有关他的记载,不知道是作者许仲琳(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其实有争议,这里暂用许仲琳)凭空捏造出来的,还是从哪里得来的。当然,他也不存在于道教当中。道教的最高领袖是三清,依照地位从高到底的顺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

  • 介绍一篇名人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传》《巨人三传》本书由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

  •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道教大概是不存在创始人这这种说法的,因为道教不是一个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那种亚伯拉罕诸教(一神教)一般追求唯一性的宗教。道教的产生和演化过程,充满了中华文明多元化的特点。道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道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一个崇拜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宗教形式,这些人的宗教宗旨是追求长生不

  • 评书有着怎么样历史? [相声小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